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4台国子云教学写字时间

3968℃ RAUL

中央教育4台国子云教学写字时间

课标要求从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

写字技能的养成是年复一年,反复练习的结果.只有做到“天天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一生受用.天天“10分钟”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写字时间,是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安排、循序渐进的练字过程,不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落实这10分钟,必须按规定,每天两点至两点十分.可围绕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写字教学训练.

怎样才能练得有效呢?关键还要教师抓住规律,加强指导.我是这样做的,每天中午10分钟练字,我都在语文教材中,根据教学进度,选相应课文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生字进行指导,先出示生字,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书写,记住每个字怎么写,然后指导学生在书上描红,再在田字格里临帖,要求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然后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写在本子上.写完后,相机对黑板上这几个同学写出的字进行评价、指导,直到写得满意为止.本学期,我专门发了一个练字本,每天中午按时训练,对于学生每天练的字,我都要按时批改,最好的得:“优+☆”,并鼓励同学们都争取得“优+☆”.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的字都有了明显进步.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学生必将写出一手好字…….

天天练字10分钟,这种做法真好!

如何有效安排10分钟的课堂练字时间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可见,修订版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怎样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但更多的是困惑和迷惘:“10分钟随堂练字”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将意味着什么?是否每节课都要体现这样的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与落实?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例如在我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略作一解读与思考。

一、明确目标:练哪些字?

就一篇课文而言,哪些字应该进入课堂写字教学的范畴呢?一是课后“生字表”中要求“会写”的字。二是需要巩固的写字成果。已经淡化或遗忘的写字成果,应该在新一轮的写字实践中进行复习巩固,以最大限度降低错字、别字的产生。三是部分要求“会认”的字。“会认不写”的规定实际上只是减负的一厢情愿,并非科学指标。常用汉字不写,究竟通过多少次复现才能够认识;而事实上,小学低年级实行少写以后,生字回生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会认不写”的字也可以在教学的适当时机进行“写”的渗透。

单从要求“会写”的字来看,也并非平均用力,均衡指导。如《葡萄沟》这篇课文共19个生字,其中要求“会写”的有12个:吾、季、留、杏、蜜、密、坡、搭、摘、钉、够、沟。这12个生字,对学生来说是有难易之分的。难度大的字要重点指导,难度适中的字要稍加指导,难度一般的字可以适当放手,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对生字构件的熟悉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准确判断。比如,12个生字中,“吾、季、杏、沟、坡”五个字笔画简单,也在教材之前见过,学生书写就没有困难,剩下的几个字,结构上稍加复杂,但是也要分出轻重来写。如“蜜和密”,指导写其中的“蜜”,另一个“密”,也就会写了。练字过程中,抓住字的不同特点,确定训练重点,有所侧重,又不面面俱到,才能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10分钟”

我们都习惯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预留几分钟时间进行写字教学,这种做法有其可取的一面,那就是教学环节清晰明了,“读”归“读”,“写”归“写”,井水不犯河水,但也存在这样的弊端:第一,写字时间过于集中,不易分散写字教学的难点;第二,指导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按“出示例字——提示要点——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交流改进”展开,属于学生自主练字的时间十分有限;第三,写字环节设置不够合理。将“写字”置于课末作统一处理,表面上看好像凸显了写字的地位,但实际上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进入疲劳状态,写字质量可想而知。在《葡萄沟》一课教学中,尝试了拉长写字练字“战线”,亦读亦写亦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1、导入新课,结合板书课题,示范写“沟”字,指导写好“氵”,提示左窄右宽。2、随文识字中,分辨认识“蜜和密”,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然后临写两个。3、细读感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吃个够”一词感悟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观察“够”这个字,右面的多,书写时注意“夕”上下排列。4、指导写字。自学“我会写”字,观察偏旁结构,然后在书上练习写其余的字。描红一个,临写2个,然后老师巡视提醒,展示评议,写不好的再练写。

课堂“10分钟”练字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二是对课堂教学个环节写字时间的总和。

三、指导策略:“随堂”但不随便

以前的课堂写字指导显得比较随便。其实,写字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遵循并运用好规律,可以避免写字过程少走弯路,提高写字的效率。 第一,“拉长战线”,分散导。第二,“集中火力”,重点导。第三,“实枪实弹”,练中导。

当然,写字教学要从课标走向课堂,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各学段间如何承接?怎样保持学生写字学习的热情?怎样把写字与育人有机地融合起来?如何做到轻负担,高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新的标准必然带来新的方向,新的方向决定着下一步的语文教育,而任何语文的教育都必须建构在语文之本的原点之上。解读新课标,是为了一起来重新认识语文课程!

识字与写字教学什么时候改革的

以往从教学大纲到教材,片面强调识字的“实”,生字不识便罢,一识就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由于要求“四会”,要求“认写同步”,每册识字数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前四册的识字量分别是160个、280个、380个、360个,共计1180个。每册本来不大的识字量,由于认写等要求一步到位,师生负担很重。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不仅是识字教学要求的变化,而且是识字教学观念的变化。即由“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以便小学生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前四册的认字量分别是400个、550个、450个、400个,共计1800个。小学生认识1800个常用字,便可覆盖书报刊物用字的90%以上。

教育部对中学各科每周的标准课时量的规定

中学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学教师周课时量

高中:数学、语文、英语任教两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1节;物理、化学任教3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0节;政治、历史、地理周课时不少于10节,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4节。

担任班主任周课时不少于10节

初中:

①数学、语文、英语任教两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3节;物理、化学任教3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2节;政治、历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地理、生物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音乐任教8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6节,体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美术、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8节。

②担任班主任周课时不少于12节。

③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周课时不少于2节(一校两址或学生数在2000人以上的减半),副校长周课时不少于4节,中层干部周课时不少于6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④对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可在上述规定课时减少1-2节;

⑤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老教师,在规定课时中相应减少20%。

⑥对因病、怀孕待产及处于哺乳期的教师,可酌情减少课时量。

⑦专职教辅人员每校不超过3-4人;实验室教师为专职教师。

扩展资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机会,始终被列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中国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教师队伍有力支撑着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意见同时要求,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TAG: 中央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