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会这样? 真的有不拔出来睡觉的吗

9532℃ JOHANNA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这样?真的有不拔出来睡觉的吗

为什么?有些人永远都无法改变自己!

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

[美]安东尼·罗宾斯著 李成岳译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有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我们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都学会了独有的思考和行为,好让自己能消除痛苦而得到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会有沮丧、乏味、生气或压力甚重的感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的情绪,有人采用逛街、吃东西、谈情、吸毒、酗酒、骂孩子等方式。不管他们是不是知道,不过这种办法还多多少少能帮他们舒解。

  如果我们想有所改变,不管是用何种方法,都得经过下述六种简单步骤。这六种步骤是神经链调整术的基础,能直接且有效地使我们改变,帮我们消除痛苦而得到快乐,且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副作用。

确定什么是你所要的,

而又是什么妨碍了你

  经常有人来找我给他们治疗,当我问起他们希望怎么样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不停地说出一大串他们所不希望的,往往这一说便是超过二十分钟。固然,人生中我们越是注意的就越能得到;同理,你越是惦念着不想要的,往往越容易得到。要想改变,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你真正要的,这样才能引导你的去向,而你要的越是明确、越是具体,就越能够发挥力量,快速地达成目标。

  另外我们也必须知道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所要得到的,不用说,阻碍我们改变的就是因为我们把改变和痛苦连在一起,因而宁可不改变。何以会如此呢?因为我们对改变后的结果不知道,因而心怀恐惧。

找出改变的杠杆

认定不变会有很大的痛苦,

而现在就变会有很大的快乐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改变,可是就是不肯拿出行动。改变不成通常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改的问题。如果有人拿枪顶着我们的脑袋,高声喝道:“你最好给我马上改掉没精打彩的样子,否则就毙了你!”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振奋起来。

  我们对于“改变”这个问题所抱的态度,经常是“应当”而不是“必须”,就算是必须,也经常是指未来的“某一天”。要想马上改变,惟一的方法就是得有迫切感,不能不快点去做。我们已经说过,改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这就属于意愿的范围,如果再深究下去,那就跟先前所说的那股造成我们人生的力量有关,这个力量就是痛苦与快乐。

  人生中任何成功的改变,必然是改变神经链中对痛苦与快乐的诠释结果,经常我们之所以很难改变,乃是因为心中有矛盾。一方面我们想改变,不希望因为抽烟而得癌症、不希望因为发脾气而失去朋友、不希望因为怒责孩子而让他们误会不爱他们,总之我们就是不希望如此;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害怕改变,因为若是上面所说的未必成真,那又何必要去委屈自己?

  就是这种痛苦与快乐交织而成的矛盾使得我们不愿意改变,然而我们要如何消除这样的矛盾呢?如何逼着自己愿意主动去改变呢?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让自己觉得不马上改变是不成的。就像对贪吃而致肥胖来说,或许一开始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此照吃如常,可是有一天当你发现身体已无法塞进那条喜欢的牛仔裤里、飞机的座位坐不进去、上楼气喘嘘嘘、身体圆滚滚像个肉球而引得旁人侧目时,你觉得这一切所带给你的痛苦远大于猛吃所能带给你的快乐而不愿再忍受,因而终于拿出改变的行动,这就是临界点了。

  在物理学上有一种名叫杠杆的装置,可以用来取代手劲,帮助我们移动极重的庞大物体。同样的,若是我们想做出重大的改变,就也需要找到可以使力的“杠杆”,这可以使我们抛掉抽烟、喝酒、好吃、吸毒等坏毛病,以及改掉沮丧、烦恼、恐惧及不中用等负面反应的情绪。改变要能成功,不是知道得改变便算了事,而是得打从心底晓得自己必须改变才行,如果你多次曾试图改变而未见成功,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令你改变的痛苦还未达到令你无法忍受的程度,而惟有当你达到那样的痛苦临界点时,这时能令你改变的杠杆才出现了。

