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有没有可能部分树干硅化或者在岩石中化石化,另外一部分依然正常存活?

8517℃ HANNAH

树木有没有可能部分树干硅化或者在岩石中化石化,另外一部分依然正常存活?

树木怎样硅化、碳化、石化?

硅化木成因

四、硅化木成因

1、硅化木形成的地质条件

1)、苛刻的地质条件

侏罗纪、白垩纪是地球上生物大爆发的时期之一,那时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爬的均由恐龙主宰,整个地球属于“恐龙时代”。与以食植物为生的恐龙相匹配的植物,生长茂盛,森林密布,松、柏、金钱松、落叶松、水杉、云杉、银杏、桦木、桫椤、鸽子树及蕨类丛生。

然而相对而言,至今所见到的恐龙化石及硅化木化石是极其微少的,这与化石形成的苛刻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2)、树木的埋藏

产生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是陆相造山运动,地壳产生错位、断裂、下沉,浅源陷落地震过程中树木堆积埋藏。

在造山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面积泥石流,岩崩,海进、海退,洪水的冲刷都可能将树木埋藏。

陆相火山爆发产生大量的炽热气体和铺天盖地的火山灰沉积、大面积覆盖、堆积埋藏森林。

陨石的撞击,地球表层产生形变,部分森林被埋藏。

3)、良好的保存环境

树木在地质灾害中死亡后,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地质保存环境。若树木曝露地表,由于处于氧化作用状态,木质纤维易腐烂变质。深埋地下造就一个还原环境,树木才能保存。在地下水潜水面以下易受到水质流动干挠破坏,不易保存,在地下水潜水面以上,地层中干燥则易保存,但受不到热液交代,也不能形成硅化木化石。

要造就硅化木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个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有一定变化、有热液活动,以及封闭的环境。

2、SiO2 热液来源

1)、岩浆期后的热液作用

区域性的酸性岩浆岩侵入,是热液的基本来源,尤其在岩浆期后有大量富含SiO2

热液在地层中沿裂隙流动,当SiO2达到饱和状态,在特定介质参与下,SiO2从溶液中晶出形成SiO2矿物。

2)、火山喷发热液作用

局部地域内的酸性火山岩浆喷发后期,形成大量的炽热水蒸气和挥发组分,极大的增加了溶解能力,使岩浆中的SiO2及地层中SiO2被带出,形成一定范围内的SiO2热液流动。

3)、地热增温

地层深度按每三十三米增温一度,当地表水沿深大裂隙远移循环至数千米后,形成地下热液。当热液循环富SiO2地层时,在温度、压力及介质的参与下,可溶解部分SiO2形成胶体溶液。

4)、深部岩浆热源

由于构造运动及变质作用的影响,产生切割至近上地幔的深裂隙,受上地幔岩浆源热力作用,地下潜水形成热水溶液,运移过程中在有利地段获取SiO2,形成富SiO2热水溶液。

3、SiO2胶体溶液性质

地壳中分布最广的是水溶胶、结晶溶胶、水凝胶,胶体是一种粒度为1-100nm(1nm=10-6mm)的物质显微质点(分散相),

显微质点是极细小的结晶相,分布于水溶液(分散媒)中,胶体溶液是介于真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一种水的矿化液体,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置换分解作用引起分子凝聚。

胶体溶液是由多种分子、原子、离子聚集而成,自然界易形成胶体的元素有Si、Al、Fe、Mn、P、S。在地壳中SiO2 胶体溶液是较多的一种。

胶体溶液中的扩散现象与真溶液相比是微弱的,原因系胶体中的SiO2分散相的质点大于离子,因而在胶体溶液晶出的矿物石英、玉髓具不均匀的形态。

SiO2胶体溶液的PH<7呈现酸性,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以碎屑岩类、粘土岩类为主,也呈酸性状态,因此在酸性介质环境中有利于硅化木形成。

