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功的人是能够将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人这种说法正确吗?

2822℃ ALLEN

真正成功的人是能够将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人这种说法正确吗?

辩题:内向稳重的人在生活中更有优势 还是外向开朗的人在生活中更有优势 跪求高手解答!!!!!!!!!!

外向者是时代的宠儿,他们热情大方,活泼开朗,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他们工作积极主动,乐观进取,合群,擅长交际;生活上轻松自在,过得有滋有味,好像没有压力;家庭氛围很好,与人和睦相处,亲和友善。外向者具有很多优势,是众人喜欢的对象,很多人尤其是内向者都渴望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外向者。

外向者善于社交,容易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他们EQ较高,是大小圈子中当仁不让的中心人物。外向者属太阳,阳光灿烂,热情开放;内向者属月亮,清冷高雅,只求“盛开”在晚上。天性乐观的外向者,乐于交往,纵情欢歌,精力充沛,好像没有困难和烦恼,是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外向性格很受欢迎,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外向者因为性格优势,往往占据着显性地位。外向者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口若悬河,他们的周围总不会缺少朋友和机会,站在人群中,他们就像鹤立鸡群;走在路上,他们光芒万丈。他们总是谈话的中心、目光的焦点,这些都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因素。

外向与内向到底谁更易成功或吃亏?

认识到内向者的优势,我们需要打破一些误区。

首先,很多人认为内向的人是沉默、孤僻的。

事实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定义与我们的日常认识有些区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兴趣指向外界环境中的一切。

内向的人给他人的感觉比较沉默,那是因为他们并不像外向的人那样需要很多外部“刺激”,安静地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已经让他们感到满足。但不要以为内向的人没有想法,相反,他们通常很有主见,只是并不喜欢或习惯去表达,有时是缺乏勇气,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受重视和肯定而选择沉默。如果走进他们的内心,或涉及他们擅长的领域,你会发现他们相当健谈。

其次,我们通常认为,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

的确,内向的人往往没有非常广泛的交际圈,因为太多的朋友会让他们觉得疲于应付。但稍微注意你会发现,内向的人是最好的倾听者,他们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也许在玩 在当今这个重视交流与沟通的社会,不少人为自己内向的性格而苦恼。事实上,性格内向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深入了解这种性格,接纳它,而不是急于改变,你会发现它的巨大优势。的时候不会立刻想到他们,但在深入谈心时,他们一定会是最好的人选。他们会把时间更多地花在亲情和密切的朋友身上,也因此会收获比外向人更深入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第三,有人认为外向者更容易获得成功。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包装和展示自己,外向的人更容易向外寻求资源,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机会也仅仅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外向的人在诸多的机会中抉择不下时,内向的人往往会把握得来不易的机会努力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内向的人轻易不下决定,而一旦下了决定,就一定要把事情办好,绝不半途而废。

或许现代社会对性格外向的评价过高,而掩饰了内向者的优势。事实上,内向者的优势一点儿也不比外向者少,只是这些优势并不是那么容易快速显现出来的。

诚然,外向的人有着广阔的外部生活空间,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与他人更多地接触才能得到满足,但内向的人思考更深入,心思也更细密。他们在内心的世界中探索,然后在不经意中给别人启发。

外向者善于表达,但内向的人自有他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是冷静、宽容、有克制力、考虑周到。他们不会发生强烈的冲突,会充分考虑他人的意见,而不是卤莽行动。

就像文中茉莉所说的,不论内向还是外向都会有吃亏的时候。

我们把内向和外向比做一个连续体,内向和外向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连续体的两侧都会用到。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天生的倾向于这一侧或是那一侧的偏好。如果更倾向于外向的一侧,那我们就是外向的人,倾向于内向一侧就是内向的人。

如果过于内向,有可能会使内心难以平衡。如在人际交往中过于退缩,或在工作中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这时会体会到失落感或焦虑的情绪。这时,需要做调整的并非是内向的性格本身,而是程度。

接纳自己的性格时,会将性格的优势最充分的发挥出来。文中的小马主动去改变自己内向性格时,发现自己很累。因为这些变得“外向”的努力并不是他内心的需要。

所以,不要为了拥有外向的优势,而忽略了自己性格的优势。荣格认为,完整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而是指通过了解和悦纳自己的优缺点,达到心境的平和。

当我们年纪变大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更加靠近内/外向连续体的中央。人只有发展好内向的力量,让心灵成为快乐的源泉,外向的个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沉静得下来,也能放得开去。

接纳自己,从内心世界去找到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快乐是随时可以自给自足的。

怎么发挥内向的优势

内向的人在做事方面比较细心认真,适合干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出错的可能性会很小;内向的人思想相对比较早熟,遇事比较冷静、沉稳,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理智的判断,依据自身的特长与爱好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去发展。内向的性格其实也不错的,不过内向的人不善于与人交往,容易给别人留下冷淡的、难相处的印象,即使有才也很难被人发现,我认为平时还是应该多与人交往,不断挑战自己、勇于表现自己,使自己驱于外向,这也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内外兼修的性格是最好的...(纯属个人观点,不当处请理解,开心!)