  如果想找到调整有助于改变的杠杆,不妨问自己一些能引起痛苦的问题:“如果我不改变的话,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很多人整天就是只想到改变所要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想到如果不改变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果我不改变的话,人生最终会错失掉什么样的机会?会让我在身体上、精神上、金钱上或情绪上有什么样的损失?”让不改变的痛苦成为你真正、强烈和直接的感受,使你不愿再耽延而拿出改变的行动。

中止你旧有的行为模式

  要想有新的人生,单单是知道所要的目标和改变的杠杆仍是不够的,你还得有高度想改变的意愿才行。如果你还是如以前的想法、做法,那我可以告诉你改变无望,你仍然会生活在痛苦和沮丧之中。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旧习惯所带来的痛苦而想改变,可是又舍不得这个旧习惯所能带给他们的“快乐”,这就好像有的人因为受伤而受到旁人的关注,为了继续引起他们的关注,他就不大愿意自己的伤过早康复。你可以去作任何所希望的改变,可是如果不变能使你获得改变所不能得到的足够好处时,那么你就算是改变了,日后依然会很容易地又回复旧有的行为。虽然你公开说要改变,可是下意识里却相信不变能够带给你其他所不能给你的,无怪乎有些人明知道沮丧不好,可是却依然摆出一副沮丧的神情,因为那能引起旁人的关怀,这种引起旁人关怀的“第二种好处”(第一种好处指的是改变后的好处)因此便让他继续沮丧下去。如果要改变他这种行为,我们就得为他找出必须改变的杠杆,同时指出他的改变方向。

  要想中止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最好的方法便是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施加他们一些完全没想到的事。你不妨给自己想一些能中止旧习惯的方法,看看有哪些能够改变情绪低落、烦恼和消除内心压力的方法。下次若是你觉得有些情绪不佳时,不妨赶快跳起来,仰望蓝天喊叫一声,这个动作看起来或许有些好笑,不过确能改变你的状态,让你的思绪不再往牛角里钻。

  如果你因为有好吃、猛吃的毛病而想改掉的话,这里教你一个好方法,只要你敢去试就必然有效。例如下次你去餐厅吃饭,发现自己又有些食欲难以克制时,赶快走到餐厅中央指着自己的座位,大声地喊道:“贪吃的猪!”我保证只要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做个三四次,日后就不敢再大吃特吃了,因为这让你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它所带给你的痛苦远大于猛吃所带来的快乐。记住,要想改变旧有习惯,所用的方法越是令自己痛苦就越有效果。以往我们曾用迂回的方式去追求快乐,结果却得到一些负面的结果,如果现在想改变的话就得抛掉过去的认知,改换一个新的行为模式,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直到这个行为成为习惯为止。

另外找出一个

新的且好的行为模式

  如果你已按照前面所说的步骤做了,那么接下去的步骤便是给自己找出可以取代的行为,让这个新行为使你得到与先前旧行为同样的快乐。譬如说如果你戒掉抽烟,那就必须想出新的方法来取代过去从抽烟中所得到的快乐,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样的好方法,那么就干脆去求问那些改变成功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相信你必能找到答案。

不断调整新的行为

使之成为习惯

  改变要能持久且有效,调整的工夫是不可少的。最简单的调整方式便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个新的行为,使它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粗壮的神经链。如果你发现有什么能取代旧行为的新行为,那么就在脑海里不断地往积极方面想,直到让你觉得它真能使你脱离痛苦而得到快乐为止,这时它便能在你的脑子里建立起神经渠道,使你的新行为能维持长久;若是你没能在脑子里建立起这样的神经渠道,那么就很容易又回复到旧有行为。

  如果你非常努力地重复练习这个能使你改变的新行为,这个神经渠道就会越拓越宽,最后就有如高速公路般使你一下子就能连上新的行为,长久下来便成为日常习惯。别忘了,我们的脑子分辨不出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我们想像的,只要我们不断地那么认为,最终它便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调整的工夫就是要确保我们能自动地显现出新的行为。

