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居桐树里的文旅建设对标其他文旅商业区来说够成熟吗?

4620℃ ISABEL

凤凰山居桐树里的文旅建设对标其他文旅商业区来说够成熟吗?

学校周边楼盘中粮万科长阳半岛附近有啥学校啊?

对这个项目不是很了解,呵呵,话就不错说,帮你搜了一下,网上资料很多啊,比如以下:

教育地产诞生之时,如同一匹黑马杀入楼市,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热销高地。随后,主打“教育牌”的学校周边楼盘就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滋生,教育俨然成为魔法棒,即便楼市再低迷,依然热势不减。于是更多的开发商加入“教育地产联盟”,变着花样制造与教育的关系,各种方式、各种理由,甚至各种谎言,学校周边楼盘教育地产开始沦为开发商忽悠购房者的营销工具。

价格不菲的教育楼盘学校周边楼盘是否真能如你所愿?临近名校真能就进入读?重点师资真能点亮孩子未来?真材实料还是滥竽充数、名副其实或是鱼目混珠?看上去很美的“教育地产”,实则暗藏玄机,揭开“伪”现象本质,才能还原教育地产真相。

真相一:羊头不是狗肉

挨着某名校,就是教育地产?距离短只能算近邻,要想优先入读,绝不简单。更有甚者,远离名校几公里,依然声称教育楼盘,就是这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术士,扰乱市场秩序,真教育地产学校周边楼盘也成了替罪羊,真假乱人心。

真相二:承诺只是说说而已

期房预售阶段,承诺业主各种教育资源,名校已在建,只要买了他们的房,入住即可就近入学,拍胸脯强烈保证。真当入住后,却无法兑现教育承诺,学校周边楼盘只是泡影,家长仍需为孩子入学问题四处奔波,如此愚弄业主,诚信荡然无存。

真相三:公办到民办的质变

宣传引进重点名校,合同中也规定,业主子女可享受入学及费用优惠,却在开学当天遭遇惊变,公办学校变成民办,学费也水涨船高,留给整个市场挥之不去的消极影响,也给教育地产置业者敲响警钟。

真相四:名校中的A货

名校的外壳,二级的资质。挂上名校的牌子,招入民办学校师资力量,如此教育地产大有人在。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分校的师资是否与主校一致,名校+名盘的“黄金搭档”如何表里如一,尚需深入了解。

教育地产还需创新改革,万科签约宣武教委带来启示

教育地产本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强劲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发展、服务居民生活,开发商和学校皆能从中获利。时至今日,却渐渐有些失去光彩。教育地产学校周边楼盘需要一次改革,需要一次颠覆,需要一个领头羊,引领发展新方向,教育地产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创新,形成一套更有利于现阶段发展的开发模式。作为地产界龙头的万科就成为了这个带头人,万科与宣武区教委签约合作,共建“名校+名企”合作新路径,共享、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据协议,宣武区将委派具有优秀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在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及有关工作上对北京万科的社区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如此,将进一步提升宣武区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完善万科大型社区的教育配套资源。而作为北京万科今年重磅出击的优势项目,中粮万科•长阳半岛也将发挥其在全区范围内的推动作用,促进教育地产学校周边楼盘健康发展。

人们对教育自古就有很深的情结,众多楼盘项目学校周边楼盘竞相把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万科更是一直走在前端。在以往开发的项目中,万科都“习惯性”地与名校合作,在社区中建立重点学校,这也为万科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此次中粮与万科继假日风景后再度联手,中粮万科•长阳半岛也将成为“名校+名企”新办学模式下的教育社区典范。

优质教育地产,应是名校师资与安全环保建筑的良好配合

房山新城的建设将教育放在了重点发展的位置,为区域价值提升做好人才储备。万科进驻房山长阳对大型社区的开发理念与房山区不谋而合。据悉,中粮万科•长阳半岛将陆续引进多项重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幼儿园、小学、中学一体化全程教育体系,更有良乡大学城相邻,与众多知名高等学府遥相呼应,让业主子女从小接受浓郁学风的熏陶。项目在社区规划、学校建设、景观设计、建筑细节等诸多方面,都遵循绿色三星建筑标准,运用多项低碳环保技术,完整体现出绿色环保的开发理念。

