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没有出息,在于父母在外面,在自己亲戚面前如何树立好形象,对孩子如何进行好的教育?

8885℃ REGINALD

孩子有没有出息,在于父母在外面,在自己亲戚面前如何树立好形象,对孩子如何进行好的教育?

怎样在孩子面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请具体叙述。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应树立“导师、榜样、参谋、朋友”的形象,则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导师。孩子从哇哇落地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从孩子的呀呀学语,教他说第一句话,叫他做第一个动作,让他懂得第一个道理,教孩子什么是美,什么丑,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礼貌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粗野鲁莽的......如此等等,都是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所担任的导师角色形象。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父母又如何去当导师呢?我认为除了教会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活动、怎样交友外,主要应指导孩子去开始了解社会和作好准备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一大缺陷就是远离社会,害怕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许多做父母的对孩子说:“放学后赶快回家,不要和社会上的人来往”。有的父母干脆来一个包接包送,这就使孩子脱离了社会,使孩子不了解社会,缺乏社会知识。有的甚至犯有“社会无知症”、“社会幼雅症”或“社会恐惧症”。孩子不能在温室中长大,而要经得起社会的风吹雨打,这就必须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让他在社会中识别是非好歹,使孩子更好地成熟起来。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着孩子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父母要指导孩子如何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孩子从小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要求,立足于社会,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打好基础,为将来成才做好准备。在世纪交替、历史变革的时代,做父母的要考虑如何指导孩子在21世纪生存立足展示自己的才能,去迎接多方位的挑战,从而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大家知道,21世纪将是繁荣发展、多元复杂、竞争激烈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对人的素质要求将更高,将是新思想、新思维、高科技、高品德、最开放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在21世纪里那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能成功经不起挫折,只讲享受不知奉献的“无感情、无能力、无事业心、无进取”的人将会被淘汰。这点必须引起父母们的高度重视。现代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必须站在21世纪的高度,来指导孩子怎样做人,只有强者才能适应未来。2、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榜样是一种示范教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家里最有权威的教育手段,它比教训孩子更有力得多。当你同孩子上街时,孩子随手将纸扔在地上。此刻作父母亲的没言语,而是把自己手中的纸送进了果皮箱,孩子见了,忙拾起他扔的那叠纸,也投入了果皮箱。诸如此类的无声身教似乎比言教更能生效。孩子的行为举止大多是模仿而来的,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为此,父母要特别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和关心他人。如果父母很任性,那么教育孩子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量的;如果父母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孩子的行为也会邪恶,举止无礼。所以,父母应该时时留心、严格要求自己,不可让孩子受到不良的榜样影响。父母的榜样行为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父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去陶冶和熏陶孩子。3、父母是孩子的参谋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导师、榜样、还应该是孩子的参谋。特别是孩子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了麻烦、不解和病苦时,父母要当好孩子的参谋,要替孩子出好主意、好办法。就拿小学生打架一事来说,许多父母都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孩子当然是服从的,但在年幼孩子的心目中往往认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战而能胜者就是好样的,就能受到小同学的尊敬;相反,不管你怎样拥有真理,只要被人击败了就是耻辱,有时孩子在外面打架吃了败仗,虽然孩子在心理上用“文明有教养”战胜了对手的野蛮,但在感情上,特别是在自己心上感到窝囊透顶,想到被人打了,吃了败仗,还要五条件接受父母的训导,更感到喷喷不平,于是孩子开始不听从“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教导了。这时,父母就要当好参谋:(1)、让孩子懂得打架的是非和道理。要告诉孩子: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与人打架都是不好的,不是别人把你打伤,就是你把别人打伤,这是大前提。但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很难不与人发生冲突,特别是男孩子之间打架的事是常会发生的。(2)、当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是自己不要挑起“战争”,而要用说理的方式避免“战争”,不要三句话不和就打架,这是很不文明的。(3)如果对方不听劝阻,蛮不讲理,步步进逼,非打不可,特别是当自己可能受到人身伤害时,那就不应当一味忍让,甘受欺凌,而是要勇敢反抗,奋起自卫。这种自卫反击行为是会得到同学们的同情支持和家长的谅解的,而且对挑起事端的人也是一种教育,使他懂得别人是不可以任意欺负的。当然这里所讲的,只是指孩子们之间由于小是小非问题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反击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制止对方的野蛮行为,而不是要争高低、比输赢、而不是要伤害别人。因此,这种反击要切记掌握一定的限度和分寸,不能得理不让人;否则打伤了别人,自己有理将会变成无理,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还会给家长带来麻烦。这同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同那些歹徒等不法分子进行搏斗的行为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4)、父母是孩子的朋友 父母是孩子的朋友,可以使家庭气氛和谐、幸福,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也可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心心相印,情感一致,行动上配合默契,达到心理相容,这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做孩子的朋友,要求父母真正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并指导孩子走向人生的旅途。那末,怎样跟孩子叫朋友呢?(1)、父母要理解孩子,宽容和容忍孩子的无意过失。宽容是对孩子的过失能谅解,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感化,是用温暖的父母之情去抚慰孩子那痛苦、烦恼、歉疚的心,是以宽容大量去提高孩子改过的勇气。用宽容对待孩子的过失,会使孩子更信任父母,做父母的朋友。(2)、不摆父母长辈的架子,办错事要主动向孩子承认。(3)、经常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这是与孩子交友的着眼点。(4)、还要做到“五要”,即要全面关心孩子,要倾听孩子的诉说,要尽可能多和孩子一起活动,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要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敬爱自己的父母,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在孩子面前如何树立威信