  要想加速调整工夫的有效性,那么我们还得加上一个“强化”新行为的工作。请问当你一有新的改变时要怎样奖励自己?当你一停止了抽烟就赶快给自己一个奖励,可别等到一年之后才做。记住,当你一有好的表现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吧!别等到体重少了八磅才给自己奖励,甚至也别等到少足了一磅才给自己奖励,当你能果断地把盘子里的食物推开时就给自己鼓鼓掌吧。给自己规定几个近程的目标,每当你达成一个就马上给自己来点鼓励吧。如果你一时心情低落或因事烦恼,可是却能强自振作或强颜欢笑,那么就给自己一些及时的鼓励吧。只要你有那么一点点的改变,那就给自己一些鼓励,因为那是让改变能够持续下去、让改变终能成功所不可少的要素。

为什么我总感觉自己性格很怪,有问题,身边的人不会这样想,我隐藏的表现出来的很好

你好,看了你的描述和追问,我觉得这种讲话方式特别熟悉,特别是那句“就感觉我都不是我自己了”,我感觉自己也是这样的,甚至比你更严重,(总是说那种看起来像妄自菲薄,别人听了都懒得回的话,总是自怨自艾,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同样的问题别人会怎么做,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呢,太老实,这很讨厌,太自私?不好意思,我向你们学习,我自我检讨;然后我想,长了这么多年,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会长成一个这样的人?)我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思考的深或者更细腻,自我心里交战浪费了我很多年该跳脱跳脱,该虚荣虚荣的时间,,,我觉得大家好像想的更多,但是他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好,更在意那些眼睛看到的、真实感受到的,而不是自己揣测或者凭直觉臆想的,不会自己困住自己,,我看到那些回答都是06年的了,不知道提问的人还能不能看到这条回答,其实我就想问一下,两年过去了,两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现在的你还是这样想吗,如果你变得自信开朗,那么请问你是怎样走出来的呢?

为什么有些人缺乏方向感?

  

  您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是分不清方向,当您打电话向朋友求助时,他一顿“东西南北”的指路反而让您更加迷惑。甚至有时候,我们在熟悉的地方也会迷路!每当此时,您可能会抱怨,为什么我没有方向感?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方向“

  
  这的确是个令人烦恼的问题,我们时常需要独自出行,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我们需要时刻辨认清楚方向,并且找到最便捷的路线。而如果缺乏方向感的话,问题就变得很棘手。即便可以借助现代化的GPS等导航工具,那也难免产生误差,并且可能耽误时间。于是,面对方向感极佳的人,我们徒生羡慕之情。

  
  那么,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会缺乏方向感呢?这首先要从一个问题说起,那就是方向感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获得的呢?

  
  1.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吗?

  

  2010年,一群来自挪威的科学家们为了探明这个问题,做了一组实验:首先,他们选取了一些出生14天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这时的小鼠尚未睁开眼睛,因此对外界世界全无感知。科学家在它们的脑中植入电极,一旦某部分神经元放电,便可通过仪器探测到。结果,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在小鼠眼睛睁开的一刹那,它们便能够自己摸索着走路,同时大脑中负责辨认方向的区域发出了强烈的电波——这说明某些负责辨认方向的神经细胞早在小鼠尚未睁开眼睛时就已发育成熟,只要小鼠睁开眼睛,它们便可发挥作用。

  

  接着,科学家们又对小鼠进行跟踪观察。他们发现,随着小鼠独立行走次数增多,大脑中负责辨认方向的区域的某些细胞发育得更加完善。这两个实验结果说明,小鼠的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但这时的方向感是最初级的,它不足以保证小鼠独立外出行走。随着空间经验的积累,方向感逐渐完善,辨认方向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结合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科学家们经研究证实,小鼠的脑中负责辨认方向的细胞位于“海马体”(hippocampus)中。这些细胞共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方向辨识细胞(head direction cells)、空间辨识细胞(place cells)和定位细胞(grid cells)。这三类细胞有各自不同的任务——方向辨识细胞就像是指南针,它用于指挥行进方向,发育最早,因此在小鼠睁开眼睛时就可帮助它辨认方向;空间辨识细胞负责记忆某个地方的周围环境,它发育得相对较晚;而定位细胞成熟最晚,它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空间协调系统,用于确定所处环境的具体位置及距离某个地点的远近。因此,每当小鼠到达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以上三种细胞会协同发生作用,最终在脑中产生一个“心理地图”。当下次再到这里时,便可使用这个“心理地图”来判断方位。

