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的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在学校趁午休偷偷跑去同学家,还欺骗老师和家长,家长该怎么批评教育?

4487℃ ROLAND

十一岁的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在学校趁午休偷偷跑去同学家,还欺骗老师和家长,家长该怎么批评教育?

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怎么办?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地选择社区论坛向专家提问区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来进行专家答疑,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答,或许能帮助更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找到科学的方法,实现更轻松地育儿。我们欢迎更多的父母在专家提问区呈现你在育儿过程中的疑惑和烦恼,在提问时,请严格按照我们版规中的要求,提供所需要的资料,因为越是完整的资料,就越能方便专家更好地寻找问题的原因,并给出有效的建议。

宝贝性别:男生 年龄: 2岁4个月 顺产还是剖宫产(或产钳): 剖宫产 测评完成的次数及每次的分值:暂无 婴儿期爬行时间: 7个月 主要养育者:没有提供 宝宝性格特点、事情经过与家长的处理: 李老师好!我儿子满两岁四个月,上了三个月半日园。老师说他秩序感差,缺少规则意识。上课时经常坐不住,走来走去,玩玩具,知道自己错了,答应不再犯,还会重犯。在家里有时叫他不答应,不听指令。常故意扔东西,把杯子里的水倒掉,看上去似乎他是在发泄,有时觉得很满足的样子。也有非常懂事乖巧的时候,比如在吃饭桌会夸菜好香啊,粥真好喝,喂饭菜给他会开心的说谢谢妈妈。他的平衡不太好,大运动还可以,可以双脚跳,原来经常在客厅跑来跑去,出去也跑,到家门口了越说回家,他越往外跑,感觉兴奋又故意,不听指令。幼儿园老师说有一周多的时间特别乖,规则秩序感特别好,但是回家确烦躁不安,持续了三周多的时间。当时我焦虑急了,是太压抑还是执拗敏感期呢?最近这现象好多了。尽管他不能完整的听完老师的讲课,但是一般情况他都能答出老师的问题,知道老师讲了什么。他玩着玩具,听到感兴趣的了,他会自己坐下,听一会儿就又走了。在家也比较随意,不到两岁时发现他认字,看普通的纸质卡片,那时觉得他说话还不会说,也就不再看了,过了两个月时拿出看,有天突然在书上给他指是什么什么,我很惊喜,也才知道他认字了。后来随便买了几张光盘,他自己想看就看,不看也不勉强。现在认千个字了,字母歌会唱且全认识,数字30以内的认识,汉语拼音也认识,有时自己会拼,bao.宝宝的宝,ba,爸爸的爸,ma,妈妈的妈,自己念叨。这都是他自学的,还有他能拿相同的三个圆形积木,上面一个下面放两个,说是品字,拿两个长条形的积木,一大一小,放一起他说是萝卜的卜字,茶几上放了一把瓜子,他动了动说是葡萄,又动动说是金鱼,我看了也觉得很像,在幼儿园的感统教室里,老师也不知道放的英文的还是俄文的音乐,都没在意过,听了几次他能跟着唱,这是老师发现的,等等吧。但是他最专注的时候是看动画,一动不动。我很担心他的感统失调,我是剖腹产生,年龄偏大,少见的剧吐型。孩子七个月会爬,一岁会走。但是爬的不多,当时身体恢复的不好,也不懂这方面的训练。老师,孩子是感统失调吗?以他的现象,我该怎么做?谢谢! 李骥老师(宝贝全计划台湾研发中心总经理、著名早教专家)的回复: 三岁前入园应该指的是托班吧?首先接着这位妈妈热心提供的个案提醒父母,宝宝社会规范主要学习的场所就是如托班、幼儿园等同侪集体学习的地方,虽然上学一定有学习的目的,然而规范本身也是学习的目标之一,下次再有老师说孩子不守规范,建议父母这么回答:“谢谢老师这么关注我家宝贝,我想知道学校或老师打算怎么做,我们能怎么配合来帮助孩子呢?”一股脑让老师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家庭,父母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情绪自然不会好,也无法用最适合的方法协助宝宝,你说是吧! 其次,心智正在发展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长期和自发性的行为控制,因为掌管自制和规律的大脑皮层正在发展,一般而言规则感没有成人或大孩子那么好是十分正常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做的,就是给于明确的行为规范,比如:“现在就把手上的玩具放回去”,同时手指着要请孩子把玩具归位的地方,或者“再玩一分钟就要来吃饭了”,然后准时提醒宝宝时间到了,一定把孩子带去吃饭等。如果成人的指令是“玩好了自己收拾”或“待会儿来吃饭”,不一定是孩子没听进去,而是宝宝大脑的工作记忆时间很短,一转身就忘了这事儿,所以不执行对宝宝来说是太自然的了。训练宝宝的规范性,首先父母和老师必须懂得将指令明确化,同时还得不厌其烦的用语言和手势反复提醒宝宝指令中的重点,这样就能协助宝宝建立并内化规范,逐步接受各种规则。 然而这个宝宝可能同时属于前庭刺和本体觉刺激不足,这可能是先天的影响,也有部分原因是后天训练不足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没有智能发展上的问题,有些时候还会显得特别聪明,上课不能专注,但似乎也都学到了,规则意识不差,就是总会有意无意的违反规定,有些时候能安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也有时候会做很大的动作,经常导致发生一些磕碰。这样的宝宝在学龄前都还是比较好的训练时机,但是需要大幅提高身体肌肉及摇晃旋转的运动量,父母经常会问:孩子已经够好动了,还要让他动能成吗?训练和孩子自己的动作不同的,是训练必须是一套肌肉锻炼反复进行,而不是无意识的左边跑跑右边跳跳,反复进行并且超过习惯的活动量,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经验值,逐步建立安定的适应性反应。妈妈按照测评报告给出的游戏建议给宝宝做训练,也可以寻求附近的早教机构提供相应的课程,如果针对宝宝的需求坚持锻炼,基本三个月都能看出效果的。 这边顺便建议妈妈可以给宝宝做的活动,蹦床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担心自家的床给崩塌了,可以考虑购买小尺寸家庭式的蹦床,可以带两个扶手的规格,多让宝宝在蹦床上跳,这对于前庭和本体觉的训练效果很好,宝宝多半也比较有兴趣,父母可以让宝宝一边蹦一边答数,比如蹦二十下,就让宝宝从一数到二十,一方面锻炼感觉,一方面形成数的序列概念,也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训练,一举三得,所以特别推荐父母采购。 Tips: 我们建议父母持续利用“发展测评系统”每月给宝宝完成测评,测评题本身不仅帮助父母了解当月宝宝发展的重点,同时测评题目即为训练活动,进行测评就能协助宝宝进行有效锻炼。我们的专业常模测评报告将在近期上线,常模报告不仅提供更为精确的测评分析,让父母明白宝宝自身发展趋势及与同龄宝宝发展的优劣势。

