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疫情下的建筑企业亟需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地企业版有用吗? 智慧建造师有什么用

9269℃ SETH

处于疫情下的建筑企业亟需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地企业版有用吗?智慧建造师有什么用

智慧工地对建筑施工企业有什么作用?

能为建筑开发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企业方带来比较便利的功能服务,具体如下:1、工地实时可视化管理,保障安全文明施工;

2、实时准确地掌握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材料、人员、预算等多方关心的问题,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保驾护航的有效工具;

3、极端气候变化的预防部署、实时监测、减小因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4、利用数据合理分析项目进度,进一步充分的规划和调配资源;

5、利用平台,减少与管理部门的文件流转带来的压力;

6、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工地的公众形象。

大家觉得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真的很重要吗?

这个肯定重要的,因为企业一旦运用了数字化转型之后,它的整体效率会有很大提升的。咱们目前和软通动力进行合作,除了效率提升之外,企业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智慧工地能解决哪些问题

2017年起,“智慧工地”逐步进入政策视野,此前则多为建筑施工企业出于自身需求开展的创新应用。尤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后,“智慧工地”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渐成共识。

当前,针对“智慧工地”的顶层设计尚未明确,各地关于“智慧工地”的概念界定和路径设计也各有千秋。综合多地文件,可以将“智慧工地”理解为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场管理深度融合的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要而言之,“智慧工地”旨在为工程施工项目装上“智慧大脑”,通过采集、集成和应用建筑施工数据,实现对于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监管。

1、信息采集:打破“信息孤岛”

施工现场散落着类别多、数量大的信息,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和材料供应商等诸多主体,需服务于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控制需要。

为改变传统工地中信息重复采集、信息交叉上报、信息冗余严重、信息更新滞后的信息管理现状,“智慧工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致力于满足项目管理者对现场作业过程所需数据的及时获取、共享和沟通。

针对现场管理中较为突出的“信息孤岛”现象(表现为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智慧工地”着力打破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障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交互关系,既在“信息孤岛”间架设桥梁、实现大数据融合,也为破除“信息壁垒”、填平孤岛重建奠定基础。

响应《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针对施工类企业提出的“建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号召,各地也要求逐步推进BIM技术,以降低信息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2、系统集成:汇集多元力量

在优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智慧工地”还需将软件、硬件、技术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信息达到充分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针对市场上施工现场管理信息系统多而杂的近况,“智慧工地”通过完善并集成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系统,将施工现场所应用的各类小而精(杂)的专业化系统集成整合为各功能模块集成统一的系统平台。如《重庆市2020年“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工地应具备人员实名制管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资专用账户管理6项元素,江苏省《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智慧工地应涵盖现场应用、集成监管、决策分析、数据中心和行业监管等五个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智慧工地”还有意提高BIM、LBS、VR、AR等技术应用软件和系统的集成程度,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市场存在的软硬件集成难、系统选型难等问题。

3、数据应用:升级项目管理

信息的采集和系统的集成都是为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对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效能的价值。在前两步骤的基础上,“智慧工地”得以在数据应用环节发挥巨大潜能:“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

对于各方建设主体而言,“智慧工地”有利于施工精细化管控的实现:通过集中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与利用项目信息,应用人员安全管理、施工进度监督、车辆未冲洗抓拍、现场设备监控等功能,能够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助力项目管理“耳聪目明”,长远来看对于项目管理各方而言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创新选择。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可通过“智慧工地”优化对于施工项目的微观管理,如《成都市智慧工地线上巡查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区(市)县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含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所监管项目智慧工地线上巡查工作,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和处理巡查问题;另一方面可应用“智慧工地”更好实现“现场与市场”联动管理,落实“现场优秀、市场优选”原则,在建筑企业中普及“以现场促市场、以市场保现场”观念,优化对于建筑市场的宏观管理。

“智慧工地”是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应用能够提升行业监管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驱动建筑企业智能化变革、引领项目全过程升级。当然,其推广还需以智能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为出发点,政策支持、措施保障、督导监管加以辅助。

智慧工地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2018年我国智慧工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9.1亿元,同比增长24.03%。相比于目前安防市场几千亿的市场规模,智慧工地显然还是一个不大的“盘子”。不过,由于AI、物联网、BIM等技术的赋能和融合,加之政府的愈加重视,这一与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领域,也正在以加速成长的方式占领着市场。

一、智慧工地的落地场景在哪里?

谈到智慧工地,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安全帽的检测和配备人脸识别闸机上。但实际上,作为一个人、车、物密集的场景,智慧工地的场景落地并不简单,并且还涉及到工地端、企业端和政府端三方市场的对接,是一个必须做到“小而美”的市场。具体来说,工地的施工现场管理难、作业人员多、环境复杂。并且工地建设涉及各方,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各方对接难,审批流程也很复杂。

传统的工地建设模式成本高,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也面临着管理向效益的转型,尤其质量安全管理的自动化、风险辨识智能化等,都是智慧工地未来的方向。

二、前智慧工地能落地的场景是哪些?

落地到具体的智能建设上,从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到察看吊车司机的动作是否规范、工地上是否有坑或列线、周围是否有违章建筑、工地是否需要进行围挡等,以及设备和物料的管控、工人的人事管理等,工地建设和运营的各要素,其实都在“智慧工地”的视野范围内。以某智慧工地平台为例,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加入,平台的实名制认证、智能考勤、工资统筹管理、AI智能监控、人车通行管理等功能都已比较成熟。

另外,智慧工地解决方案,还涉及对工地出入口、围墙、特种设备等进行视频监控,对塔吊碰撞、基坑隧道变形、地面沉降等进行告警的安全建造,以及对现场温度、湿度、噪音、扬尘等进行监测和控制。而再进一步延伸,除了大多数企业围绕的施工策划阶段、进度管理、人员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绿色施工管理、项目协同管理等,智慧工地还在向集成应用、延展性应用拓展。

三、细分智慧工地领域的商业模式

在运维和服务模式上,业内人士也表示,智慧工地等细分场景,其实与公安等安防场景相同有不少差异点,涉及的需求更细分,商业模式也更复杂。工地场景需要进行大量的服务和协同,其中就包括各种系统的对接,不然无法打通应用。不同领域的服务可谓隔行如隔山。如工地的系统,进行文件管理,就需要与办公自动化(OA)系统对接;工资的发放,就要与工地和政府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接;工地人员的情况,需要与建委系统对接;工人的挂靠问题、复用问题、监理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则需要与社保局对接等。

因而,智慧工地领域的建设和运维,需要多年的摸爬滚打,与各方进行对接和磨合,否则很难在这一领域扎下根来。另外,在产业分工上,智慧工地上游为计算机、互联网及监控器材等企业;下游则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等行业。

上游的计算机、互联网及监控器材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加工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智慧工地运维的水平,因此,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创新就为智慧工地带来了新的契机。下游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等企业。建筑施工受国家政策、国民经济运行、行业及自身经营等,直接决定了智慧工地的景气程度、市场容量与技术发展方向。

如此,包括软件平台提供商,安防厂商,以及人脸识别产品等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这一领域都有所布局,代表厂商有品茗、广联达、共友、海康威视、汉王等。目前,智慧工地的市场还有待开拓,玩家们更多还是选择精耕细作,站稳这一市场。相对于公安等领域的激烈竞争,在民用的细分领域,做的事更为“下沉”。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批准了290多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作为智慧城市在工程领域延伸的智慧工地,将直接受益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