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体育活动中的有关认识过程的一个问题? 对体育心理学的认识

8160℃ CRISTINA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体育活动中的有关认识过程的一个问题?对体育心理学的认识

如何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认知过程

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掌握前人已经认知的知识、技能、培养一定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认识过程。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试用教材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能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就二者而论,其教学观念的基本倾向是相同的。前者的理论是后者的导向,后者是前者理论的延续,后者受前者的影响极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出了许多偏差。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例子。200字左右。谢谢。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有复习焦虑问题的中学生,他是由他的姨妈介绍的。她姨妈是一位佛子,我们关系很好,当得知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后,她将他的外甥的问题介绍给了我。他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刻苦大于天份的好学生,但近期性情大变,开始迷恋于网络游戏。父母也是偶然之间发现的,稍加劝阻但却激起了他极大的反应,且发现他每天总是死气沉沉闷闷不乐。由于他是独子而且一直很听话,同时性格很固执脾气又很大,搞得父母想管又不敢管,非常的担忧。

我让姨妈专门安排了一个时间跟他交流,尽量使他感觉比较自然而不会心存戒备。我跟他聊了一些网络游戏的话题,发现他对此并不感兴趣,我又跟他谈到了心理学在学生时代以及学习方面的应用,他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看得出来,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请我为他解除困难。通过他的叙述,我大致的了解了他的情况:他自小学习都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自打上了高中(重点校)以后,他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总是有很多的题不会,成绩虽然一直还不错,但是属于一种逐渐倒退的情况。他想了很多办法,也加强了学习强度加长了学习时间,但还是收效甚微,自己一直有挫败感。

近半年来,他感觉理科科目越来越难,自己不会得越来越多,想办法提高成绩也不见效,搞得自己欲哭无泪,但这些又不能和别人讲只能憋在心里。每次到考试复习的时候,他一翻开书就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一想到考试一旦考到自己就会考得很惨,他渐渐的变得很紧张,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想法继续努力复习,但是继续努力的结果只会发现更多不会的知识点。随着挫败感越来越重,他变得无法专心的看书,后来干脆就用自己卧室里的电脑玩网络游戏。虽然他玩游戏,但心里很内疚,也不想玩游戏,但是这样就不用面对书本。当父母劝阻的时候,心里反而会更难受,他也知道这不对,但原因又不好跟他们讲,只能跟父母发火。

通过他的叙述,很显然的是在复习的认知过程中出了问题。通过分析和排除,我发现他的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无意识中错误地认为考试的时候会考他所有不会的知识点,从而将会是自己在考试中一败涂地。在认知疗法的理论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本身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寻找错误认知并对症施治,这是认知施治者的主要工作。当我指出他的错误认知,他有些不明所以,考虑了一下还是认同了我的观点。

我问他:关于你的老师出考卷,有三种可能:一,所有的考题都是你所掌握的;二,所有的考题都是你没有掌握的;三,老师按照由易到难的阶次安排考卷,大部分你已经掌握,小部分可能你还没有掌握。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更现实?

他讲:当然是第三种情况最现实。

我接着分析:关于你的复习,也三种可能:一、所有你已经掌握的复习内容,老师都不会考;二,所有你没有掌握的复习内容,老师都会考到;三,不管你是否掌握复习内容,老师都可能随机的考到,能否考到你在考试之前基本无法预知。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更现实?

他回答:当然第三种情况最现实。

我接着问他:那么,如果一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是否老师一定会考呢?

他回答:不一定,只能说有可能考到。

那么如果这个知识点,老师恰恰考到了,你会考零分吗?

不会,只能说这道题我不会,我无法得到这道题的分数,但这不影响其它我会的考题。

很好,我在这总结一下:老师只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有规律的由易至难的安排考卷。你的复习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能掌握的部分,但这些不会一定在考卷中出现,即使出现也只是这个考点失分,不会影响其它考题。只要你能安心的复习,随着一个一个的考点被掌握,你会离好成绩越来越近,所以安心复习时最好的复习策略。对于我的总结,你认同吗?

我当然认同。我明白了,我之前对于不会的知识点的担忧太重了,我会按你说的去好好复习的。

这时候刚好到了晚饭时间,他就跟父母一起告辞了。过了一段时间,听他姨妈讲,那次谈话之后,他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而且还主动的每天增加了一些体育锻炼(我给他的建议),他的妈妈带话说很感谢我。

当今的社会,年轻人在未就业之前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这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客观的讲,这和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就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也和老师家长的不良教育引导有关。这方面,老师和家长真的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识的水平,否则很难批养出心理健康的下一代。

——我在跟随上师在内地弘法期间,遇到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我利用自己一知半解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今挑选一些典型的例子写出来,希望对有类似心理问题的人有些帮助,也希望大众多关注心理健康,会对改善自己和亲友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帮助。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问题

1. 认知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大主线上的一条,他的前身是新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后来这两派各取对方优点,再加上图灵机的发展,形成了认知心理学。当今的认知心理学主要以神经网络和行为决策理论为主要方向。

2. 心理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儿子,可以这么看吧。同样,信息科学是认知心理学一个爹。

3. 主要影响是重新拣起了对“意识”和心理过程的研究。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什么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体育心理学作侧重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扩展资料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运动需要与运动爱好之间的关系

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仍欲望,且感到它是我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进候,人们才有兴趣参与并学习它。

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