热液作用下难溶的SiO2经机械及化学作用方式呈分散相分布于热水中,形成一种水胶溶体即胶体溶液,胶体质点带有电荷能吸附异性电荷,有机质同样具有吸附异性电荷的能力,SiO2中当电性被中和后则产生沉淀,结晶成石英、玉髓。

当SiO2胶体溶液中产生蒸发及被带异性电荷质点中和后,水胶溶体变为胶凝体,形成蛋白石结晶。

受外界地质应力、热力作用,胶凝体失水,由非晶质的蛋白石,转变为晶质石英、玉髓。

随着时间的延续,也会产生陈化作用,非晶质蛋白石可转变为晶质石英、玉髓。现在观测中生代时期形成的蛋白石硅化木已不覆存在,己重新结晶为石英、玉髓。

4、硅化作用方式及次生浸染

蛋白石、石英、玉髓在硅化木中的交代方式有如下几种。

1)、浸润式硅化作用

SiO2胶体溶液交代硅化木的过程,是在地质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中,SiO2胶体成浸润式交代,在茎干的韧皮部内侧的一圈细胞构成的形成层中以玉髓为主体充填、交代、结晶,细胞、细胞壁、纤维、输水导管构成微细空间,限制玉髓结晶形态,木质纤维在交代过程中逐渐消失,保留下不溶性细胞痕迹,在每一个细胞腔体内有无数玉髓显微晶粒聚集,在细胞壁上分布的是更为细微的玉髓晶粒。

2)、间隙式硅化作用

SiO2胶体溶液交代硅化木的过程,是在地质环境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中,SiO2胶体成渗透、浸润交代,在茎干的韧皮部内侧的一圈细胞构成的形成层中以石英、玉髓为主体充填、交代、结晶,细胞、细胞壁、纤维、输水导管构成微细空间,限制石英、玉髓结晶形态,同时石英又不受细胞、细胞壁、纤维、输水导管构成微细空间的控制并超越,木质纤维在交代过程中逐渐消失,保留下不溶性细胞痕迹,在每一个细胞腔体内有无数石英、玉髓显微晶粒聚集,在细胞壁上分布的是更为细微的石英、玉髓晶粒。

3)、变动式硅化作用

SiO2胶体溶液交代硅化木的过程,是在地质环境处于相对变动状态中,SiO2胶体成渗透式交代,在茎干的韧皮部内侧的一圈细胞构成的形成层中以石英、为主体,充填、交代、结晶,细胞、细胞壁、纤维、输水导管构成微细空间,石英不受细胞、细胞壁、纤维、输水导管构成微细空间的控制并超越,木质纤维在过程中逐渐消失,在石英单晶粒中保留下不溶性细胞痕迹,在每一个细胞腔体内有无数石英晶粒聚集,在细胞壁上分布的是更为微细的石英,有的单晶石英可穿越数个细胞,在石英中保留下细胞痕迹。

4)、蛋白石交代作用

当SiO2胶体溶液处于分散相大于分散媒状态时,交代硅化木的矿物在茎干的韧皮部内侧的一圈细胞构成的形成层中,以蛋白石为主体充填、交代、结晶,细胞、细胞壁、纤维、输水导管构成微细空间,蛋白石不受细胞、细胞壁、纤维、输水导管构成微细空间的控制并超越,木质纤维在交代过程中逐渐消失,在蛋白石中保留下不溶性细胞痕迹,在每一个细胞腔体内有无数蛋白石聚集,在蛋白石中保留下细胞痕迹。

石化:

形成条件 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与地质环境相适宜,保存下来成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植物的树干、叶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后必须迅速地被沉积物埋藏起来,免遭生物、机械或化学作用的破坏;③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各种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国山东临朐晚第三纪中新统山旺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动、植物化石。另一种情况是生物死后的遗体可能经受各种搬运作用,这些在异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分选程度较好,有时还有定向排列现象。

有些树木为什么会化做化石,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呢

一、什么是木化石?