1、给孩子做榜样,以“无为”变“有为”。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样,树立威信。要留心自己的言行,成为影响孩子学习做人的榜样。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带头做一个高尚的、有责任心、有爱心、表里如一、遵纪守法的人,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教育孩子。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放东西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要具体教给孩子怎么做才行,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身的行为就是无声的命令,是真正的权威。

2、育子方法上多投入、适时改变

父母要求的统一,对其威信的树立非常重要的。如果当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提相反的要求。如,爸爸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妈妈可以不表态,也不要当场反对,待事情过后,妈妈再说服爸爸,以取得一致看法后,再去安抚孩子,说明自己的不对,使孩子既不感到委屈,又会从内心深处信服家长,接受教育。

3、尊重理解、接纳关爱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都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独立的人,同样需要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关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接纳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沮丧,给予关爱、抚慰和引导,当好孩子的引领者和呵护者。要多用赏识、表扬、夸奖、激励、肯定等正面的教育手段,向孩子传递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使孩子处于积极、乐观、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样孩子才能积极的面对生活,做一个阳光的、健康的孩子。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老师,自己的贴心人。用睿智、宽容的情绪,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过失,鼓励处在困难中的孩子,安慰受到伤害的孩子。作为家长要牢牢记住,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往往几倍于物质上、生活上的给予。

4、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做到严爱结合。

严爱结合最能树立真正的威信。父母要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失度的爱,扭曲的爱,都会产生亲子间的感情障碍。平时孩子有了错误要及时教育批评,批评完之后要安抚,开导他,使他感受到父母是真爱他的,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产生畏惧及抵抗的心理。这种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最能够使孩子信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在孩子的面前树立榜样,发挥教育作用,才会使孩子耳濡目染,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朋友们都能够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使你的教育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更 多精品源自 3 e d u 教育网

在孩子面前怎样树立能干的爸爸的形象?

在儿子面前树立能干的爸爸的形象,有时间就多做家务活,关爱和支持妻子,在儿子面前表现出对其妈妈之爱,如夸奖、赞扬或微笑。夫妻在儿子面前互前爱慕,是确保给儿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并能给儿子营造出美好的家庭氛围。在你的积极引导下,儿子必然也会对家庭充满关爱和责任感。如果有时间你也可以多与儿子玩些关于家庭的小游戏,以强化他对家的了解和认同,为家庭的和谐发展创造更坚实的爱的基础。先准备一些空白的卡片,平均分配给自己和儿子。然后,你们都在每张卡片的一面写下一些关于家庭的问题,另一面上写下答案。如果你的儿子太小还不会写字,可以让他把自己的问题画出来。如果他想不出来什么问题,可以提示他一下,例如,妈妈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家里年龄最大的人是谁?我们把狗的项圈放在哪儿?写好问题后,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们可以轮流问对方问题。每答对一个问题得10分,最后统计一下总分看谁对家庭了解得最多。可以允许提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允许猜三次。做完游戏以后,可以把所有的卡片收起来留做下次使用。也可以叫上妈妈一起参与,如果有更多的参与者,可以让每个人轮流做“参赛者”。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要求任何一个参加游戏的人提出问题。再难一些:将游戏内容扩展至包括亲戚、邻居和朋友。 查看原帖>>

孩子能不能有出息,就看家长有没有这4种行为

都说生孩子难,养孩子更难,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那更是难上加难。其实不然,孩子天生都是一张白纸,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孩子要想长成什么样,全看家长怎么教育。

但是有以下4种行为的家长,家里的孩子会很难有出息的。

1、吓唬孩子的家长

小孩子难免都淘气,但是很多家长都会用吓唬的手段来治理孩子的淘气,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你再这样做,让警察叔叔抓你”或者是“你再这么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扎针”,因此孩子从小的时候,都对警察和医生有一种害怕心理,看到警察和医生就觉得是坏形象。经常被吓唬的孩子,容易是懦弱的性格,会少言寡语,不够担当。

2、贬低孩子的家长

小孩子都是在鼓励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我们都知道有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唠叨“谁谁家的孩子考试第一名”“谁谁家的孩子赚钱可多了”“谁谁家孩子找的对象可好了,哪像你老姑婆了还嫁不出去”等这样的话来一味的贬低孩子。孩子的心灵长期处于自卑、胆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好,都得不到赏识,慢慢开始不再拼搏,有着得过且过的心理。

3、强制孩子的家长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是采取强制手段来教育,到了吃饭时间,孩子还在玩玩具,家长会说:“你必须过来吃饭”。买衣服的时候家长会说:“我说买什么就没什么,你必须买这件衣服”。针对学习的时候,家长会说“你必须学这个”等等,往往这时候的孩子心里往往会不乐意,有抱怨心理。时间长了就会有逆反心理,家长说什么也不会听了,你说东我偏往西,教育起来更难了,就会走向了弯路。

4、爱玩手机的家长

现在网络时代,手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很多家长经常会抱着手机而忽略了孩子。之前的新闻,妈妈边走路边玩手机,2岁女孩被车撞死。还有就是有的孩子在作文里就写过“手机才是妈妈的孩子”这样的话,这种现象挺严重的,孩子这么小就有被忽视的感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亲情意识淡薄,冷血无情,而且也不会孝顺的。

所以孩子能不能出息,全看家长怎么教育,孩子要不断的学习做人的知识,家长也要不断的学习作为父母的知识,与孩子共同成长起来,要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对孩子有以上4个行为,希望家长们及时改正,这样孩子才会更好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