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以为用汉字就是普通话,因为北方人只能用普通话读汉字? 北方人都说普通话吗

9482℃ JO

北方人以为用汉字就是普通话,因为北方人只能用普通话读汉字?北方人都说普通话吗

怎样理解普通话词汇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即读音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为标准。但并非指普通话的词汇都是北方方言,它可以是任何地方的词汇。

普通话为什么要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

这是根据经济、文化、政治、历史、人口等因素决定的,北京曾是很多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全国影响力最大,讲北方方言的人口最多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方言的关系?

各地的方言都包涵这古代汉语的发音、词汇、语法等等,尤其是南方方言。现代汉语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确定的。由于北方地区方言差异不大,所以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差异不大,能听懂普通话的基本能听懂北方方言。南方方言由于形成年代不同,且混合了当地的土语,所以差异很大。

难道粤语才是华夏的正统语言?

粤语主要来源,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广信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普通话不普通 
  普通话这个概念,最早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称之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赶考、做官、经商的人日渐增多,天长日久,就都学会了北京话,却又多少带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为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再称之为官话已不合适了。于是,后来又有了一个新名称叫国语。故而普通话的发展史短短百年,和粤语怎么比?
  如果用粤语朗诵唐诗一定比普通话顺口,不信大家试试。
  
  日语和韩语都类似粤语 说明粤语是一个古老的强势语言 
  
  1 学过日语和韩语的朋友都知道,日语和韩语特别是日语的发音和粤语的发音非常相近,举个例子:"世界" "12345678910" 的日语发音基本和粤语相同,特别是小日本最喜欢说的这个字发音跟粤语是一模一样的。 日语的调式、发音方式也基本类似粤语,最明显不过的是日语和粤语都没有卷舌音,可见是一种低级的古老语言(高级语言都倾向卷舌音), 如果我们假设日语是来源并借鉴于中国古汉语的话,那就很明显,中国唐代盛行的发音和粤语发音应该是非常类似,按照粤语的流传年代久远来看,粤语在当时应该算是一种强势语言。
  2)粤语作为一种古语来说,它不但拥有独特的发音,还有自成一体的文字文法,而从粤语的词法和语法观察,和日语词法和语法也有一定程度的雷同,这在普通话是很难见到的组词方法了。例如 粤语的"狼淚" "食嘢" "饮水" "" "嬲你" "口力 " "果阵时"等都用了普通话很少见的比较怪的搭配,有些字甚至普通话没有的字,另外粤语超喜欢加上叠词来形容东西,如"滑潺潺" "圆碌碌" "笑骑骑"等,。粤语语法上也有所不同,有简短,信息量过高,副词摆在动词后面的特点,例如:食嘢先,食紧嘢,过多的语气助词:例如 食嘢啦,食啲嘢,。以上的特点,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证明粤语和日语很可能存在血缘关系。
  3)只要证明日语从粤语发展过去的话,如果承认日本文化来源于盛唐的中国文化,就可以反证,粤语极有可能是我国的唐代古语的一种强势语言。 
  
  广东话韵律包含了古汉语完全的四声八韵,受岭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实际不大),入声一韵由阴入阳入演化而多了一个中入之韵(为什么说影响不大,就是因为中入在广东话中比例非常小,主要还是古代汉语的四声八韵律)。这是活生生的证据之一。 
  而且,广东话里面由大量的闭音节字,声母韵母相同的读音,有无闭音节就突显得很大差别了。比如,大 二字,在普通话里除了韵不同,发音一致,但在广东话中发音则前者开音节,后者闭音节,区别就很明显了。前者发音dai , 后者发音为datt在这里只是表示闭音节切音作用,实际发声时不发声)。广东话无卷舌音,也与古代汉语同。
  
  再看中国之外的两个国家,越南与韩国,均为古代受汉语影响,虽然有其本民族语言,但在读汉字的时候(仅仅就读汉字,不时因其表意来以本民族语翻译之),居然有如广东话。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韩国品牌三星,韩语对这两个汉字的读音为“samsung”,与越南语读此两汉字及广东话何其相似。考虑到唐时期新罗始学唐文化,而越南则在宋前为中国属土,广东话发源于秦之50万军民以政治人数之强势殖民岭南(那里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华夏-汉人),不妨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以关中古秦语为基调之官话,直到唐尚未衰亡。期间汉语所变不大至少到以长安为都城的唐帝国根据地的关中,与汉人拓殖之地及受其影响之地的汉语差别不大。(因为在周时期吴越已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虽历千年而未大改,故为慎重计,仅言唐帝国根据地的关中,与汉人拓殖之地)。 
  
