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确实是最舒服的感觉,这句话我根本就没有乱说,为什么小朋友就说我骗人?

8541℃ ANNE

皮肤瘙痒确实是最舒服的感觉,这句话我根本就没有乱说,为什么小朋友就说我骗人?

各位小朋友,我想告诉你们,我喜欢皮肤痒,皮肤痒是最好的感觉,那你们千万不要去相信中医所说的皮肤痒是一种病态哦!那是胡说八道的谣言哦!皮肤痒就是舒服的感觉哦!

是很想让人抓痒后幸福的感觉

从中医的角度解释皮肤瘙痒

展开全部

中医认为急性瘙痒症多由于风、湿、热所致,故以清热去风为治疗原则,采用荆防清热汤治之。慢性病人,除部分病人由风、湿、热引起外,多由血虚生风,或血淤气滞所致,故以养血去风,或以养血去风兼活血化淤为治则,采用永安止痒方、痒疹方或血燥方治之。阴囊瘙痒症和女阴瘙痒症中医认为多由肝胆湿热引起,选用龙胆泻肝汤效果较佳。

老年人患病,病程迁延,正气不足,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外邪易侵,营卫失和,肌肤失养,故瘙痒反复发作。 养血活血,祛风邪为主。

冬季皮肤干燥发痒,春暖消失,为冬季瘙痒病。肛门周围瘙痒常为蛲虫所致。女性阴部瘙痒,则可能有阴道滴虫或霉菌感染。全身性的瘙痒,要注意检查有无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

全身性皮肤瘙痒中医称为“风瘙痒”、“痒风”,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称“血风疮”,局限性皮肤瘙痒称“阴痒”、“肛门作痒”。

中医文献中关于痒的论述很多。《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瘙痒多与风邪相关,“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并提出了病机及治疗禁忌为“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忘投风药。”该书还有阴痒、肛门作痒等局限性瘙痒症的记载,认为“阴痒,三虫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此症亦有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而痒者。

总之,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

为什么、抓痒,越抓越痒,而且很舒服?

你知道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吗?其实就是皮肤。

皮肤包覆在我们的身体表面,除了为我们屏障外来的伤害、保持体内的湿度、

调节身体的温度(流汗)…等等之外,

很重要的是,还为我们感知外在的环境变化,

像是温度变化、冷、热、烫、风向、同伴的触摸、伤口的疼痛、物品的质地…等等,因此,皮肤的表皮或真皮层内密布着各式的感觉受器,

像是痛觉受器、触觉(压力)受器、冷觉受器、温觉受器…等等,

当然,也连结着密密麻麻的神经网路,

这让我们的皮肤很敏锐(而不是一个“没有神经”的人)。^口^

通常,感觉受器是位在神经的末稍,因此神经末梢丛聚的地方,

感觉都特别的敏锐;我们的腋下或其他怕痒的部位就是如此。

但是科学家们却没有找到所谓的“痒觉受器”,

关于人们为什么会觉得痒?或被呵痒时笑得无法自制?

其实科学家还没有非常一致的定论,有人认为痒觉其实是“轻微的痛觉”,

是痛觉受器被轻微刺激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皮肤的组织里必定存在着“痒觉受器”,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罢了;

也有人认为痒觉其实类似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后,残存下来的警觉反射机制。有的人比较怕痒,有可能是该部位皮肤对痒觉的敏锐度不同(例如神经分布较疏),也有可能是个人大脑对于痒觉的感知力不同,

这个问题实在有趣,但也有点复杂,这牵涉到神经系统微妙的运作。

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尝过“痒”的滋味,痒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也是一种精神与生理的折磨与煎熬,没有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的,那种感受真可谓“抓它千遍也不厌倦”。所谓的“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越抓越痒”,痒和抓之间的恶性循环,正是这种心情的最佳写照。

 国外就曾经发生过一件因痒而吃官司的案例,话说彼德身为一家玻璃纤维工厂的工人,周末下班后,走到邻近的车站排队买票准备搭车回家,由于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以致胯下奇痒无比,忍不住抓了几下,这样的画面正巧被旁边排队的女士瞧见,认为他有性骚扰之嫌,故而通知公安前来,这位老兄虽然极力辩解,但还是被送到公安局拘留。痒之令人苦恼,由此可见一斑。