目前,中粮万科•长阳半岛项目校舍的设计正在招投标,国内五名顶级设计师中,将在一位提纲中学的设计。在采光系数、楼梯梯段宽度、教学用房窗间墙宽度等细微之处也都严格要求,并且全部建筑都将按防震的最高标准——抗8度地震设防,细致周到以保障消防、防灾、交通(社区组团内采用人车分流设计)、安防设施、食堂及饮水、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所有安全,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居住环境。

中粮万科•长阳半岛项目的业主可以享受到近距离、全方位高端教育配套的便捷与安全。缩短就学距离,一流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将为子女前途构成一种无形的保障。健康宜居住宅、国际重点学校,加之商业中心、餐饮娱乐、医疗体系等丰富配套,中粮万科•长阳半岛致力于打造适宜人永久居住的一生之城,欲成为实现一切生活愿景的理想人居。

万科与宣武区教委的教育资源整合行动,将对中粮万科•长阳半岛所在的房山CSD核心区建设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不仅全面提升整体区域价值,更加速了这一区域的国际化人文进程。而万科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略显疲态的教育地产注入新的思想和前进力量。

宋府名城是怎么回事?

一提起来大名府,可能很多人都想到,可以说是“一部水浒传,大名天下扬”,但实际上,大名府的历史远比其要深厚辉煌。

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

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

在大名历史上,曾经崛起过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城,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追忆、称道,她就是享誉华夏的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就是说,她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宫城,周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使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有众多名人贤士曾来这座城里治政安邦。单就唐、宋两朝,就有田承嗣、何进滔、狄仁杰、乐彦祯、罗弘信、寇准、王钦若、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可谓人才叠出,享誉古今。

可叹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结束了北京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

古城逝去,风韵犹存。壮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伟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历史的象征,大名历史的骄傲。她以一千余年的阅历,见证了大名古老的辉煌,也为现代大名的复兴奠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大名县借三年大变样之际,对大名府进行了考古发掘,拟打造“宋府名城”,其实也就是,将宋朝的大名府和明朝的大名府很好的融合了在一起。纵观我国的旅游城市,以明清为主题的地方不少,而还原宋朝风貌的城市却不多,现在有的也不过是杭州的宋城以及开封的清明上河图,但是认真说起来,杭州宋朝只是一个影视基地,称不上代表宋朝文化,而开封故城被大水淹没在地底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几经建设,已经不能在挖掘勘探出真正的故城了,只有大名府,真正有挖掘勘探出真正大名府的可能,来还原一座真正的宋城,这也是真正值得大家期待的事情,期待着大名府的辉煌重现。

海南红树林(图)

“天然海岸卫士”--红树林

印度洋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此间专家提出,我们必须吸取教训,提高防灾意识,除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波堤建设外,应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红树林是公认的“天然海岸卫士”,树木抵消波浪的作用非常大。它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岸的70%分布有红树林。种类组成以红树科植物为主,树皮富含单宁。包括有红树植物:红树植物是专一在红树林中海滩中生长并经常可受到潮汐浸润的潮间带上的木本植物,包括厥类植物卤厥;半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是只有在洪潮时才受到潮水浸润而呈陆、海都可生长发育的两栖类植物;伴生植物:生长在红树林区经常受潮汐浸润的非木本植物,如一些棕榈植物和藤本植物(三叶鱼藤);红树科植物:红树科植物是分类上归属于红树科的植物。红树林的组成以红树科植物为主,如木榄、海莲、秋茄、红树、红海榄等。但是还有许多红树科植物不是红树林的成员,如有些长在陆地上,有些长在高山上,这些即红树科非红树植物;非红树科红树植物:红树林不仅有红树科的 植物,还有卤厥科、马鞭草科、茜草科、海桑科、大戟科等,这些即是非红树科红树植物。事实上,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是我国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风暴海啸也较多。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所梁国昭研究员梁国昭认为,为防御海啸,广东等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波堤建设外,最重要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但遗憾的是,广东过去曾有50多万亩天然红树林,而现在仅存不到10万亩。

