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评论有人说父母打孩子,孩子不能还手,它们是什么心态?怎么想的? 父亲老是打击嘲讽儿子

1329℃ MERCEDES

为什么评论有人说父母打孩子,孩子不能还手,它们是什么心态?怎么想的?父亲老是打击嘲讽儿子

家长打孩子,孩子可不可以还手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孩子被欺负,做父母的究竟该不该教孩子还手?

我个人认为,吃亏是福或以牙还牙都只能是相对而言的,那要看对象而区别对待。对非故意行为我认为应该大度,对故意以伤害他人取乐者,我不但会鼓励孩子以牙还牙还会教孩子如何借力达到更有效的以牙还牙的目的--坚决反对伤害他人取乐的行为!特别是对那些有娘养没娘教、经常以伤害他人取乐的人,我可能还会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较彻底的解决对我孩子的伤害行为!

当然,对方是否为故意或习以为常的行为,那需要一个鉴别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会和孩子一起分析故意伤害者的行为并形成定论,一方面能够提升孩子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再一方面就是能够让孩子体验到社会的复杂性与不安全性,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当形成定论时,孩子已经对自己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的方法了,也能通过感觉对各种方法的使用对象及时机进行鉴别了。此时也就是家长为孩子出更好的主意或出马的时候了。

我个人认为,问题就是答案。该还手就有该还手的道理,不应该还手当然也有不应该还手的道理。当然,智者有智者的答案,聪明的人有聪明的答案,但我要求孩子必须要做出智者的反应而不是聪明的反应。

家长打骂孩子,你怎么看

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之下,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长打孩子充分地表现出家长的无能。打得越凶,代表家长越无能。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应该用爱心来教育。应该用一颗慈爱的心来教导孩子。

孩子为什么和父母作对

孩子和父母做对,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而且都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比如对正面宣传表示出不认同、不信任的逆向反应;对先进的人物事迹做无端的揣测,甚至嗤之以鼻;对不良倾向持认同、喝彩的态度;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

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主观原因,青少年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逐渐增强,于是反应出不愿意随大流,更不愿意盲目听从安排.不愿意受到约束;其次,家长和教育者的教育观点、时间和地点有时不合青少年的心意,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最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会使得孩子产生被监视,什么都要被横加干涉的错觉,或者家长乱猜疑孩子也可能诱发逆反心理,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使孩子喘不过气来,于是不再信任家长也不对家长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逆反行为来对抗家长。

专家建议

帮助出现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人、因事、因地施教,和孩子要先交心,后教人,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进行说服教育,才能避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达到教育的目的。高原的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独立人格已经开始逐渐成长,凡事喜欢自己做主,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尽量做到该管再管,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应该给孩子自己独立处理和面对的空间,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认为自己长大了并且迫切地需要表达这一愿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这一时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不是事无巨细都为孩子操办。比如在送衣送药之前先征求他的意见,让孩子觉得得到了尊重,就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