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熊猫不生活在竹林中呢?为什么大能猫不吃肉呢?大熊猫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呢?(为什么大熊猫不吃肉?)

5884℃ JAIME

为什么大熊猫不生活在竹林中呢?为什么大能猫不吃肉呢?大熊猫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呢?(为什么大熊猫不吃肉?)

为什么大熊猫不吃肉?

大熊猫具备肉食动物的生理特征却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个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但它们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因此只能依靠肠内细菌分解竹叶。

熊猫为什么不吃肉?

熊猫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

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布着一种害鼠,名叫竹鼠,俗称“竹溜子”,专吃箭竹的地下根,使箭竹枯死。但它的肉却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正象当地的一句俗话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

大熊猫有一套巧妙的办法来对付竹鼠,一旦闻到它的气味,或者发现其踪迹,很快就能找到它的洞穴,然后便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使劲拍打,迫使竹鼠慌忙出逃,大熊猫则乘机一跃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鼠皮,尽食其肉。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获。

扩展资料

熊猫比较喜欢吃竹子而比较少吃肉

大熊猫吃竹子其实跟生活环境变化有关,冰川袭击之后,留存在四川、甘肃一带的大熊猫只有逐渐改变食性才能生活下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大熊猫从食肉变为食竹,臼齿也变得特别宽大,适于磨碎竹的纤维。

大熊猫爱吃冷箭竹、墨竹、水竹,尤其爱吃竹笋,每年都会准时到某个地方去吃竹笋。食量很大,每天要吃约20千克的嫩竹,从大量的纤维中吸收营养,由于每天要消化大量的纤维和木质素,所以它特别爱喝水。

当然,大熊猫偶然也吃其他小动物,如见到了竹鼠就一巴掌将竹鼠打死,然后美餐一顿。大熊猫平时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睡醒了又开始吃。由于竹子有其盛衰的周期,大约有50~60年开花一次就死亡,这时就使大熊猫食物短缺,生命受到威胁。

现在我国已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区,同时还组织大规模抢救大熊猫的活动,进行人工繁殖,使这个“国宝”永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大熊猫

为什么熊猫只吃竹子不吃肉

大熊猫为食肉目动物,但它们食物成分的99%却是高山深谷中生长的20多种竹类植物。随着季节变化,大熊猫食谱中的竹种和所食竹部位也有差异,最喜爱的是竹笋,从春到夏爱以筇竹、刚竹属的几种竹,以及巴山木竹、拐棍竹、糙花箭竹、华西箭竹、大箭竹的竹笋为食。竹笋是从竹的地下茎竹鞭上长出的未放枝叶的新竹株,其组织幼嫩,含水量高,营养成分粗脂肪为1.27%,粗纤维33.62%,粗蛋白10.32%,总糖量26.15%。竹笋幼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是大熊猫的美味佳肴。每年从春到秋,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种的竹子竹笋,大熊猫的觅食从中山到高山迁徙,这叫“赶笋”。

从整支竹看,营养成分的含量从竹株的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加。以冷箭竹为例,粗脂肪含量竹杆为0.59%,竹枝为3.37%,粗蛋白质竹杆为4.20%,竹叶为19.44%,粗纤维竹杆为46.66%,竹叶为24.27%。可见,大熊猫虽偏爱竹笋,但常以竹叶和一年生幼竹中上部竹杆为食是很有道理的。

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偶尔也采食其它植物,如无芒小麦、玉米、木贼、青茅、多孔蕈、野当归、羌活、幼杉树皮等数十种植物。甚至一反常态,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较小的动物为食。

大熊猫爱吃肉,尤其爱吃羊肉。

为什么熊猫只吃竹子,不吃肉???

国宝大熊猫属食肉目动物,但它90%以上的营养来源于竹子。大熊猫如何能够消化高纤维的竹子呢?这一直是一个谜。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传出消息:科技人员经过5年努力,首次在大熊猫胃内发现纤毛虫,这一发现将对大熊猫消化生理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食肉目动物大熊猫具有典型食肉动物的消化道:肠道短,没有复胃,缺发达的盲肠。因此,大熊猫如何消化竹子,是无数人想解开的谜团。5年来,成都动物园费立松研究员和四川农业大学的杨光友教授密切合作,终于在大熊猫的胃内发现了大量纤毛虫的存在。

据介绍,一般在食草动物消化道内才有纤毛虫,它的生物总量占整个消化道微生物总量的50%左右,在植物性食物的消化与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食肉的大熊猫在其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食性出现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动物食性和营养的改变,往往首先影响到食物消化、吸收的有关器官,最终影响到动物的整个身体。估计大熊猫在消化生理方面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TAG: 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