★认识红树林

『生长於热带或亚热带海岸最高潮线以下及平均高潮线以上间之乔木或灌木,称为红树林 』,这是红树林狭义的定义,红树林是很有趣的植物,例如它有胎生、呼吸根、支撑根等特殊演化,红树林而且有它一定的作用,可以维持滨海湿地的丰富生态,还有防风、抗海潮侵蚀等功用。至於红树林的中名是从何而来?答案是可以从其树皮中提炼红色染料,所以称之为「红树」,遗憾的是叫「红树」的红茄苳和细蕊红树已经不存在了。

红树林

琼山市东南部一带的海滩上,生长着一种密密匝匝的树木,宛如一位绿色的仙女飘逸潇洒,在浅绿色的海水中沐浴。涨潮时,只看到她部分婀娜的树冠,饶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趣;退潮时,她那带有海泥芬芳的树干含羞姗姗地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树林,人们昵称她为“海底森林”。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沙滩上特有的植物群落,它具有很多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生命力。红树林属红树科常绿灌木,树皮呈红褐色,树叶墨绿,其根、枝像交错的蛛网,十分发达。红树林有个奇特的功能,它的根、叶可以滤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长于热带地区沿海滩泥和海水中的绿色灌木。全世界的红树林有24科82种,其中16种是胎生植物,也是植物世界仅有以胎生方式繁衍生息的植物。由于胎生红树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世界上有红树林的几个国家都把红树林列为生态保护区,把红树林当做可贵的自然资源来保护。国际上现已成立红树林学会,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促进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

红树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红树种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树上发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将胎根暴长成茎,上端生出两片叶子,变成一棵幼树。幼树一旦长成,便自行从母树上脱落。由于茎和根较重,幼树便垂直下坠,幼根很好地插入海滩泥中,继续独立地生长,一至二年后便可长成一株小灌木。从种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红树的这一系列创造生命的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比。适应海水,胎生幼树,红树的这两种特性是植物中独一无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科学家和民众的高度重视。

琼山市红树林生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对于红树林的价值,海南人民早有认识,早在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琼岛清朝地方政府已采取措施禁伐红树林,曾在今演丰镇上山村立碑铭文力戒。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在今琼山市东寨港海域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东港寨红树林保护区绵延五十多公里,总面积六万多亩。成千上万棵红树,根交错着根,枝攀援着枝,叶覆盖着叶,摆出了扑朔迷离的阵式来。我国红树共有16科29种,东港寨就分布着10科18种,占全国红树种类的60%以上。

东港寨红树品种主要有红海榄、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秋茄、白榄、海骨根、海漆、桐花树、老鼠勒、水柳、王蕊、海芒果等。

东港寨红树林千姿百态,风光旖旎。从海岸上举目远望,只见广袤无垠的绿海中,显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这些红树林长得枝繁叶貌,高低有致,色彩层次分明。若沿港汊迂回观赏,可以清楚地看见每棵树头的四周都长着数十条扭曲的气根,达一米方圆,交叉地插入淤泥之中,形似鸡笼,当地人叫它“鸡笼罩”。红树的气根,其状令人惊叹!有的如龙头猴首,活灵活现;有的像神话中仙翁,老态龙钟,颇具诗情画意。观看红树林景观最佳时间是大海涨潮以后,划上一只小船驶入红树林区。四周全是一丛丛形态奇特而秀丽的绿树冠,中间是一长条迂回曲折的林间水道。涌动的海潮推着船儿沿水道悠然荡漾,忽左忽右,游人只见蓝海水和绿树冠,感觉到神奇的魅力像红树丛中的雾一样团团涌过来,弥漫海面……

东港寨红树林保护区不但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红树林如同一道绿色的海上长城,有效地防止海潮大风对农田和村舍的侵袭,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既可以保护泥土不被海潮冲走,又可以阻挡被雨水自陆地上冲刷下来的泥土。它的落叶掉入海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就转化为养分丰富的食料,供鱼、虾、贝类和螃蟹食用。

