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理论课改革推进和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建设及发挥作用情况简述 思政课教师如何发挥作用

6406℃ ERNEST

小学思政理论课改革推进和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建设及发挥作用情况简述思政课教师如何发挥作用

小学阶段如何贯彻落实新时期思政课精神

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 奠定基础。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小学女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敬业爱岗的教师典型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

  树立先进典型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每年“七一”或教师节学校都要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活动,号召教职工学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学校十分注重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公益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在教职工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2、传统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介和阵地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等一切高科技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

  3、高雅的生活方式与娱乐健身相结合。

  学校工会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类文明高雅的兴趣活动,鼓励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开展文明修身活动,注意塑造教师形象;开展了青年教师演讲比赛、文艺节目表演,提高青年教职工的文化素养;组织教职工羽毛球、篮球、拔河比赛,增强教师的身体素质。这些活动,丰富了教职员工文化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减轻了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也增强了系、部之间的团结、融合,确保教职工健康、快乐地工作与生活,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各项工作成功的关键。

  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每个教职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工作局面,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校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推行校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是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凡是出台涉及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重大决策时,都必须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提请教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审议或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后再决策。教职工评先、晋级、党员发展、中层干部选任聘任,都要实行民主推荐和公示。学校的基本建设、大宗物质采购、设备购置等都实行集体询价和公开招标。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赢得了教职工的信任。

  2、夯实基础,加强基层支部建设。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校的年级组就是学校的基层连队。它们直接与教师接触,最了解教师的心声。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解决好党支部与行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我们调整了党支部的职能,健全了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奖励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思想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统一,党员的教育与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

  3、引导激励,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对教职工考核和评价体系,由量化考评变为发展性评价。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方面,是不易于量化的,也是不能用量化的方式评价的。要重视教职工的自我成长设计、自我成长体验、自我提升感悟、自我评价反思。把教职工关心学校发展、师德、教风、参与集体活动、承担公益活动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优、进修、晋升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抓好新时期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树立新理念,探索新办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带领广大教职工把社会赋予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方案实施。该校坚持“三个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促进“教”与“学”互动。坚持问题导向,以专题化教学推进课程内容改革,重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坚持实践导向,以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提升课程针对性,重点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坚持过程导向,以互动式教学、综合式考核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重点解决“如何评”的问题。

二是严把“内容关”,以鲜活专题设计推进内容创新。(1)丰富课程体系,“依靠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结合国情、社情、省情、校情等设计某门课程的系列教学专题。(2)激活课程内容,及时融入新形势、新理论、新案例等设计每个具体的教学专题。同时,精心设计思政理论课暑期实践活动,强化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化课程实践内容。

三是严把“备课关”,以师生联合评议推进模式创新。该校成立5门思政理论课的备课组和专家组,备课组完成课程总体设计,专家组审议框架,教师再进行集体备课与试讲。在师生评议环节,备课组每个专题负责教师上台说课,具体介绍专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要点、案例运用、教学特点、实践教学设想等;参与师生根据专题说课内容进行提问和评议,探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备课教师根据评议情况再修改教案和教学PPT,任课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补充后方能上课。

四是严把“质量关”,以“教—学”互动推进评价创新。探索“大班授课、小组讨论”的“2+1”教学法。该校教师用2个课时面向所有学生讲授专题并布置相关讨论题,学生小组用1个课时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答疑。探索课程成绩评定新方法。重视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明确规定在学生总成绩评定中,期末考试成绩不高于50%,而平时的过程学习表现占50%以上。建立双向考核机制,即:一方面将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表现纳入思政理论课成绩;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政理论课成绩纳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

意识形态领域表现情况,有何突出贡献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