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不到周围人的关注或表扬时,表现出来大吼大叫大哭,怎么以办?(当孩子对我们大吼大叫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回应)

1645℃ LAURENCE

孩子得不到周围人的关注或表扬时,表现出来大吼大叫大哭,怎么以办?(当孩子对我们大吼大叫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回应)

当孩子对我们大吼大叫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回应

(一)平和的说出孩子的情绪

当儿子对我大吼后,我装作有点受伤的样子,默默的看着他几秒钟,然后对孩子说:“儿子,妈妈看到你很生气,对我大吼了。”

显而易见,这句话不会再次激怒孩子。

但是,这句话能让孩子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情绪上,他听到后会反思一下:我生气了?大吼了?同时父母表情到位的话,也会让孩子及时反省自己的态度。这样孩子的的音调马上就降下来一些。

(二)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生气时,在场的家长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当孩子语调降下来一些后,我会把孩子拉到自己的身边,搂着他,对他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已经做了两个多小时的作业了,有点累了,不想再做了,可是妈妈还是继续让你做,你很生气,对不对?”

不要小瞧这种描述式的话语,仿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可是,这样的话却是有魔力的。(家长们可以试一下)

当家长替孩子说出生气的原因时,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接纳了。

如果第一步没有奏效,这第二步一说,孩子就会停止大吼大叫的。

(三)分析事情与态度

等孩子情绪平和了一些之后,家长才可以与孩子讨论态度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千万不要在孩子大吼以后马上对他说:“我是你妈妈!你不能对我大吼!太没礼貌了!”这种话只会把孩子的情绪压抑下去,伤害身体;或者让孩子更愤怒,吼声更大。这两个结果都不是好的。

我们要耐心的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让孩子的情绪先得到理解与舒缓,让孩子情绪恢复平和,再讨论态度问题。

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理解你生气的感觉,可是,你对妈妈大吼,妈妈心里会很难受的。这样对妈妈说话,妈妈感觉你没有做到对妈妈尊重,妈妈有些伤心。”

父母要把孩子的关注点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让孩子认识到,对父母发怒后,父母的情绪是不好的,这个后果是需要他承担责任的。

如果我这样对孩子说,孩子会说:“妈妈,对不起。”当孩子道歉后,家长不要只说一句“没关系”就完了。最好与孩子这样沟通一下:

“宝贝,没关系。每个人都有情绪,妈妈即使这么大了,也有控制不了发脾气的时候。你更小,控制不好是正常的。以后我们一起努力,把情绪控制的越来越好,好不好?”

这样说,孩子没有太多的愧疚感。孩子会正确理解发脾气,会明白发脾气不是大错特错的事情,只是情感发泄的一种方式,不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反而觉得,能和妈妈一起改善,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四)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

当态度上我们达成一致后,那么,接下来就是很重要的环节了。

要让孩子明白: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要启发孩子:除了发脾气,是不是还有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我会对孩子说:“宝贝,那我们现在想一想,除了发脾气,怎样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孩子也许会说:“我不知道。我不想写作业。”(孩子很有可能说不知道,尤其是家长第一次做这样的启发式提问时)

这时,家长要继续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向。可以启发式提问:“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剩下多少时间,我们都需要做什么,我们做个小计划,好不好?”然后,和孩子一起把要做的事情,需要的时间,都写在纸上。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感觉是自己在做的计划,而不是父母强制。可以这样说:“算下来,你应该有二十分钟的玩耍时间。宝贝,你自己选择一下,怎么安排比较好?”

孩子无论是选择先玩还是先做题,家长都给予尊重。相信孩子的决定,并相信孩子能做好。

当孩子仍旧有些许情绪时,家长可以陪着一起做,毕竟孩子小,慢慢引导,当心理素质越来越好时,家长自然会越来越轻松的。

晚上可以在睡觉前给孩子来个肯定的总结:“宝贝,今天晚上你安排的很不错哟!果然解决问题比发脾气好很多呢!是不是?”

如此,孩子不但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也明白了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吗?

孩子对父母大吼大叫不尊重怎么办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孩子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就会大吼大叫,这是为什么?

 孩子得不到满足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这种表现说明孩子是外向型,把不满发泄出来,而不是压在 内心,这是正常的表现,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出现问题。专家建议孩子3岁以前的所有欲 求都是非道德行的,都要进行满足。孩子3岁以后就要进行教育,引导了,可以带孩子去李凌云儿童自 由绘画心理乐园,那里的老师会告诉家长,哪些需要教育,哪些一定要满足。

孩子不如意就大哭大喊该怎么做呢?

1岁1个月的宝宝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他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喊叫来吸引大人们的注意,如果大人不懂得宝宝的需要,甚至对宝宝不理不睬,就会导致宝宝出现烦躁的情绪,大喊大叫,发脾气,所以妈妈要多观察,了解宝宝的需求,并给予满足

TAG: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