风情万千的红树林海岸

再没有比这个景象更能使你浮想翩翩了:你架一叶机动扁舟驶进南方的某一处海岸带,舟下是翠碧剔透的海水,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林,千百条同样翠碧剔透的水道,在绿林中交错纵横,随着你的扁舟驶过,白色的海鸥掠起一片。你为此会惊叹大自然的美妙、大自然的神奇。这便是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潮间带是指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地带。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群系。因受地理纬度的影响,热量和雨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纯,植枝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到相对矮小的灌木丛。

红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东南的热带、亚热带沿岸。我国海南岛红树植物最为丰富,种类最多,为37种;广西、广东、台湾次之;福建更次之;到了浙江则仅剩一种,还是人工引进种植的。红树植物自然生长的北界在北纬27°20′左右,即在福建省鼎一带。但似乎在北纬24°27′的福建厦门是一个界限,在此南,红树林海岸发育很好;在此北,红树林海岸稀少。虽然台湾和福建地理纬度相同,但是台湾沿岸的红树植物种属比福建多得多,这是由于台湾受太平洋黑潮暖流影响的缘故。

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地理纬度、气温、雨量有极大关系。海南岛东海岸的文昌一带红树植物郁郁葱葱,树高12米—13米;在纬度高一些的北纬21°37′的广西山口附近,红树植物树高3米—5米;在福建泉州湾中红树最高只有2.2米;在北纬27°20′的福建省福鼎沙埕港内,红树的高度只有0.8米—1.0米,呈灌木丛出现。

红树林的变迁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总人口449万人,海岸线长达298公里。目前,这里正在进行沿海滩涂的红树林绿化工程。

红树林是一个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植物群落,在亚热带的沿海滩涂,它能够落地生根并极容易成活。因为这个群落主要以红树科植物为主,所以生物学家给它们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红树林,当地人俗称它为“茭定"。对于生活在南方沿海地区的居民来说,它可绝对不是一类简单的植物。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教授钟晓青告诉记者,对于一般植物来说,由于海水和海滩上土壤溶液的浓度,可能会大于植物体内的浓度,因此它们不但不能够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养分,反而会被土壤溶液把体内的水分返生出来,从而导致植物被烧死。而红树林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它具有一种很奇特的功能--逆浓度梯度吸收。这种独特的功能,使红树林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赤潮的发生,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成熟的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还能够形成一道防风消浪、保护海堤的天然屏障。

然而,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红树林在汕头沿海地区的分布却越来越少。由于人工围海造田造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天然的次生红树林从以前的五万多亩,到现在只剩下了160亩了。而且,这仅有的160亩还蜷缩在汕头市达壕区的一个偏僻的港湾里。

记者在汕头市的南滨路,发现对面山脚下有一片红树林的影子,那么这片仅有的天然红树林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呢?据汕头市林业局林政科科长李徐益介绍,由于这里有一个涵洞,大海涨潮的时候,海水可以从这里进去,退潮的时候又排出来。涵洞为这片红树林输送了海水,使得它得以生存下来。

钟晓青教授告诉记者,红树林繁衍生息的能力是很强的,现在它的面积之所以逐渐地萎缩,是因为人的破坏能力远远大于红树林的生长能力。

1998年,南方沿海发生了特大规模的赤潮,近海的藻类繁殖异常增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给汕头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赤潮的发生虽然与近海的污染有直接关系,但在发生赤潮的地区,却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赤潮发生以后,湛江那边有红树林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

于是,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红树林,引起了汕头市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注意,1998年,汕头市林业系统开始在所属的澄海市沿海滩涂,人工种植红树林。

虽然试种只有三年时间,但红树林独特的生态系统已经逐步开始形成,在澄海市最大的红树林种植区义丰溪,记者看到了几百只螃蟹一起晒太阳的情景。澄海市林业局副局长林锐民介绍说,这种螃蟹俗成招潮蟹,原来这里的淤泥地都是臭的,招潮蟹根本无法生活,而自从种完红树林以后,淤泥地就不臭了,招潮蟹也就开始来到这里栖息了。同时,还有很多鸟类、鱼虾也经常来这里栖息,海洋生物逐渐多样化了。