在侏罗纪、白垩纪的地质时期,那些参天的原始森林,在火山爆发的热液活动下,长期深埋在封闭的地层里,经过亿万的演变,受氧化硅水溶液的作用,形成了硅质的“石头树”,这种硅化了的古木,赏石界把它叫做木化石。

二、木化石的形成

在地球生物大爆发时期,中生代的造山运动,使地壳产生错位、断裂下沉和陷落,树木被堆积埋藏。在造山运动中产生岩崩、泥石流、浪涌、潮退,洪水冲刷,树木被沙石埋藏。在陆相火山爆发时产生大量炽热的气体,铺天盖地的火山灰沉积物,树木被覆盖埋藏。在流星陨石雨的撞击中,地球表层产生形变,把部分森林埋藏。树木在上述地质灾害中死亡后,被封闭在地层深处及热液的浸润式、间隙式、变动式等硅化作用和蛋白石交代作用后,木质纤维逐渐消失,就形成了植物的遗体化石-----硅化木。

三、木化石的种类

1.木化石的矿物种类分为石英硅化木、玉髓硅化木、蛋白石硅化木三种。

2.硅化木的颜色种类分为白色、灰色、黄色、褐色、红色、绿色六种。

3.玛瑙状硅化木有红色、褐红色、浅褐黄色、乳白色、墨黑色五种。

4.特殊硅化木分为扁平、扭曲硅化木、炭化石英硅化木、碧玉状硅化木、藻附着硅化木、水晶状硅化木五种。

四、木化石的价值

首先,是它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传。特别是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的硅化木,更十分珍贵。第二,是它的科研价值,它是历史的鉴证,研究古地质、古气候的科学依据,从中可知光照长短,雨水多少,经纬和地域变化,地史变迁,植物群落组合等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是它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木化石的诸多奇石中,以硅化木的质、形、色、纹最佳,通、透、漏、皱的最好,是赏石家珍藏的上品。

五、木化石的欣赏

对木化石、树化石的鉴赏,我们应从奇特的树木特征、远古的地质科学、传统与现代人的审美等三个方面步入这个神秘殿堂。走近恐龙时代,触及石化精灵,欣赏亿万年的奇树,破译中生代的远古奥秘,从中找到天荒地老的传说,地球历史演变的轨迹。看到在‘地火’冶炼中打造出的人间瑰宝,天下奇珍,从而得到高雅的享受,将是你永恒无悔的最佳选择。

树木的化石有没有可能是玉质的?

树化玉是玉化的硅化木。它属于硅化木,又因其晶莹剔透的外表而区别于普通硅化木。在漫长的地史过程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博大的自然力量埋葬于地下。在高压、低温并且无氧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的环境中,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替代,并部分保留了树木的某些原始特征,并纳入周围岩层的某些矿物元素,形成缤纷的色彩物质,这就是硅化木,也叫做木化石。而后漫长的地质时期,在温压的不断变化中,硅化木木发生了差异的变质作用,重新结晶,主要成分转换为蛋白石玉髓,这就是树化玉,也叫木化玉.

比矿石玉的形成更难!

为什么树长久了会变成玉质或被石化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化学式:SiO2.NH2O,属隐晶族,硬度:5.5-6.5,比重:2.65-2.66,折射率:1.54—1.55。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历地质变迁,最后埋藏在地层中,经历地下水的化学交换、填充作用,从而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树木的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留下来,于是就形成为木石化。 

   古代的树木被饱含二氧化硅的水所淹没,木头里的细胞被石英家族的石髓、蛋白石等所置换,所以虽然还保留着木头的外观,但实质上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石头(石英)了。西方的神秘学家们认为,原本腐烂的石头,在经过石英置换后,竟然变成不朽的宝石,因此,认为木化石具有永恒、长寿、永生的能量特性。

通常木化石均有较多裂缝或缺口,还常常有些地方木头化石已被别的物质如玛瑙等填塞置换,这些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自然产物,而非人为填补的结果,亦不应视为瑕疵反而这正是其奇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