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当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哪几种途径 如何增强四个意识

8157℃ DEXTER

大学生应当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哪几种途径如何增强四个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学校应以教学理念、教学氛围和教学过程这3个方面作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向“问题教学”的理念倾斜。传统教学对“教”与“学”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实践,而对“问题教学”则关注不够,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全盘接受却很少质疑。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向“问题教学”倾斜,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充分得以展现;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避免重复性的题海训练,注重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业。

  其次,创设能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氛围。第一,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易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而紧张、压抑以及受限制的教学氛围则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问、善于质疑,让学生发表其独立见解。第二,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班级和课堂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处于自由状态,思维更为活跃,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形成。第三,评价体系应以鼓励为主,允许多样化的答案。这种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而不仅仅强调和重视结果,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体系易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不用在分数面前患得患失。

  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第一,训练学生思维水平,鼓励学生善于质疑。不良的思维习惯会阻碍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顺向思维及由正及反的逆向思维来进行。第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事物发展规律中寻找问题,善于探寻和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不易被人察觉的规律,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和实践。另外,指导学生运用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及联想法等方法提出问题。第三,训练学生元认知水平和反思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不求甚解,对自己是否真正理解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多提问,这样就能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认知状态,并经常进行强化,这样,其元认知水平及反思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 要:问题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氛围、适时评价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培养 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把问题“讲”明白,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或施以“变式”训练,在不断强化中使学生“学会”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过程和方式固然有效,但是如果不给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问题意识会被弱化,可持续优化的自身学习能力就会降低,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具体地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创新意识。

一、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便出现无疑可问的现象,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问题串,可以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

例如,“二面角”是立体几何的教学难点之一,在学习二面角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来导入。

(1) 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2) 角有大小吗?是怎样度量的?

(3) 在立体几何中已经学习了哪些角?它们的大小是如何确定的?

通过这组问题串,给出了研究角的一般思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二面角这个新概念时,按照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行主动思维,也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如果能利用模型给学生以直观认识,再运用类比思想逐步探究,这个教学难点也就比较容易突破了。

问题就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无时无处不存在,如此便可诱发其问题意识,进而产生思考、探索的心理冲动。

二、 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以往教师总爱以“讲”为主,喜欢“一言堂”,当然就出现学生有疑不敢问的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在教学中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更容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敢问。

例如,学习“算法初步”一章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圆周率的近似值是多少?由于学生的理解偏差和能够记住的近似值不同,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3.14,3.1415926……此时,教师可以简略介绍:圆周率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我国古代有“周三径一”之说,公元前1700年的埃及文手稿中256/81(约为3.1604)的记载……当今,人们用计算机可以轻松地得到小数点后上百万位数字。

这样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的圆周率的近似值不同呢?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想问、能问,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并可使其对以后微积分和计算机科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初步领会算法思想。

只有学生敢想、善问,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 适时评价引导,提升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诱导,使学生由无疑可问到敢于质疑,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最终目标。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类比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能得到诸多等比数列的性质。如在等差数列中有:对于正整数m、n、p、q若m + n=p + q,则 ;类似地,在等比数列中有:对于正整数m、n、p、q,若m + n=p + q,则 。

由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容易把有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当做一般性的结论,如:在等差数列中连续k项和仍成等差数列,即 , , ,…成等差数列( 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n )。类比到等比数列中有:连续k项和仍成等比数列,即 , , ,…成等比数列( 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n )。

这个结论,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不成立:当等比数列的公比是-1时,连续偶数项的和是零,不能构成等比数列——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类比是一种很重要的合情推理,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或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挖掘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黄州区路口中学 刘毅【内容摘要】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提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的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赵教授认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法没有说到点子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呢?我认为: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有一项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其中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二、提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学习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这节内容之前,不少学生问到:为什么要给电流表三个接线柱上标上不同的颜色?为什么电流表上面有两排数字?表面右下方的“2.5级”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3、利用学生实验,促使学生提问。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实验现象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况。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时有些学生发现:在实验中电源电压为什么比两个小灯泡两端电压之和要大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换用了精度更大的电压表,测出了串联在电路中的导线也分到了少量的电压。我很认真地对他说:“科学家常常就是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你今天就是一位准科学家”。4、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复习课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结论: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对学生提出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临河里小学 杜秀兰哈佛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其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像每天有无数的人烧开水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二、目前学生存在的现状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据考察和研究,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我们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指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而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结果)?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并清晰、准确的用文字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1、热情鼓励,使学生有“疑”敢“问”教师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有的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2、激发兴趣,使学生有“疑”乐“问” 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到有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活动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3、引导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想问、要问、会问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4、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教师在活动指导中,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正是一个贪玩的年龄,老师更要注意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应该放弃师道尊严,尽量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把老师当成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感到轻松,学习起来就会和老师的指导合拍。 5、指导提问技巧,使学生会问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问,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最终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