在义丰溪的河堤上,记者碰到了养鹅的专业户张明贵,他在堤岸旁养了大大小小1200只肉鹅。像张明贵这样的养殖户在义丰溪岸上有几十户,他们的养殖方法已经实现了立体循环---在池塘里养鱼,水面养鹅鸭,基上种香蕉。因为鸭鹅只吃水草和水面上的浮游生物,不但不影响水下鱼的生长,而且,鸭鹅的粪便还能成为鱼的饲料;同时,岸上以及池塘里清理出来的粪便又可做为香蕉等经济作物的有机肥。等到对面的红树林长大以后,这些鸭鹅就可以到红树林里去嬉戏觅食,参与更大规模的食物链循环了。这种立体循环的养殖方法,不但使养殖户更加节省了成本,而且,由于红树林生态系统里聚集的贝类等海生物,含钙质较多,鸭子下出来的蛋就会又大又有营养。

钟晓清教授还告诉记者,一般的养殖所喂的饵料,成本很高,并且未必会是自然生长的东西,而这种立体循环的养殖方法,通过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搭配,形成一种各司其责,互相依存的食物链。

目前,汕头市计划投资三千多万元,到2010年,在9万多亩适宜种植的沿海滩涂都要种上红树林。曾经向大海要土地的汕头人提出了新的口号--向大海要森林。也许,当记者再一次来到汕头的时候,沿海的居民会与红树林成为更好的朋友。

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统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它的生境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并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环境,不同于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海区60%一70%的岸滩有红树林成片或星散分布。

(一)生境特征

1.地质地貌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因此,它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自然发育的滩面,平坦而广阔,常可沿河口海湾、三角洲地区或沿河口延伸至内陆数公里。红树林大部分分布于潮间带,而以中潮滩为最繁茂区。

红树林生长与地质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地质条件可能影响滩涂底质。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岗岩或玄武岩,其风化产物比较细粘,河口淤泥沉积,适于红树林生长。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层,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滩,大多数地区就没有红树林生长。

2.底质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冲积土上。在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土壤(冲积层)由粉粒(silt)和粘粒(clay)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适合于红树林生长。一般红树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盐量0.2%~2.5%,pH 4—8,少有pH 3以下或pH 8以上。

3.温度

红树林分布中心地区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4~27℃,气温则在20—30℃范围内。我国海南岛海口的海水温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厦门港年平均水温为21,7℃,平均气温为20.9℃。后者红树林种类仅5种,比前者红树植物种类25种少得多。

4.海水和潮汐

含盐分的水对红树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在一定盐度海水下才成为优势种。虽然有些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长,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但在海水中生长较好。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潮汐,没有潮间带的每日有间隔的涨潮退潮的变化,红树植物是生长不好的。长期淹水,红树很快死亡;长期干旱,红树将生长不良。

关于,西关文化,.

广州西关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际,广州的西部地区就为中外商贾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带,众多各国商人"列肆而市",已经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与聚居区。从那时起,便开始推行较为自由的市场和贸易制度,同时完备的服务业也都体现出多彩的风貌,城市商业文化之传统相当久远。

到宋、元二代,广州市舶贸易得到持续发展,许多异域文化不断渗入。由于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够吸纳自中原迁入本地的汉族文化,所形成的广府文化形态也得到自身更新和发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随着人员交流往来的增多也影响到广府系地区和广州的文化与风俗。这时的市民文化也在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趋于多层次化和多样化,反映出广州商业社会的开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广州城内商业仍旧十分发达,商品丰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华之地,城中众多富贾巨商居住于此,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商业与住宅混合住区。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闭了闽、浙、江三地海关,唯留广州粤海关对外通商,即实行"一口通商",并委托建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协助管理广州海关的对外贸易事务。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广州的贸易发展,并为十三行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城市经济和空间环境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在此后的约150多年时间里,广州的商业贸易得天独厚的地位得到高度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恰值此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炮术、物理学、医学、建筑学、美术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传教士们先后带入我国,其中大部分学科登陆我国的第一站便是广州,使广州社会文化进一步丰富起来。随之而来的西方思想意识也相继涌入,令人们眼界大开。

