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京大学那个吴谢宇母亲还活着,会原谅儿子吗?

8501℃ JASMINE

如果北京大学那个吴谢宇母亲还活着,会原谅儿子吗?

关于“北大学子弑母案”,请问凶手 吴谢宇为什么要对于母亲下此手?

没有任何新闻显示他被抓到。

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跟踪报道:

一,他极爱母亲,13年转帖“如果拿自己的20斤肉换母亲10年寿命,你愿意吗?”,大学时每天和妈妈通一个电话;

二,成绩极好,举重若轻,不是死学习;

三,在同学中口碑极好,极热心,爽朗。

到这都是他呈现出来的一面,而真实一面少向人敞开。

北大杀母案凶手吴谢宇为什么委婉提醒亲戚寻尸?有什么目的?

吴谢宇家庭条件并不好却急于回报母亲,用自己所学涉及投资失败致负责累累还不上了,帮其母亲和自己解除痛苦

吴没有一丝的焦灼和愧疚之情。原因如下:

首先,吴同学在行凶之前,已经早早地准备好了所有的刀具和应用之物,这是典型的有长期预谋的谋杀,所以完全可以排除冲动型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吴的分尸尝试是从头部开始的,因为吴的母亲的尸体上只有头部有砍痕,而且几乎被砍掉。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带有歉疚感的人去分尸,是否有胆量一上来就从头开始切割呢?

还有,吴在分尸的过程中改变了计划,从分尸变成了裹尸。在订购保鲜膜与活性炭的过程中,吴与母亲的尸体同处一室长达十余天。你觉得一个内心善良,一时被逼无奈的少年能否承受的住这样的心理压力呢?

并且吴还在房间内设置好了摄像头,以便之后观察屋内的情况。最关键的是,尸体的发现是由吴谢宇主动安排的。他如果真的害怕被抓到,就会让尸体被发现的越晚越好。如果是良心备受煎熬,就应该去自首,或者在短信中表达出意思的忏悔之意。然而事实上这些正常人所拥有的情感他似乎都没有,这件事就是赤裸裸的炫耀,向世人昭示他的“杰作”,表达他对所有人在半年的时间里都被他蒙在鼓里的蔑视,以及对他未来逃亡计划的绝对信心。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最大的几个特点就是完全没有道德感,愧疚感;表面上幽默,善良,聪明,风光无限,实际心里无比冷漠,甚至可以从玩弄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很大的快乐。目前为止,这应该是可以吻合吴谢宇一系列行为的最好解释。

参考资料

腾讯大成网.腾讯大成网[引用时间2018-1-30]

杀母北大学生吴谢宇什么地方的人

杀母北大学生吴谢宇是福建仙游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学生。

2016年2月14日,受害人谢天琴被人杀死在福州市晋安区桂山路172号某中学教职工宿舍5座102单元住处内。经侦查,其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2019年4月25日,从福州市公安局宣传处负责人处获悉,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已经被抓获。

扩展资料:

吴谢宇人物经历:

2006年吴谢宇进入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这一结果,仅比福州市最高得分438.5分低1.5分。

高中入学考试后,吴谢宇进入福州一中。高二时,吴协宇获得福州市“三牧之星”奖学金。

该奖学金每学年颁发一次,每年颁发一半的课程。

吴谢宇以优异的成绩,敲响了北大的大门。吴是福州市第四中学的四名学生之一。

2012年提前考入北京大学的高中生。同年,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进入北京大学后,吴谢宇的学业成绩依然突出。根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官方网站,吴在大一的时候就获得了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大二的时候,吴协宇获得了北京大学廖开元奖学金。此外,他还担任班长。

他不仅因为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奖学金,还到校外的英语培训机构学习GRE。吴协宇也获得了奖学金。

2014年9月13日,吴协宇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GRE考试,获得高分。此外,他还在培训机构的官方网站上发表了文章《恐怖的呐喊》和《我的GRE准备经验分享》,分享了他的考试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吴谢宇

如何看待高智商罪犯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三年后被抓。

4月21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抓获,这距离他2015年7月11日残忍杀害自己亲生母亲谢天琴的日子已有1380天,而他行凶时还是一个未满21岁的青少年。据警方消息,吴谢宇于4月21日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抓,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三年来一直在国内活动。

事实上,单是2019年这四个月时间,已经又发生了四起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家庭伦理悲剧接连发生,深深刺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3239痛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他们本该是祖国的花朵,吴谢宇更是北大天之骄子,却为何长成了“食人花”?