孩子不守规则,老师该怎么办

运用哪种方式不是重点,首先方向需要明确。你先要找到孩子“不写作业”的原因,是作业太难不会做,是作业太多做不完,还是由贪玩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建议家长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表明你的担心和疑问(表达时注意必须和孩子站在同一站线,而不是以和老师同一阵营,这样孩子才敢告诉你心里话),或者找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

找到症结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作业太难孩子不会做,或者已经有知识点拉下以致于影响后面的知识学习,你需要课外辅导孩子。 如果作业太多来不及做,可以给你的孩子疏理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进行速度训练,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是长久以来的不良学习惯所造成,你需要列明学习时间表,陪同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3731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至于用哪种方法,如果我们使用自然后果,去跟孩子说人生道理,估计孩子也听不明白,而且这事情太遥远,要等他尝到自然后果,估计已经长大成人满世界找工作,为时已晚。

我觉得逻辑后果更恰当。您可以告诉孩子,工作和养家是成人需要做的事,学本领和玩耍是你需要做的事(孩子的玩也是一种学习,这是构建主义所倡导的直接经验,它们同样重要),不能因为玩而忽视了学本领。妈妈今天订下一条规则:每天放学后,除去吃饭睡觉,你有5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作业和玩耍”,规则是先做作业后玩耍!在作业没完成之前,家里的玩具柜和零食暂不对你开放。早做好早玩,晚做好玩的时间就少。如果你为了玩,功课草草了事、错误百出,那么当天的游戏时间也将取消。

孩子11岁,在上体育课时,没有老师在场把同学背着玩,导致同学摔伤骨折,请问这事谁负责?

