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出汗?提醒:这四个部位出汗属于异常,要当心? 身体5部位出汗最危险

9661℃ VERONICA

动不动就出汗?提醒:这四个部位出汗属于异常,要当心?身体5部位出汗最危险

哪些部位出汗须高度警惕?

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一、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诊断: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中医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二、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诊断: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中医建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三、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诊断: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中医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

还要保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不要购买塑料制的生活用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四、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诊断: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中医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五、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诊断: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中医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動不動就流汗,怎麼辦?

正常的出汗,就是气温高时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排汗散热是身体正常的本能反应,称之为生理性排汗。 异常的病理性出汗,则反应出身体健康的各种异常状况,应留心提防,尽早调理。白天不活动,安静坐着也出汗,动则汗流不止,称为“自汗”;而在晚上睡觉时不自觉地出汗不止,醒来时则自行停止出汗,则称为“盗汗”。这是最常见的两种汗出异常。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陈秀华副教授说,不论自汗、盗汗,都属于病理性出汗,须辨别阴阳虚实。一般来讲,汗证以虚证多见,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具体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证候,更有虚实夹杂者,应该向专业中医师问诊,确定所“病”为何,再以饮食调理,或辨证治疗。常见的汗证有四种:  一、肺卫不固型。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咳伤肺,肺气不足,表卫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二、营卫不和型。表虚之人,感受风邪,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自汗;  三、阴虚火旺型。烦劳过度,邪热伤阴,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做汗;  四、邪热郁蒸型。情志不舒,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导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所谓“肥人多痰湿”,痰湿困脾,脾运失司,脾气虚弱,气不摄津,遂汗出不止。故肥胖人群容易出汗,而病理性出汗则在肥胖症患者中较为多见。  此外,女性步入更年期较容易出现午后潮热,五心(手心、足心、心胸口)烦热的功能症状,当中“手足心汗出”,也是常见汗证的一种。  “狂汗”标准简易自测  汗出异常在夏季尤为明显。其实,按照中医学理论,邪热郁蒸、肝火偏亢或阴虚火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迫津外泄,都有可能导致病理性汗证。但市民们面对的问题是,夏季本就容易经常出汗,怎样才能鉴别自己的出汗程度是否属于异常? 最简单的自测方法,就是借助空调,在室温26-28摄氏度的环境中静坐,如果仍然出汗,稍有活动则汗出不止,则极可能为病理性汗证,需及时向专家咨询。 此外,所排若为味不咸之淡汗,且易感冒,常出现疲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红、舌苔薄白,多为虚证,所流多为虚汗。  盛夏中人们常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建议,室内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摄氏度,以免掩盖了一些早期病征而不自知。 治汗:莫喝凉茶应温补  无论自汗、盗汗,根本原因为内虚所致。不少广州人总觉得夏天出汗全因湿热,猛灌凉茶,生怕燥热上火。陈秀华提醒,这样反而容易攻伐脾胃,使虚证更甚。其实广东人夏天久居空调冷气之中,缺乏运动,许多人的体质已经转变为阳虚,适当的温补并不会燥热,反而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推荐以下几款食疗汤水,但需注意,应温热时喝,切忌冷饮伤及脾胃。  ●北芪大枣水  北芪20-30克,大枣6枚(若为红枣则须去核),浮小麦20克煲水频服,可以益气、生津、敛汗。  ●炒米水  将米在锅内炒至金黄,再放水煮之。温中健脾,尤其对于体虚妇女非常有效。民间习俗妇女月子里喝炒米水,也是出于此理。  ●人参瘦肉水  人参炖瘦肉,补中益气健脾。如气阴两虚者则可加花旗参;若为阳虚,则可用高丽参。特别是产后虚弱的妇女,待恶露排净后,可用高丽参、阿胶、鹿茸等大补气血之品。  ●敛汗汤  浮小麦或糯稻根均有敛汗之效,而大枣也可与圆肉互换,加瘦肉则可作为保健汤水;或加冰糖或蜂蜜引用。排除了缺钙的原因的话,就是,因为在长身体,或者是一种体虚的表现.适当增加日照,总体上讲还是正常的,但应多换衣服,使用棉质,保持通风干燥,还是可行的!!!!

动不动就出汗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先谢谢了

年轻嘛就应该多出汗,不过要是汗太多的话。而且经常冷汗的话,那就肾虚。年纪清清要注意点昂。

动不动就出汗

人体的汗腺是分布于皮肤真皮内的一种分泌腺,有一长的导管将分泌物(汗)引向皮肤表面。我们的身体表皮大都有汗腺分布,以腋窝、脚底、手掌,以及额部尤其丰富。一般健康的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都会增加汗腺的分泌,这是为了让上升的体温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较瘦者汗量多,这并非由于前者体表面积大的缘故,只因肥胖者体重偏高,体温容易上升,为了降低过高的体温,必须以多排汗来调节。除了以上的原因,在平常不流汗时,会大量出汗者,就可能是汗腺有了问题,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症状,也有可能是高血压、更年期和副肾皮质荷尔蒙的作用等,都可能发生这种症状。此外,服用感冒药降热,休克也都可能引起大量出汗。当脑贫血时,脑部血液的流动发生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也会多出汗。幼儿因体形的关系,也较容易出汗。精神抑压的多汗症另一种多汗症称为局部多汗症,如脚底、腋窝、额头、鼻尖等处,很容易出汗,例如乘搭飞机、开车时、手心出汗;在大众前说话,脸上汗水直流,这多半是精神抑压或感动时发生。此外,也有身体片面性出汗的情况,半身不遂的病患,失去知觉的那一面会多汗;而脑神经系统有外伤、肿疡、发炎者,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也会引起片面性多汗症。多汗症有全身性及限局性多汗两种。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1、神紧避免精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当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副反应。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可外搽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用药前应先将腋部擦干,每晚睡前外搽,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于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对足跖多汗者应勤换袜子,穿透气及吸水性好的鞋。4、电离子透入疗法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多汗症。除上述方法外现在对多汗症的治疗,大多是针对交感神经系统进行,如用外科手术,结扎交感神经,消除交感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功能,以达到减少流汗的效果。手出汗与身体其他部分出汗不同。其他部分出汗,是因为热,越热汗就越多。手心出汗,与身体素质、内分泌等等都有关系的。身体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应该是干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没有汗,手心却满是冷汗,感觉冰凉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出汗是体质虚寒的表现,如果你同时很怕冷,并且冬天手脚冰凉的话,应该就没错了吧。多吃些温补的食物调理身体,还要加强锻炼,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专家认为: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可以帮助调节体温,滋润皮肤,但如果手不能控制地过多出汗,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手心出汗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小,出汗严重发展为“手汗症”病症的,比例大概在5%以内,而这种病症所造成的困扰更大。有的小孩手掌多汗,做作业时必须一直擦手才能避免弄湿作业本,考试时流汗的速度加倍,影响考试效果;有的甚至长期无法和别人牵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