 一定有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我们会痒?为什么一小块湿疹或虫咬会让皮肤如此不舒服?其实,痒牵涉到神经、生理和精神的层面,是一种复杂且不易了解的领域。简单地说,皮肤会有一些感觉接受体,把痒的刺激经由神经脊髓传递到大脑皮质,使得脑部感受到痒的讯息,并下达指令给运动神经,然后产生后续的因应动作。

 引起皮肤痒的可能原因,除了单纯的皮肤疾病(如湿疹、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虫咬、皮肤干燥、或皮肤感染如香港脚、水痘、毛囊炎…等)外,也可能是药物、精神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胆道阻塞、尿毒症、淋巴及血液疾病、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合并症状。虽然有痒必有因,但还是有人找不到痒因。

 每个人对痒的认知和感受不同,即所谓的“痒阈”,痒阈低的人接受轻度的刺激时即会痒;而痒阈高的人,要强烈的刺激才会痒。另外,智力方面有智商,皮痒方面也有“痒商”,可以称之为皮肤的IQ(Itching Quotient),它是一种关于痒的问卷测验分数,主要用来判定对痒的认知度和忍受度。故IQ高的人可能痒阈也高,比较能承受痒所带来的不适;IQ低的人可能痒阈低,遇到轻微的痒即会不舒服,对痒的忍受度也比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白天不痒,一到夜深人静便奇痒难耐,主要原因乃白天诸事繁忙,大脑皮质区被占据,无暇处理痒的讯息,但晚上则不同,进入休息状态的大脑会异常敏感,痒的指令会被放大且变得明显。老年人普遍容易痒可能与神经系统的老化有关,使得痒阈降低,痒的接受体退化后,传递较少的讯息给脑部,较少刺激的脑会代偿性地活跃而产生全身剧痒,任凭老人家怎么擦药也没用。

 抓痒在许多人经验当中是很舒服的,尤其能够“搔到痒处”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不当的搔抓可能会造成皮肤受伤或感染。到底有什么方法能减轻或消除痒的感觉?笔者常常耳闻或目睹各种止痒的方法,如搔、抓、搓、揉、捻、刺、磨、敲、捶、打、烫、烧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为的是一泄心头之“痒”,然多数均只有治标而非治本,且常导致严重的后果。

参考资料 www.libertytimes.tw/2001/new/jul/8/today-m1.htm

挠痒为什么会让人感到舒服

发痒又称瘙痒症,与皮肤相关联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就会产生这种感觉。瘙痒是一种重要的感觉,起着自我保护的作用——就像很多其他皮肤感觉所起的作用一样,引起我们对有害外部因素的警觉。不过,如果不找出引起瘙痒的原因,进行治疗或处理,持续性瘙痒会让人苦不堪言。

在众多皮肤疾病中,瘙痒的症状尤为明显。有时,瘙痒还会作为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出现,让病人浑身不适。瘙痒的感觉起因于瘙痒感受器(痒觉神经末梢)受到某些物质的刺激,这些刺激物质包括能引发免疫应答的组胺类物质、缓解疼痛的阿片类物质、神经肽(包括大脑中释放的内啡肽和调节疼痛的信号分子)、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能让脊髓神经细胞产生痛觉的前列腺素等。这几类物质的刺激作用一般与发炎、干燥有关,或者与其他一些皮肤、眼睛粘膜或结膜的损伤有关。

一般而言,瘙痒与一种瘙痒感受器的激活有关,这类感受器由一些特殊的神经细胞构成,科学家把它们称为C-纤维。它们的“相貌”和痛感神经细胞一模一样,但功能却截然不同,只负责传送瘙痒的感觉。当皮肤受到刺激,C-纤维携带刺激信号,沿着神经传送到脊髓最终抵达大脑。

人们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从而干扰瘙痒感受器传达的感觉。与人体许多感觉系统一样,痛觉和触觉感受器被激活,就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的瘙痒信号,于是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虽然这样有助于缓解瘙痒感,但抓挠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如果用力过猛、次数过多,皮肤可能受到进一步的刺激,也许还会被抓伤。

尽管人们对瘙痒的研究已有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却未找到一种单独生效的抗痒疗法。不过,还是有不少局部和口服药物有助于抑制瘙痒感,包括一些洗剂和乳膏(例如炉甘石和氢化可的松)、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例如纳曲酮,一种用于治疗麻醉品或酒精依赖)、阿司匹林。另外,紫外线疗法也能缓解瘙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