  即使在南北朝时期,随大量华北汉人为避兵祸而迁居南方,以至隋文帝不得不感叹衣冠南渐南朝为华夏正音的时候,幸好北魏鲜卑贵族全面汉化融入汉族,华北(至少关中山西之一部分)仍保留了近似的古代汉语。 
  
  所以窃以为到唐一统天下,华夏正音重整旗鼓,尚无如今日之差异。故盛唐影响,今越南韩国读汉字之音,与广东话(注意,我只说的是当时广东话韩语越南语对汉字读音很相似,非常接近于当时唐帝国的官方语言),也就不难解释。
  
  普通话只能表达4个声调, 方言很多声调却发不出来, 学习日本语\韩国语的声调却能从方言里找到, 数韩国语的数词,竟然和方言吃惊的相似,"世界","韩国","伟大","**"等等,会发现虽然韩国和南粤远隔3000公里,却有太多共同相似的发音, 这是因为韩国作为一个潘属,语音变化相对于北京语言变化,相对稳定...
  同样是日本国,韩国,星期几用的是"金曜日""木曜日"水曜日,而这本是中国的记述法。这也恰好证明了,政治、民族融合相对少的地方,越能保持古语特点。。。
  
  粤语是传统古汉语 
  
  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话或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东部等地区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还有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中国学者多数主张将粤语归为一种汉语方言,而其他国家学者多数则主张将它跟官话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并列划分为独立的一种语言。
  
  粤语的主要特点 
  
  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方言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等。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例如广州话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现常常被写作),见《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如打碥炉(吃火锅),碥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烟,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炊烟,就是说悬崖边的小屋”——自然就很危险了);“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难发现粤语词生动)等词。在语法方面,修饰成分后置、在人名前加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等等,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保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人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语成分,正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表示表示表示欺负表示等等。这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古越语底层在粤语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则粤语会严重残废,无法正常实现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功能。
  
  我们华夏民族的起源无疑是中原地区,但是经过历史的变迁,人民的迁移,早就已经不是以前的故乡.
    大家不要否认,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战争,第一次在东汉末年的,当时无数的中原地区的文人雅士,就是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来到了江南地区,为江南的开发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就是那个时代的吴国。
    然后在西晋被打败后,北方中原地区长期受到少数民族的控制。既是东晋十六国并列的时候。当时北方的语言已经是混杂一同,跟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形成一种混合。最后到了北魏的孝文皇帝(他是胡族的)实行的民族大融合。因此从那个时候,北方的语言,就已经是多个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地汉族人民的混交而成的。
    在次之前,粤地区确实人口稀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北方先进的文化一下子就传播过来,并且广为流传。地方的文化造成的影响是相当地少。在这里是保留了中原的文化,当之无愧是中国中原文化的始祖,并非活化石。
  
  粤语难学是真,我的心机也不在于要大家普及粤语,只是吃惊连大学本科的许多同学也不知道。再者如此逆历史潮流的事,谁提出来了,谁就会得此历史骂名。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后,孙中山力劝国会议员们放弃投粤语的票,结果粤语也只是以三票败给了普通话。
  北方的人可能很难接受,举一个例子吧,客家话跟粤语发音也有一点相像。而客家人也是从中原河南等地方迁徙过来的。
  
  我记得我读大学时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师说,他就是为了更好地学好古代汉语而跑过来广东专研粤语的,他说粤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他教我们平仄压韵的时候,叫我们作好诗之后,自己先用粤语读一遍检查一下,如果顺了的话那就基本上没什么问题的了。(呵呵,我只是业余旁听,所以说得不大专业,请见谅)。
  还有,我们在读古文和白话文的时候,通常会发现一些在普通话里没有的字词或者字词的用法,而粤语里却是经常这样用的。例如说,古代用表示(好像《孔雀东南飞》里面就有这样用),我们现在粤语也是这样用的。
  还有,普通话只有4个音调,而粤语分9个音调,基本上还保存着古代音调。。。(呵呵,可能有错,望指正)因为知道的不多,所以不能深入讨论。
  总之,粤语还保留着许多古代汉语的用法和发音。我们中学和大学的老师让我们背古诗词的时候都建议我们用粤语读,这样会读得更顺一点更原汁原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