外向型领导一定最成功吗?

不一定。在某些环境下,内向型领导要比外向型更高效,关键在于其下属的类型。

传统观念总是认为领导者都是那些积极表现、勇于发言、善于发号施令、制订计划的人,通常在人群中处于最主导的地位。事实未必如此。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与两位同事近期就领导力和群体动力学发表了最新研究,对最高效的领导者往往是外向的人这一传统假设提出了质疑。

事实上,在某些环境下,内向型领导者要比外向型的更加高效,关键在于被领导的人。格兰特在与哈佛商学院的弗兰切斯卡·吉诺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克南-弗拉格勒商学院的大卫·霍夫曼在共同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这一论点。这份报告题为对外向型领导者的挑战:员工主动性的作用(Reversing the Extraverted Leadership Advantage: The Role of Employee Proactivity)。

这份报告指出,外向型领导的风格意味着他们能成为注意力的中心开朗、决断、大胆、能言善辩并有能力占据主导地位。这种领导者能提供明确的权力结构和发展方向。但是如果这些领导者所管理的员工同样具有良好的主动性并勇于发言,就有可能产生摩擦。而把这种类型的员工与内向型领导组合起来,就可以通往成功。

这一结论对任何想要改善领导风格的领导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观当下流行的领导力研究报告,外向的性格总是一致被看作成为高效领导者的最重要因素。格兰特表示: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完善。在某些情况下,内向型领导者可能比外向型更为有效,而传统观点并没有涉及这一领域。

格兰特和他的研究伙伴试图以某种容易跟踪生产力和团队效率的经营业务为对象,就上述问题进行观察分析。他们选取了比萨外送连锁店。

研究人员从一家美国全国型比萨外送公司获取了数据。他们向130家门店发出了问卷调查,其中57家门店反馈了完整的信息,这些反馈来自57位门店经理和374位员工。在问卷中,领导者需对自己的外向程度进行评分言辞、决断力、开朗的性格和主导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导注意力;而员工则需对自己在门店工作中的主动行为进行评分,例如积极改善流程、纠正不良行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发表对工作问题的意见。

格兰特和他的研究伙伴发现,领导者及其员工呈现出一种直接简单的反向关系:如果员工主动性高,内向型管理人员就能够带领他们创造更高的盈利;如果员工不是那么积极主动,那么外向型管理人员则更能够带领他们创造高盈利。在动态且不确定的经济中,这种员工主动的行为尤其重要,但由于外向型领导者本身就容易成为注意力的中心,因此员工太过主动反而可能令他们遭受威胁,格兰特表示:相反,内向型领导者更倾向于认真听取建议,并支持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

格兰特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将积极主动的员工与外向型领导者相组合,那么不仅仅会阻碍、甚至可能会损害公司的经营效率。他认为,如果外向型领导者不能很好地接受建议,就会让员工感到沮丧、降低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会让他们变得不愿分享观点,从而限制创造力和创新。

研究小组还在美国东南部的一所大学选取了163位大学生进行了另一项研究,结果与对比萨店的研究结果一致。

有趣的是,就盈利性而言,外向型领导者和内向型领导者本身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事实证明内向型和外向型领导风格的效率不分上下,但成员组合的方式不同,就会对结果造成差异。格兰特表示。

既然结论如此,那么为什么整体而言,流行观点都认为外向型人才是更好的领导者呢?报告给出了几个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晕轮效应(halo effect)。造成这种观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外向型领导人更符合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魅力型领导者的描绘,这一点在商场上尤为突出。一项针对收入在6位数以上的1500位高级管理人员的在线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认为内向是影响领导力的负面品质。

那么管理人员应当如何将研究报告中的发现运用到实践中呢?格兰特建议,一旦潜在的团队成员已经掌握必需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领导者就可以开始观察他们的性格,以便进行最终的团队组合领导者应对员工及管理人员同时进行观察,思考如何组合成员才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率。如果我的管理人员都是外向型的,那么有机会的话,我会倾向于招一些不是那么主动的员工,这些员工更能够从领导那里获得清晰、主导性的愿景,更容易被鼓舞,从而发挥更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