  

  虽然这个实验只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但作为哺乳动物,小鼠的大脑与人类大脑具有相似的构造,因此对人类空间感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推测可知,人类的方向感也是与生俱来的,但会随着后天空间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完善。这样,最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许多人而言,与其说他们非没有方向感,不如说是方向感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

  

  2.方向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许多文明中,对于“方向”的认识是根植于文化认同中的,比如:穆斯林在朝圣时要求朝向麦加城的方向;中国的皇帝上朝时总要面向正南方;西方的教堂通常是按照东—西方向建造。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我们平常所说的“方向”究竟是指什么呢?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借助于工具而不是自己的判断确定方向
  

  在韦伯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对于“方向感”(orient)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人们判断所处位置的行为活动:一般以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东方,面向东方进而衍生出西、南、北各个方向,从而根据方向判断所处的具体位置”。可见,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是紧密联系的。而事实上,由于地球存在自转和公转现象,太阳并非总是从正东方升起,有时东边偏北、有时东边偏南,但无论偏向哪边,我们依旧认为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因此,我们所说的“方向”,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象征主义,因为我们判定出的方向未必与实际完全相符。

  

  另外,人们判断位置的习惯也有差别。比如,同是判断一个桌子的位置,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定位,因此他习惯说“桌子在我右手边”;而有的人习惯于依靠外部线索确定位置,这样他就会说“桌子位于房间的东南角”。如果你习惯于用后一种方式,那么方向感显然要更强一些。.

  

  话说回来,“缺乏方向感”可能只是我们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只要是健全的人,天生便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问题是有的人在后天的锻炼中强化了,有的人却因为长时间不用而逐渐被弱化。

其实这情有可原,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大多生活在空旷的草原、荒漠中,因此需要随时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样才不会迷路。而在那时,判断方向只能依靠北极星、太阳等自然界中的物体,所以判断方向的行为伴随着我们长大,方向感也不断被强化。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方向感变得不再如此重要。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我们可能更习惯于用某个建筑物、或者某个熟悉的标志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而不愿去想自己所处的方向。

  

  到达某个目的地之前,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轻松查到出行路线,然后循着路线一路前行,即使迷路了,我们也可以询问路人,或者借助路边的指示牌。当然,您还可以使用GPS系统,只要设定好目的地,它会自动为您设计出最佳路线,您所要做的就是按照预定路线一路前行了。这样,我们甚至没有利用方向感的机会,更何况锻炼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3.培养方向感

  

  所以,别再让你的方向感继续退化下去了,试着重新唤醒它吧!方向感的培养有赖于空间感的完善,所以在你看地图的时候,不要仅把它看作一个平面,而要把它想象成一个立体空间,而你正处于其中。接着,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顺序来确定方向,想清楚之后再出发。这样,当你迷路时,只要面朝北,其它的方向也就可以依次推出了。另外,下面我们将向您介绍几个辨认方向的简单方法:

  
  在北半球,为了便于采光,居民楼一般都是“座北朝南”,因此阳台面向的一方就是南方。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方向也可确定南北,树木朝向阳光的一方枝叶茂密,这边为南方;而苔藓恰好相反,背阴的地方更适合苔藓生长,因此苔藓生长茂密的部分为北方。

  
  立竿见影法:在晴朗的白天,将一根直杆与地面垂直放置,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个阴影。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约15分钟后,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将两个石子连成一条直线,向太阳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

  

  总之,别再抱怨自己认不清方向,而要按照适合您的方法不断加以锻炼、熟能生巧。如果您觉得这些方法对您还是有点困难,那么开始时您可以随身携带指南针等工具,渐渐养成辨认方向的习惯,长此以往,方向感自然而然就被唤醒了。

