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女子年龄的雅称 古代女人年龄称谓大全

264℃
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在古代男女不同年龄的称呼部分与男士通用,而部分则与男士叫法不同.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称呼如下:女孩7岁--髫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对女子年龄的雅称 古代女人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女子年岁别称都有那些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

古代的 女的 每个年龄段的别称 如豆蔻之类的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哪些称呼

称呼1-3岁—孩提;7岁—髫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16岁—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30岁—半老徐娘.

古时形容女子年龄的词汇

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

古语中年龄的叫法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3. 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

你知道古代对人的各阶段年龄的雅称吗?

童年到老年的各年龄段在我国古代都有特定的称谓,这些雅称符合古代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貌特征及身体状况,形象贴切,如今品味起来依然令人口内生津满脑留香,别有一.

古人对女子的年龄,都怎么称呼啊

古代有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古代对女子各个年龄的称呼不同,二十岁被称为什么?

女子十五岁是被称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女子十五岁将会举行笄礼,结发用笄贯之,表示成年可以出嫁了. 男子六十岁是被称为花甲.因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有60组组合可以用于纪年,所以六十年一循环,而第一组是“甲子”,所以也叫六十年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代形容女孩子年龄的词语

女孩:7岁称髫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