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父母该怎么办? 父母对叛逆期的孩子说的话

9547℃ CLAY

孩子叛逆期父母该怎么办?父母对叛逆期的孩子说的话

孩子处于叛逆期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

加以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要求太苛刻,尽量让他多吃些苦,这样可以锻炼他,以便促进他尽快成熟。

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不管怎么样最需要的还是沟通,不能放任不管。你可以每天做一点点的小事来打动他,慢慢的慢慢的他就会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了、不能让他感觉到你不关心他,但是也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说这个说那个,那样他就会觉得你唠叨,你让他做什么他就是不做,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要和孩子像交朋友那样的谈话和相处,这些是我自己个人的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长应该怎么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以下几点: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家长要有青春期意识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感到突然,没有思想准备,更不必说有预先干预的理念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了。这些家长由于没有青春期意识,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后知后觉,看到孩子不同以往的表现,只是一味强调孩子“不乖了”、“逆反了”等,情绪就会烦躁不安,进而直接影响对孩子无端干涉的频率、范围和方式,引起进入人生第二加速发展期孩子的强烈不满。

  青春期是个体长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年龄阶段,它虽是悄然而至,但却是逐渐进入的,且有明显的生理发育表征(第二性征)和心理变化的外部表现。父母如果有青春期意识,对家庭教育能够多投入些时间、精力和感情,是会及时捕捉到种种变化,欣然迎接孩子的青春期的,并坦然面对孩子对父母依恋的减弱,修整“以往的教育方式”。相信这样的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就会自然、顺畅得多。

  实现好两个过渡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美妙、奇异、灿烂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欣喜地体验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意识的觉醒,体验着自己的长大,他们“变得有主意了”,就是因为他们自觉长大了,成人心态在他们内心正迅速膨胀。面对他们,父母必须逐渐实现从父母心态向成人心态的过渡。像王女士那样,仍然抱着孩子还小时对他的那种“父母心态”,与孩子沟通,总是居高临下的态势,期望孩子还能像“以前那样乖”;一开口总是“教育”的口气,那么,孩子是不会向你敞开心房的。

  第二个必须实现的过渡,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从权威的影响到客观的分析引导过渡。这点与第一点是密切联系的。对自觉已经长大的青少年,父母的权威在渐渐失落,当前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不注重学习的家长,常常一开口就显得很外行,权威的失落真有“一落千丈”之势。像王女士般还一厢情愿地采用指令式、批评式的“教育”,道理都懂的初中生当然不会买账。他们在遇到困难、问题、挫折之后,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客观分析和引导,而且,这种分析和引导还应该是朋友式的、设身处地的。

  交流不应只谈学习

  上述两个过渡,固然是家长和进入青春期孩子实现良好沟通的前提,但王女士与其儿子到了“甚至两人一讲话,就闹别扭”的 “伤心”程度,则还有其它的原因在强化:1、她的沟通技巧有待学习与提高。干巴巴的道理不必唠唠叨叨个没完没了;讲话的语气不要咄咄逼人;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这类技巧会传递给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已经长大了,我们当然要尊重你。2、她的自我已经完全下移到儿子身上。“放弃了国企工作,尽量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照顾孩子身上,不管刮风下雨都接送他上下学,带他去各种辅导班。”她的母爱表现让闻者凄然。这种“爱”,因为付出太多,对孩子的要求自然拔高,不满情绪往往比较持续和厉害;因为“全方位的照顾”,孩子的心理成熟会被这种“照顾”拖后腿,加剧他与父母的关系负性化;自我下移的父母会在孩子的眼里失去许多光彩。3、过度重视学习。记得2007年《钱江晚报》曾经发表过一个有关调查,结论是:“在与孩子沟通的问题上,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占70??,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孩子的成才应该是全方位的,只抓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全面发展是极易产生负面的“蝴蝶效应”。这些,是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都应该避免的。

  具体操作要注意细节

  家庭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来培育孩子的。针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考虑到他们普遍存在的青春期躁动、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在沟通中,家长特别要注意细节,防止下列行为出现:

  1、缺乏民主空气,家长一言堂,与子女对话不是命令式,就是审问式。2、对事情真相没弄清楚,就主观武断地妄下结论。3、不让子女参与大人的事,却要干涉子女的一切。4、强行拆看子女的信件、日记。5、以奇怪的目光看待子女与异性接触。6、总拿自己中学时的生活方式和子女对比,苛责子女。7、言行不一,要求子女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8、子女想自己解决且不愿让大人插手的问题,硬要包揽。9、自己错了死不认账,子女错了咬住不放。10、没耐心,言语粗野,一说二骂三打。11、不体谅子女学习的艰苦,只以考分为重。12、时常在子女面前翻旧账。13、知识欠缺,不懂教育,不爱学习,老说外行话。