为什么有的人会粗心,而有的人不会

孩子粗心怎么办

在为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的过程中,家长们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粗心怎么办?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很少是难以攻克的拦路虎,却是一些很简单很基本的题目。于是做父母的大发雷霆或苦口婆心,而孩子却是我行我素,屡教不改。这令家长们大伤脑筋。其实,简单的外部现象背后有着内在的心理原因,粗心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本文通过剖析粗心的原因,帮助家长们对症下药。

一、粗心与动机强度和情堵有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和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背景。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认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缺乏动机,情绪低落,往往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懈。孩子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却被母亲强行关进房间学习。这时,孩子根本无心学习,因此心不在焉,错误百出。很多小学生的四则运算容易出错,把‘3’看成‘8’,把’+’当成’-’。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本来会做的。其原因就是题目太简单,无法激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都不会很难,你与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动机过 于强烈,情绪过于兴奋,则会导致意 识狭窄,思维混乱,甚至头脑一片空白。有些孩子平时谨慎用功,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好,平时会做的简单题目也会出错,甚至漏答整张试卷。原因就是他太在乎考试,太想考好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在考前对孩子耳提面命,也不要表现出过高的期待。让孩子把考试当成学习的一部分,怎样学就怎样考,轻松上阵。

二、粗心是因为缺乏精加工

迎面走来了张老师。A同学近视眼,说这不是李老师吗?B同学说这明明是张老师。两位老师身材相似而五官相去甚远。A同学只看清轮廓而没有注意细节,因此判断失误。同样道理,学习中的粗心也常常是因为缺乏对认知刺激的精细加工。精加工往往是通过对比和辩别进行的。孩子同妈妈一起去蔬菜市场,见到了韭莱。几天后学校里组织郊游,孩子指着麦苗说这是韭菜,我以前见过。老师拉他来到不远处的蔬菜大棚,说这才是韭菜。孩子说怎么麦子和韭菜这么像。因为在见到麦子之前,他对韭菜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这之后,他就会为了把二者分开而作出精细加工了。为了防止粗心,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和辨别是重要的。例如,小学生经常分不清’衰’、‘衷”、 ’哀’三个字。老师教他们‘横为衰,竖为衷,中间有口诉悲哀’,学生就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了。对刚学拼音的孩子来说,区分’b与‘d’是困难的。教师可以提醒孩子, ’d”与’a’的书写相近。或者让孩子临摹写在卡片上的大一点的字母,也能加深印象。因为大的字母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较大,事实上是把细节给放大了。

三、粗心是因为概念模糊

有时,看似简单的粗心背后是概念错误。例如,一个孩子的作业本上是这样写的,'0×6=0',‘0÷6=0,’'0+6=0','0+6=0'。当你指出他的错误时,他的解释是:0就是什么也没有,所以任何一个数与0加减乘除结果都是零。出错的原因是孩子不理解力口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比如,求半圆的周长时,一个孩子只算了圆弧的长度,没有乃口上弦的长度。其实不是他一时疏忽,而是他不理解周长的概念,不知道周长应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所以,家长和老师还应多多追问孩子犯错误背后的理由,别让粗心的幌子掩盖了问题的真相,错失教育的良机。

四、粗心与个性和生活习惯有关

有心的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其个性总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粗枝大叶,有的谨小慎微;有的一时兴起,有的有条不紊;有的大喜大悲,有的温和平静。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犯粗心的毛病。因为非智力因素会对认知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使认知活动带上个人的特点和风格。一个孩子的房里一团糟,鞋子东一只西一只,他的作业本往往字迹潦草,页面不规整。一个孩子常常丢三落四,做事会凭兴致所至,往往观察没有顺序,思考缺乏条理。因此,从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能减少学习中的粗心。整理自己的衣橱、抽屉和房间能让孩子,变得仔细,有条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复习进度表,能让孩子变得有计划,有顺序;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能培养愉悦平和的心境,让孩子做事不骄不躁。这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心,不迁就,不粗暴。这样,你就能够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至于最后改变个性。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孩子的粗心渐渐减少。

参考资料:百度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