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为人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有规矩的孩子呢? 孩子必须学会的十条规矩

3848℃ ANNA

第一次为人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有规矩的孩子呢?孩子必须学会的十条规矩

如何培养守规矩的小孩

引导,鼓励。

童谣一成绩好,有诀窍,认真听课很重要;书展开,笔在手,课前预备要做好; 眼看清,耳听好,上课专心不说笑; 勤动手,多动脑,精力集中质量高; 师教导,要记好,同学之间多探讨; 勇挑战,善思考,学生守则要记牢; 敢提问,会创造,方法科学效率高。 童谣二 风儿轻轻把书翻,我造作业书桌前。 课上认真听仔细,融会贯通最重要。 课后作业专心做,加深理解有创新。 动口动手还动脑,张开想象重思考。 方法对头思路巧,事半功倍效果好。 基础扎实不含糊,独立作业莫应付。 完成作业须检查,良好习惯有神功。 天天及时交作业,老师讲评要细听。 进步成绩在作业,能力培养重实践。 童谣三 勤学习,爱思考,好奇心,不可少。 看世界,多奇妙,善读书,贵生疑。 为什么,追根由,是什么,要弄清。 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兄长, 问词典,问自然,学学问,问是宝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守规矩的人

自己动手做。在家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恨不能把所有事情一手包揽,好像那样才能显示出对孩子的爱,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孩子一生下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动手能力。在成长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强化动手能力。比如,孩子2岁时自己吃饭,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5岁时自己洗碗、收拾玩具,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父母或爷爷奶奶应该帮她做的意识。

父母要做好引导。随着宝宝的长大,宝宝会这里摸摸,那里摸摸,这时就要开始慢慢培养,父母可以在旁边告诉宝宝,比如说这是吃饭的碗和勺子,宝宝可以自己吃饭。再比如有些宝宝拿的动的小物品,父母也可以示意宝宝帮忙拿,相信宝宝也会很乐意的。

制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有时候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在家不要当着宝宝面大声争吵,就算有矛盾也请在外面解决好了再回家,小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宝宝不是做了特别过分的事情,不要动手打孩子,父母一贯的打骂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将孩子也塑造成脾气古怪,喜欢打骂人的性格。

多陪伴孩子。回到家,多多陪伴孩子,给孩子做一些要求,比如放学回到家先写完作业再玩,父母回到家,也要放下手机等通讯工具,全身心的陪伴孩子,陪孩子做做游戏、看看绘本、讲讲故事,带孩子外出郊游等,这样的陪伴会是孩子成长的强心剂,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

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孩子在家里,如果家人呼唤她,要求孩子回答。遇上长辈问声好,但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孩子更不能动不动就打人,即便是开玩笑也不行,平时在生活中,要用身边小事来教导孩子,比如告诉他垃圾扔进垃圾桶,要尊重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不要浪费粮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

不要有求必应。孩子脑海里有很多要求,我们是不能一一满足的.现在孩子只要没满足他的要求就会哭闹、满地打滚,企图通过这些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妥协。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统一战线,如果哭闹就让他哭,只要几次不理他,他就不会再次这样。如果滚地也由她去,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知道这些做没有用处后,自己也不会再这样无理了。

父母应培养孩子哪些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规矩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他就开始打他,还骂他说:"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还记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规矩四: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要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规矩五:不可以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规矩六: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6岁前的孩子,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展开全部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守规则的孩子长大后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按规章制度办事,不会违法违纪,而受到欢迎、认可。关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我们家长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醒、培养他们。

一、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

这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通常在学习方面,是由我来负责;在生活方面,主要是由她妈妈来负责。从幼儿时,每天早晚的刷牙,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都要从零开始教。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就待把电视关了,专心吃饭。让其他人帮忙时,就要说:“人,请帮我做事,可以吗?”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你随着年龄慢慢的长大,我还会跟她说一些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在与她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要有团队精神。

在学习方面的培养,每天每次的学习时间不一定要很长,但每天必须要学习。晚上在吃晚饭前1个小时到家,还可下载一些学习的东西,如巧虎、米奇妙妙屋、学汉字等。可以买了一些寓言故事书,跟他们一起讲故事,用手指着一行一行的我们一起读。下课回家,看电视可以,但必须把“功课”完成了,才能看一会,这样一来可以培养他们幼小衔接,回家做功课的习惯,二来可以让她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二、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孩子从小在集体面前非常胆怯,小时候看到别人,都不敢叫人,也不敢一个人在小花园里玩。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们会看到其他小朋友好的行为时,及时跟他们说,应该像这位小朋友学习,慢慢地引导她。不管每一次有多少的进步,我都会表扬她、鼓励她。

三、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就会让她选择现是在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没有规则意识。把她现在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他们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选择什么,他们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乐于接受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