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承担责任。体育课没有教师在场,学校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你孩子的行为直接造成同学受伤,作为监护人你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关于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

前面的2种教育是正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社会的教育是不能够确切说是教育,他是一种反面的教育,或者说教训或者经验更确切。

前面2种是被动的,而后面的是主动的,或者协从的意思。社会是个大染缸,可以让你清出淤泥而不染,也可以让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是由你决定的! 前面的2种都是有意愿,并且是善意的教育,而后面的呢,呵呵,是自然的,是无意识的熏陶。

前2中是推动你前进的,后面的就不一定了。

前2种是给你经验,后面的是让你总结经验并不断锻炼。

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就是铸就了你----一个不平凡的人!

社会教给了我们什么

不知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语”是否正确。许多正儿八经、遵纪之人,往往会被贬为“傻子”,诸如拾金不昧的言行,也常常有“无聊”、“没事儿干”之评。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老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我读了竟至于伤感,不知如何接受……细想,生活中那些最本真、鲜活的美丽,早已是断线的风筝,消失了……

我曾自顾自地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社会教给了我们什么?是人生之理,还是生存之道?或是别的什么?我不知道。

安静点儿,少说话。

曾有这样一份报道:在某某广场上,人来人往,某女士遭到抢劫,尽管当时泣涕涟涟地哀求:“抢劫啊,抢劫啊,快抓住他”!周围的人却眼巴巴地看着,无动于衷,视若无睹。当110赶到时,问其去向,人们的回答八九不离十,“没看见”,“不知道”。这种风气,不说它风靡现世,最起码的,讲它占据了“半壁江山”也实不为过;街头巷尾,老幼妇孺,处处不在。

虽然在《焦点访谈》中,评论家猛烈评击过这种现象,但这种“安静点儿,少说话”的风气依然盛行。人们依旧安份,依旧守己。也许,有个孩子这样说过:“妈妈,我看见了,他从小巷跑了,快去告诉警察叔叔。”但这份源自本真的纯净最终会被大众的“安静点儿,少说话”所压制,所扼杀。

机灵点儿,走捷径。

与社会对话,它会告诉你:机灵点儿,走捷径。没错,“要想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就要走捷径”。这时小学的数学老师曾教给我们的。而在社会的指引下,不少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几块破旧木版搭成的小船,便可将渡海峡视为“走泥丸”;请局长涮一顿就可以“一路冲红灯”;送厅长一笔,连升三品也不成问题……

不必多言,谁不想成龙成凤?说这条“捷径”可真够近的,足以把众多能人贤士远远甩在身后,自个儿喜迎花轿,高唱:“我成功了”!而真才实学之人便成了“傻冒”。

大胆点儿,冲过去。

在喧哗的十字路口,高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道:努力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大人们日夜叫喧着: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人要做到遵守交通规则,相互谦让。但是,人车较勇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有人想:他不敢不停?又有人想:他不敢不躲?大家齐声喊:大胆点,冲过去。刹时,生命的主宰如同掷硬币般简单。不否定对天堂的恐惧,人们的脚步却一如既往地坚定。对此,我也只能抿嘴一笑……

目光转向我们青少年,现在有许多学生追逐“韩流”,爱看韩剧。在韩剧中,那高雅的气质,温柔的言语,周全的礼节,严格的家庭传统让人向往,向大家展示了现实中无法寻觅的文明,唯美。这大概是我们喜爱韩剧的一大原因吧。

我想,在社会对我们的教育中,有一种让人酸楚的味道,那就是:“人皆为己”的思想变为一片阴云,一直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而生活中那些最本真,鲜活的美丽,早已是断线的风筝——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