广州西关地区的发展同以上这些历史背景相关联。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道路拓宽。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区建设逐步突破原有旧城范围,向东西开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实施《广州市暂行条例》,使广州市城市现代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使广州原有的城市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广州市的西关地区,是指今荔湾区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湾湖以东的区域。

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称城西太平门外为"西关"。当时该地大部分还是农村。由于内城区已满足不了商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光绪中叶的数十年间,绅士、富豪、商贾相继在西门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带大面积的置地建宅,此应为西关大规模建设之始。一方面这里为低缓的丘陵地带,另一方面,又毗邻十八甫、十三行商业区及沙面地区,建造居住区便于经商和手工业加工、生产。加之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更成为适合于居住的好地方。

西关地区由于进出口贸易及与内地的商业发展,手工业、商业人口不断增加,对住宅建筑的需求也急剧增多,进而形成了很多较为完整的"特色住宅"区,如开建于1862~1882年的宝华区,多宝区及宝源区等地。民国初年,广州西关的商业文化和城市经济进入成熟和平稳发展时期,而此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传统的时期。

现存西关建筑真实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发展痕迹,代表着广州本地建筑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特独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筑形式发生突变的历史。民国时期的特色住宅建筑,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体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则,但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营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如楼层出现了悬挑阳台,建筑的立面出现西洋古典样式的柱式檐口与窗门的装饰线角等等。

西关传统住宅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荔湾区西关传统住宅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清晚期广州旧民居,即通常所讲的"西关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的"三间两廊"式多单位纵向组合的基础上,吸取苏州等地大宅中的厅、堂布局演变而来。

它的平面沿纵深方向排布、左右对称地布置若干进房及天井、楼梯间、厨房等。在建筑物主体的外侧设有"青云巷"(也称冷巷),作为生活活动和出入之用,也能够满足辅助功能。正间以厅堂为主,中轴线明确而严整,沿轴线布置门廊--门官厅(门厅)--轿厅(茶厅)--正厅("神厅"或大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尾房等。这种格局适合于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区明确,内外界线严明,显示出主人的身份。这种格局还反映当时居民生活形态。

2、除上述西关大屋之外,还有一种"五边过"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后附建有花园、亭阁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个开间,规模较大。但广州目前已无实物存在。

3、相对狭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类型的简化样式。其建筑的进数不大,开间亦少,一般为一开间或两开间,平面同大屋相类似,我们今天所见广州荔湾区特色住宅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此类。

4、平面格局为传统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为中西合璧式样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为一~二开间,有的另辟一偏门,其内设上至二、三层的狭窄楼梯间,内部也有多层次进深。立面为青砖脚,即外墙贴水磨大青砖;基脚为花岗岩墙裙,门套及窗套也为花岗岩。上面二层阳台或出挑或与立面墙基本平齐,阳台栏杆的样式丰富多变。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叠涩,支撑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筑已经逐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木构与钢筋混凝结构相组合。

5、完全西式风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规模大,单栋,二~三层。外墙面用红砖或水刷石。

在街区的布置上,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建筑都紧密排列,单体向纵深发展,横向只占较少的沿街面宽。所形成的小街坊虽然较为狭窄,但是其空间亲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于追求自由而实用的聚合形式,同时又受到商业氛围的烘托。该地区传统住宅的建设布局有以下特点:整体相联,成片建造。大格局相类似,但局部和单体又不尽相同,细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筑规模不大,多为二、三层高,面宽窄而进深大,尺度宜人。装饰在简单中求变、求异,虽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细部处理上又是千变万化。街道空间狭窄而深长,宽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内道路铺砌条石,建有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统。各家多在门前种树木,或者摆放盆栽花卉,对建筑内的居民家庭内部来说街巷又是一处相对开放的公共环境。在阳台、檐口及屋面多种植花草方式使其趋向于自然化。而且在结构方式、构造方法,用材选料等方面体现出务实的追求。

