鸿易三灸馆:针灸治疗气虚型月经不调针灸处方是?(艾灸如何调理月经不调)

9836℃ SHAWN

鸿易三灸馆:针灸治疗气虚型月经不调针灸处方是?(艾灸如何调理月经不调)

艾灸如何调理月经不调

艾灸如何调理月经不调?

门店医师朱杏娣表示,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压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贪凉等,因此其类型也就有多种,具体类型及艾灸的方法如下:

①血虚型月经不调

症状: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艾灸选穴: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

要求:关元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涌泉各10分钟。

②肾虚型月经不调

症状: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艾灸选穴:八髎穴、归来、三阴交

要求:归来不低于10分钟;八髎穴不低于15分钟,三阴交10分钟。

③ 血寒型月经不调

症状: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

要求: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④ 气郁型月经不调

症状: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少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艾灸取穴:关元、命门、肩井、太冲

要求:关元、命门各20分钟、肩井、太冲各10分钟。

温馨提示:在进行艾灸时,平时还要注意饮食,不要吃寒冷的食物,不要抽烟喝酒,保持情绪稳定和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只要坚持,就可以和月经不调说拜拜。

治疗痛经的基本方剂是?针灸治法是什么?

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是要吃药,吃点止疼片什么的药物,然后针灸么。。很疼的,最好不要用,如果想针灸还不如上医院打针呢,针灸特别残忍的,建议你不要尝试,据说碰到不好的大夫一不小心会扎死人的~

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有哪些?

1.脾肾气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归肾丸加减。

党参20 克,黄芪20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6 克,熟地20 克,川续断15 克,补骨脂15 克,菟丝子20 克,艾叶10 克,首乌30 克,当归12 克。

方解:本方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熟地、补骨脂、菟丝子、川续断补肾,艾叶温经止血调经,首乌、当归养血调经,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正值经期量多,去当归,加阿胶12 克(另溶)、乌贼骨12 克、金樱子30 克、艾叶用炭以止血。经期延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10 克、益母草30 克以祛瘀止血。纳呆食少,加淮山药20 克、砂仁9 克(后下)、陈皮6 克以行气健脾胃。若月经后期未至加巴戟9 克、牛膝12 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 克以通经。

典型病例

陈XX,女,46 岁,干部,门诊号095175。患者近一年月经紊乱,18~20 天一潮,历8~10 天干净,用卫生巾5~6 包,今正值经期第2天,经量多,色淡红,时挟血块,面色白,神疲乏力,头晕,腰酸痛,无腹痛,口淡,纳呆,夜尿多,大便烂,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脾肾气虚型,拟方:党参30 克,黄芪30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6 克,首乌30 克,阿胶15 克(另溶),补骨脂15 克,川续断15 克,金樱子30 克,艾叶10 克。每日1 剂,复煎再服。用药两天,阴道流血减少,上方加乌贼骨15 克,用药7 天月经干净,经净后上方去阿胶、艾叶、乌贼骨、金樱子,加菟丝子15 克,茯苓15 克,当归9 克,经潮时守原方,共治疗3 个月,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中医如何调理女性月经失调?

衡量月经是否正常的4个指标

1、周期:

每个女人的周期都不尽相同,从21天到35天不等都算正常,关键是是否准时。定期的性生活(如:每周一次)可以帮助你梳理荷尔蒙,对月经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2、血量:

女性在月经期间失去的血量应该在85克之内,持续3-7天。出血量最多的时候集中在前3天内(占总失血量的90%)。

3、血块:

月经期排出的血块是什么?医生的解释是:如果经血被阻塞在同一个区域而没有及时排出,囤积5-10分钟就会形成血块。血块通常在早晨刚起床或者久坐之后。

4、月经不再来:

不来月经首先要排除怀孕的可能。如果不是怀孕,就要检讨你的生活方式:旅行、压力、剧烈运动、减肥过度以及气候变化等都会影响月经周期。荷尔蒙和甲状腺的失衡也会导致月经周期的延长。另外,患有多囊性卵巢囊肿或者长期服用黄体酮类口服避孕药也会使月经周期变长。