  2004年温州市妇联采用向社会开放性征集形式,作过“合格父母”标准的调查,我在统计结果时发现:父辈把“善与子女做朋友,多沟通”列为标准之首;中小学生把“主动以朋友身份平等与子女交流”列为标准之第四条。可见,孩子也想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希望家长记住孩子们“主动以朋友身份平等与子女交流”这一要求,切实实现好两个过渡,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心理学把它称为疾风暴雨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会非常大。这个时期,青少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心理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高涨。 这时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成为成年人的欲望,有一些内在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极其强烈的。由于他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摆在那里,他又没有办法成为成人,具有半独立性、又具有半依赖性,所以学生会出现强烈逆反的心理。家长不要觉得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化这样,原来他很好,心里会有一种惊慌和害怕。当家长有了这种担心、恐惧和害怕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会带到他和孩子的交往中。  第一,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第二,如何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沟通。孩子们通常把自己的东西锁起来,有一些心里话也不和你说,甚至和你有强烈的情感上的冲突。当孩子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出现的时候,家长要去听,不要去讲道理,这是一种没有效果的做法,已经被无数人证明了。我们要倾听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不是因为孩子渴望成为成人、渴望独立,我们没有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第三,因为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我们要给予他们相应的信任。孩子们常常说,我爸爸、妈妈不信任我、不理解我。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予他一定的权利、信任,一些事情可以让他独立去做,接纳他们做得不那么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处于半成人期、儿童化的状态,所以,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一位父亲和我说,他的孩子上高一,这个小孩经常旷课,一段时间妈妈经常生病,他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说妈妈病了,你到医院看看她吧。孩子有时会去看望他妈妈,有时不去看望。有一次妈妈病情加重,他赶到医院看妈妈,然后问爸爸,说你怎么不及时告诉我,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父亲本来想说:我给你打电话你从来都没有来过。但父亲忍住了,说,我以为你知道妈妈的病情,你会来的。孩子什么话都不再说了,在妈妈住院期间一直陪着妈妈、照顾妈妈。所以,这时家长对孩子的信任、接纳,对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方面给予他们宽容,这是非常重要的。满足他们内在的需要,成为“独立人”的需要,满足他们被信任、认可的需要。   青少年怎么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绪?  除了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年龄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你是否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是今天中小学生甚至很多成人需要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怎么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认识情绪。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我们往往觉得积极情绪是好的,消极情绪是不好的。什么是消极的情绪,比如愤怒、生气、悲伤、恐惧。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不可以愤怒,不允许生气,很多家庭有这样的家庭规条,孩子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想法:生气是不好的。当我生气时怎么办呢? 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愤怒压下去了,但在人的潜意识里还存在。当我一次、两次、多次压抑愤怒的时候,它会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压抑到一定程度,我没有办法再压抑,有一天就会爆发出来,这时是巨大的爆发。另外一种是逃避压力。在消极情绪背后其实是有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会出现消极情绪,当我们看待这些消极情绪的时候,不能“一刀切”。 我举一个例子,一位妈妈的孩子两岁多,比较常见的方式是拿自己的头去撞墙,甚至撞出血来。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背后是什么呢?两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有时妈妈让她去刷牙,她不去,妈妈就强迫她去。妈妈说你要把玩具收起来,我们一家人要出去了,但她不愿意,玩得正高兴。当她有不开心、负面的情绪出来,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化解,而她又想表达她心中的不满。她最后就运用头撞墙的方式表达我内心中的生气、不满和愤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当孩子生气、愤怒的时候,父母告诉他你允许有这种愤怒的情绪,你告诉妈妈为什么会愤怒。我们从认识情绪变到第二个方面:接纳情绪。 接纳承认我们的孩子有一些负面情绪的存在,而不是告诉他你不允许有负面情绪。我们看到了你的负面情绪,允许你有负面情绪,让我们一起看看你为什么这么生气,怎么接纳这些情绪。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习,我有了愤怒情绪时如何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表达、宣泄,而不是自己一味“摸索”。  第三个方面:转化情绪。当我出现了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方放松、想象、改变认知的式,去调整、转化我的情绪,使消极情绪逐渐变成积极情绪。如果一时调整不到积极情绪,比如我今天还是非常焦虑,没有关系,它提醒我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就让它存在着,没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是,我很焦虑、我怎么办?当我越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能就越焦虑。相反地,焦虑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允许它存在,它可能是我的朋友。当我们换成这样一种方式去看待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负面情绪对我们产生的消极影响反而会减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