建筑布局聚集的紧凑性,可促使建筑群落的小气候形成,还为安全防范带来方便,也增强了社区人居环境的亲和力,使"居"融入社会空间,住宅对城市空间的拥有状态大体呈现一种社会关系间的平衡。

目前较为集中的西关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区。

逢源路~宝贤南:宝源路;龙津西路~多宝街、逢源大街、三连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横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华大街、耀华东街(南北、东西)~耀华西街、宝仁坊、后耀华中(街)。

龙津东路~洞神坊、历荣里:华贵路~华贵西横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长寿西路~鸿昌大街、毓桂三巷。

扬巷路~扬仁南、扬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东、冼基西、鸡栏街。

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十六甫街。

宝华路:宝华正中约、宝庆新中约、十五甫正街。

多宝路:多宝坊等。

在那些区域内,随处可见散布于各条街巷之中一些传统住宅和老式建筑,这些建筑物原是外观较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关传统住宅。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将西关传统住宅建筑的特色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继承传统方格形街坊结构的群体布置方式,形成一种低层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紧凑、空间处理巧妙,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通透、私密性较好。并较好的解决了南方湿热气候下建筑在通风、采光、遮阳、隔热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细部装修和室内陈设方面体现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4、现实而大胆地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传统建筑之中。尤其在立面处理上,运用西洋古典建筑装饰元素,而建筑的平面、剖面仍旧保持并发展了传统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关旧区的民居们都对自己所居住的传统住宅和建筑环境怀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既能够使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而不是一种强行、生硬的拆离。他们特别希望这个城市能够为他们找到一种自己所适应的、与原有生活状态、文化内涵相类似的现代生活居住氛围与环境。可以说,城市旧区的传统住宅曾经实际地解决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筑"性格。

文昌北路耀华大街及其街坊

耀华大街位于文昌北路西侧。原居住者多为医生、商人、粤剧艺人、华侨、报人、国民政府外交官员和教师等。街巷为东西走向,长110m,宽4.5m,道路石板铺筑,建筑多为二、三层,共三十余栋,四十多个门牌号,排列紧密。建筑开间一般为4~5m,个别的面宽占7~8 m。平面进深多为16~20 m,有的进深较大,后部延伸至后侧相邻街坊中。住宅的建筑面积在120~180平方米之间,楼层设有外挑、或凹进的阳台,门窗、阳台栏板及檐口的装饰丰富、纹样处处不同。绝大多数住宅还保留着石门套、青砖外墙面、花岗岩墙基,住宅入口铺设石板台阶,角门、趟栊及大木门基本配套,保存状况完好。街内现存最早的住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余多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为:入门第一部分为前厅,由屏门分割出起居大厅。再后又设屏风罩,其上部设神厨,前厅与大厅空间高敞。侧面为一狭窄的通道,连接后部多进居住空间,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设楼梯,可达上层。中部与后部必设二至三个小内天井,用以解决各进居室的通风与采光,临天井的住房门、窗及隔扇装饰丰富而多样。最后为厨房,上部为半开敞式,顶部屋面局部开天窗,有利于排除烟气和组织穿堂风。建筑两侧的山墙直贯前后,支撑各层密肋木梁及楼板。屋面的坡度平缓,多设有气楼或天窗。也有的为平屋顶。

这里的居民们普遍认为对街巷进行维护、整修,保持街巷空间和舒适的氛围,保存现有景观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办事处接管了由居住于香港的房主亲属捐赠的14号住宅,并将其改造成为"文昌邻里康龄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当地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中心由街办事处、香港辅导会联合管理,社会效益日益增加。

耀华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筑形态能够部分地反映出西关地区近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对广州市城市建设史、居住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耀华大街现存建筑质量尚好,街区内的居民素质普遍较高,街区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条件对其进行完整的保存,并使其建成市一级的特色居住文化风情街。

耀华大街现已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为此,广州市城市规划部门对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保存措施,即:

1、划定适当的保护范围。

2、制定人口安置计划。3、维护、整修现存建筑。对各建筑的内部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设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内插建建筑。