小镝不完全统计了近20年来的56起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以数据的角度来分析极端案件中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方式、成长环境等。

1.青少年犯罪趋低龄化,集中在14-17岁之间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且低龄化趋势明显,犯罪率急剧上升。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白皮书(2009.6-2017.6)》显示,截至2017年6月,该庭共受理涉未成年人刑事一审案件72件、二审案件173件,判处未成年罪犯234人;减刑假释案件1631件。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人员占14.96%。

据统计,最近20年内,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中犯罪者平均年龄从17岁下降到13岁左右,尤其在近三年来,年龄下降趋势尤其明显。2018年湖南省沅少年江弑母案件中,犯罪者年龄已低至12岁,甚至有专家建议修改刑事责任年龄“从14周岁降低至12周岁”。

在中国法学界,“青少年”界限为“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人,上述案件中的弑母者的年纪甚至还未到达定义的“青少年”年龄。

2.冲动犯罪占青少年弑父弑母案的60%

社会学家指出,14-17岁是非常敏感的年龄段。数据显示,在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中,有39位犯罪者年纪在此阶段,占犯罪人数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个年纪,女孩月经初潮,男孩首次排精,伴随而来的是心理发育朦胧,情感易冲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计后果。

从该类案件的作案冲动性来看,其中有33人都是属于冲动性杀人,占总比例的59%。而蓄谋性弑父弑母的犯罪案件占41%。而加以性别区分后我们看到,女性犯罪者更多是蓄谋性杀人,占据了80%,远高于男性蓄谋性杀人32.61%。

3.犯罪者多为男性,管教不当引发的犯罪率最高

在镝次元统计的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中,男性犯罪者占比82.14%,女性犯罪者占比17.86%。男性犯罪者数量是女性犯罪者的4.5倍。

在所有男性青少年弑父弑母暴力案件中,有一半的犯罪行为是因管教不当和争吵而引发。其次引发男性弑父弑母的犯罪行为的因素是“沉迷网络”、“保护母亲”和“要钱不成”。

而女性的犯罪动机则更为多样和敏感,如“父母离异”,“怀疑自己为非亲生”等。

镝次元统计的犯罪原因数据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管教不当引发叛逆而产生杀人动机都占了最大比例。教育问题是引发青少年弑父弑母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4.被害者多为母亲,母亲或成为教育体制受害者

与犯罪者多为男性相反,被害者却多为母亲。

在这些案件发生的家庭结构中,母亲更多处于孩子的直接看护人角色,照顾孩子的日常衣食住行,同时管教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的要求、期许、管教、奖惩都是母亲与孩子直接互动。而由于沟通不畅,往往加重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导致关系紧张。

在贵州安顺的一起案件中,一对孪生姐妹因成绩考差不想让父母失望,便选择将母亲杀死;在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而选择弑母等。母亲这个角色成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间接受害者。

而弑父的案件中,其中有5件都是因为父亲对母亲施暴,孩子为保护母亲而杀人,有1件是怀疑父亲有外遇而杀人,有4件是不堪忍受父亲的长期打骂而杀人。青少年的弑父行为,很多是趋于反抗父亲的暴力。而实际上,他们在实施犯罪之前,更多的在长时间处于受害者角色。

5.家庭成长环境塑造青少年人格,单亲,留守,随迁家庭孩子更需关爱

这些弑父弑母案件中,农村的比例占据80%,城市20%。其中,有与父母分离,留守经历的有24人,占比达52.17%。

据教育部于2018年8月发布数据计算发现,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达1550.56万人,随迁子女有1897.45万人,合计3448万人。据2010年《南方周末》记载,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学研究发现,80%的留守儿童有着心理方面的疾病,留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在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中,有23%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41%的孩子来自于双亲家庭。虽然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相处模式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在弑父弑母的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相处模式都存在不同问题,包括过于严厉式、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严格惩罚,争吵频繁等。这些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比同龄人突出,尤其在双亲中有一方有家暴或者与父母频繁争吵环境中成长,是青少年性格发生扭曲的重要原因。

镝次元对犯罪者的性格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除去本身患有先天性精神疾病的几名青少年犯罪者,孤独内向,不善交际,缺乏关爱,怨恨父母,压抑,叛逆是其最常见的性格特点,而经常逃课、抽烟、网瘾也是这些青少年犯罪者共同的行为特征。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社会的痛点,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