针灸治疗:

1.、刺灸法

(1)、月经先期

治则:清热调经。

处方:关元、血海

操作: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月经后期

治则: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处方:气海、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寒证、虚证用针加灸,气滞者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则:调补肝肾。

处方:关元、三阴交、肝俞

操作:毫针刺,虚证用补法,气郁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为1疗程。

2、耳针法

选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

方法: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也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皮肤针法

选穴:取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

方法: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7日为1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5日,经期暂停。

4、穴位注射法

选穴: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肝俞、足三里、关元

方法: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①、针灸对月经不调有一定效果,一般多在经前5-7日开始针治,连续5-7次,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针。

②注意经期卫生,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中医辨证治疗:

①、阳盛血热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等。

②、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方用两地汤、清化饮等。

③、气虚不摄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④、肾虚不固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固冲,方用龟鹿补冲汤等。

推拿治疗:

部位及取穴:腹部、胁肋部;关元、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八髎、足三里、

三阴交、中脘、天枢、血海、膈俞、内关、太冲、丰隆、阴陵泉。

手法: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振法、擦法、搓法、分推法。

操作:

(1)、基本操作: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约3分钟;用掌揉法顺时针揉腹约3分钟;一指禅推关元、气海,各约2分钟;用拇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各约2分钟;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八髎,各约2分钟。

(2)、辨证治疗

1)、月经先期

①、脾气虚证:加掌摩法摩胃脘部约3分钟,掌揉法揉胃脘部约3分钟,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约2分钟,拇指按揉脾俞、胃俞各约2分钟,掌擦法擦左侧背部脾胃区,以透热为度。

②、肾气虚证:加掌振法振小腹部约2分钟,掌擦法擦腰骶肾俞、命门及八髎,以透热为度。

③、阳盛血热证:加滚法在股内侧及小腿内侧操作约3分钟。

④、阴虚血热证:加掌擦法擦肾俞、命门及八髎、涌泉,以透热为度。

⑤、肝郁血热证:加搓法搓胁肋部约2分钟;拇指按揉血海约2分钟。

2)、月经后期

①、血虚证:加掌摩法摩胃脘部3分钟;掌揉法揉胃脘部3分钟;拇指按揉中脘、血海、膈俞、脾俞、胃俞各约2分钟。

②、肾虚证:加掌振法振小腹部约2分钟;掌擦法擦腰骶肾俞、命门及八髎,以透热为度。

③、血寒证:加揉脐摩腹约3分钟;掌擦法擦腰骶肾俞、命门及八髎,以透热为度。

④、气滞证:加分推腹阴阳约20次;斜擦两胁肋,以透热为度;拇指按揉内关、太冲各约2分钟。

⑤、痰湿阻滞证:加掌摩法摩胃脘部约3分钟;掌揉法揉胃脘部约3分钟;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各约2分钟;拇指按揉丰隆、阴陵泉各约2分钟。

3)、月经先后无定期

①、肝郁证:加分推腹阴阳约20次;斜擦两胁肋部,以透热为度;拇指按揉内关、太

冲各约2分钟。

②、肾虚证:加掌振法振小腹部2分钟;掌擦法擦腰骶肾俞、命门及八髎,以透热为度。

自我推拿保健

用两手掌重叠在小腹部顺逆时针方向各揉摩5分钟;用两手五指分别捏拿腰两侧大筋(带脉穴)5~6次;按揉天枢、关元、归来等穴各约1分钟;用掌擦法由腰水平擦至骶尾部,以透热为度。脾气虚证者,加摩腹揉腹5分钟。肾虚证者,加横擦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血热证者,加揉拿两大腿内侧2分钟。血寒证者,延长摩腹时间。肝郁气滞证者,加掌推搓法推搓两胁肋部,5~8遍。痰湿阻滞证者,加摩腹揉腹,揉拿两胸大肌约5分钟。

TAG: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