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头两个大,那些学习态度不好家长又不管的差生到底应该怎么教?

694℃ JOSEFINA

一个头两个大,那些学习态度不好家长又不管的差生到底应该怎么教?

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家长该如何管教他?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的学习问题,会随口说:“你学习态度不端正啊!”其实这种评价,不但对孩子没啥帮助,更有可能让孩子越来越差劲。

当我们感觉孩子是态度问题时,别急着评价孩子,先共情他的感受,肯定他的努力,再帮他找出原因、解决问题,跟他明确学习目的,给他无条件的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啦。

一、别急着贴标签

“你就是学习态度有问题”这就是一个标签,如果家长遇到问题就这样对孩子说,孩子会是怎样的感受呢?他们不但不会努力改正错误、端正态度,反而会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借口。

孩子会这样想:与其被证明努力了也学不好,还不如被说态度有问题。因为态度不端正,意味着只要我啥时候端正态度了,我就能学好。这总比“无能”强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除了人格统一性,人类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项心理内容是追求卓越和成功。儿童有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和欲望。

那为什么生活中,还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呢?这一定是我们的教育手法出现了问题。

就比如上面的例子,孩子在学习中表现不佳,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也许努力过,但效果不明显,他也许尝试过,但以失败告终。可家长并没有看到这一点,我们往往认为某些问题很简单,只要态度端正、好好学,一定能学会。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亲爱的小课桌》中,希希小朋友对钱币问题一窍不通。无论高秋梓老师怎么引导她,她都不会,有时候算也不算,随口说出错误的答案。

遇到类似情况,你是否会说是孩子的态度问题呢?其实,“元角分”对于成人可能再简单不过了,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确实很绕。后来高秋梓利用教具引导孩子,并用买卖游戏来锻炼孩子,最终希希在数学测验中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可见,有时候看似粗心、不认真等问题,其实是孩子遇到了实际的困难。他们如果克服不了,自信心就会受挫,为了不被别人认为他们不行,所以他们宁可被冠以“态度不端正”的名声,也不要认同自己的无能。

因此,家长遇到问题,要冷静下来,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只要我们忍住,不随意跟孩子提态度问题,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方式方法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孩子进步。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学习出现问题了,由于他有追求卓越的心理动机,所以他的心情一定也不太好。这时,家长的批评只能雪上加霜,让孩子情绪更低落。

大部分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这种状态下是不能改变现状的。

因此,家长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共情他们,用语言描述他们现在的感受,可以这样说:“你语文没考好,你很难过,妈妈知道了,来妈妈抱抱。妈妈小时候考不好的时候,也很难过。”

一个学习差的孩子的家长应该怎样做

不赞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与优点,都讨厌拿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当然适当的比较是可以的,前提是这个孩子是属于心高气傲形的。教育他注重培养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树立自信意识。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改正不良学习态度?

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孩子改正不良的学习态度,是老师和家长的一个重大课题。 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就能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对待学习活动认真、主动、顽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则相反,其表现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不愿意认真阅读课本,对老师所讲的问题不进行积极思维;对学习活动没有热情,不愿意或根本不做作业,学习上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盼望过星期日和放假,不想上学,一部分孩子很贪玩,迷恋电子游戏、台球等娱乐活动;对家长、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置之不理;等等。 要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态度,必须了解和分析孩子形成不良学习态度的原因。有的孩子因经不起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身心常常超负荷运转。有的孩子或由于基础差,或由于学习上没有及时辅导,或由于有心理障碍,便落伍了,成了班上的差生,要想赶上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又没信心,离开学校又不可能,长期的落后,使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受损,因而产生不良的学习态度。还有的孩子,刚进初中时成绩较好,老师、家长对其寄于厚望,但是只注重向他们的大脑硬灌知识,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基本能力,而且很少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作业、考试把孩子的时间几乎全占据了,他们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他们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学习态度。 有的孩子因贪玩而产生了不良的学习态度。有的家长强制孩子学习,不准孩子搞文化学习以外的活动,严重忽视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孩子感到“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一个宣泄不满、体验成功的渠道。而电子游戏机、台球等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渠道,那些认为读书枯燥无味的孩子在所谓的娱乐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和刺激。这种乐趣与刺激使他们如醉如痴,不能自拔,无心学习。 社会、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少数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学习态度。部分家长的思想言行和教育方法欠正确,其读书无用的观点影响了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使孩子丧失了进取心而不愿学习。有的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一方面自己通宵达旦地打麻将、唱卡拉OK等等。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也助长了孩子不愿学习的思想。 怎样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态度呢? 家长要多和老师取得联系,充分了解孩子,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针对孩子的学习困难,帮助他找出困难的症结,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制定“补差”的计划,鼓励他战胜困难,变被动为主动。 要引导孩子接触让会,接触大自然,给他们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有机会得以松弛,变厌学为乐学。 要关注孩子的成功,那怕一点点成功都要给予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能一味溺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露消极思想情绪,避免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

如何与差生家长沟通

大多数家长都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不会、不愿主动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呢?

  分析原因,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就由学校管,成绩不好表现不好也都是学校老师的事,否则要老师干什么。自己要忙于自己的生意或工作,基本无暇顾及孩子,只求吃饱穿暖,能为孩子提供不错的物质基础已经够不错了。

  大多数家长则可能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相对家长而言,教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总是抱着这样的心理——老师平时工作比较忙,我不好意思给老师添麻烦;只要老师不告状,说明孩子在学校还可以。

  其实,这完全是家长们自己多心,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有着高尚师德、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尤其像我们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年轻老师们很希望和家长的亲近,而非受冷落。另一方面,家长也很怕从别人口中特别是老师口中听到孩子的缺点与不足,俗话说“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这样的担忧尤其会出现在一些成绩后进、表现不是很“乖”的孩子家长身上,老师一开口就会数落孩子的不好,并连带自己一起“批评”,故而刻意回避。家长出现这样的担忧也提醒我们的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我们应该多看到孩子的闪光面,注意说话的技巧,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讲话更需委婉一些,说得太直接会惹家长不高兴。换位思考一下,家长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由因为学生人数众多、工作比较繁忙,也甚少和家长主动联系,往往都是学生出现问题时才联系一下,自然就有“报忧不报喜”倾向,此时,家长接到老师电话怎会不紧张、怎会不想尽办法回避。所以,我们和家长沟通时尽可能多照顾家长感受,尽量采用鼓励法,委婉提出问题,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并引导家长不要一味责怪孩子。应该先让家长弄清孩子现状,再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是一味地“埋怨”或是“告状”,老师万万不能对所谓的“差生”家长采用厌烦的态度,老师一定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和孩子的家长。一旦和家长因教育观念不同而产生冲突时,多和家长探讨、多交流,避免不必要的隔阂产生,避免自己受伤害,尊重是双方沟通的前提。另外,和家长沟通时要向家长明确表示,希望家长能主动与自己沟通,互相交流说说孩子在家、校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请家长不要担心会打扰老师,定期和老师交流情况,把握一定沟通频率,会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