5、保护街巷入口处建筑的临街形态。

6、广开财政来源,多方面筹措建设维护资金。

7、宣传与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东、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时,西关十八甫冼基东、西一带是近代广州城区内一条有名的医药街。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医生在此行医,于街中设诊所,另有很多药商开设中成药加工场、制药作坊、中西药局和药铺等,街中也有销售药材和原料的批发摊档,1893年,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此开设中西药局,同时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在明末以前这里曾是一段河涌,后被封闭并改建为住宅区内街道,分为冼基东和冼基西两段。该街巷较长,建筑排列紧凑,以2、3层楼房居多,保存状况尚好。部分住宅建筑外立面采用西洋新古典样式的构件与装饰,与外墙麻石基脚、石门套、红砖或灰砖墙体相组合,上部有外挑阳台,并多开设大窗,细部装饰丰富。

鉴于这里的区域位置、建筑现状和其所蕴含的近代广州医药文化内涵,有关部门曾经考虑将其建成以居民住宅为主体、以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充分体现广州近代医疗、地方性医药文化的特色旅游街区。

在该地区采取了如下保护、保存措施:

1、确定保护范围。对街巷的中段进行整体保护,即:将东起冼基东17号、西至冼基西43号之间的一段列为保护区域。

2、修复和维护原有建筑。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对破损者进行整修、整饰。并逐步拆除现已破旧的、影响景观质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区域功能。对空出的基地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规划可考虑插入复建西关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传统形式及风格的、同时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筑。应结合广州中、西医药发展史,安排小型中药材、医疗器械的加工、销售场所,以及配制药膳、进行药疗等内容的经营场所。组织建设医药历史陈列馆、名医名人纪念馆、医馆及诊所等建筑。

4、同调与环境绿化。新建筑的风格、体量应与原街巷风貌相协调。也应在个别基地上开辟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并且结合地段风貌进行景观设计。

5、冼基地段的交通节点。冼基东东口和冼基西西口两处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余地,用以辟建为人流集散点和小型停车场。

在广州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如何对包括荔湾西关在内的旧城传统民居及相关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并使城市旧区得到必要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思考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人对空间、环境、生活质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社会和经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间、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现代化的保证,历史建筑的物质形态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筑的保护都是为了提高当代人生活质量的保护,就象"历史往往是现代史"一样。对于城区聚居建筑形态的保护,更是要从保障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及品位为目的的进行保护。应当强调各个方面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对传统建筑神髓的体验,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细腻的手法体现出对历史片断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们希冀着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能够寻求到一条有效的文化发展途径--既不失人类以往历史的文化辉煌,也不伤及当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碍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途径。

很多城市都有"西关"的地名。此地名是与古城有关。据《新华字典》解释:"城关:指城外靠近城门一带的地区。"从明代起,广州古城西部城墙是沿今人民路一带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湾区一带就被称为"西关"。从明代起,就有不少见于官方文书、民间文学作品的有关西关的记述。如罗元焕的《粤台征雅录》记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统名西园,即俗称西关也。"清代,军队派驻西关之驻地称为"西关汛"。《南海县志》更明确记述:"太平门外率称西关。"在清代、民国时期,严格的西关定义只是指上西关(今金花、龙津街一带纺织工业区)和下西关(今上下九、十八甫、杨巷、十三行一带的繁华商业区及西关大屋住宅区),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带当时尚是农村的地区。但今日西关的延伸涵义已可包括整个荔湾区。

西关大屋,是岭南民居的代表,地位有如山西的桥家大院,但总是藏在小巷子里面......有句俗语: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说,东山的少爷很有钱,西关的小姐很漂亮。小姐泛指西关的大户人家的小姐.

有钱住西关,有势住东山,没钱没势住河南。西关的旧建筑小巷子很有特点,满世界的香炉烟味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搓麻声音,间或从巷子深处走过一个身穿褪色衣衫,驼背白发的阿婆,左手捏三两棵小葱,右手拎一小块鱼腩,在夕阳下,长长的,蹒跚的背影投射到水冲刷过的麻石路上,也构成了一幅历史停顿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