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藏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7180℃ JANE

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藏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蒙古族有哪些重要节日

白节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蒙古族人民把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称作“白节”,这是为什么呢? 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民族最崇尚的是白色,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很详细的描绘。

  现代蒙古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是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端午节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打大围,它的规模之大,常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区,个别地方甚至把它作为蒙古族的“猎节”。

  打大围,是蒙古族围猎中相当壮观的一项活动,一般在一年中要进行两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采取约定的办法。但五月端午打大围,却是一次固定不变的围猎活动。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次蒙古族部落遭到异族的侵袭,由于部落成员都出去打大围,从而使一场报复性的仇杀得以幸免。这一天正好是阴历的五月初五。所以从那以后,五月初五都要打大围的习惯就传承下来了。还有一种传说是:成吉思汗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围猎受惊致死的,后来,就把五月初五作为猎日,以射杀群兽,保圣主的宠爱之恩。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蒙古族人民对自己部族的热爱,所以这个传统猎日,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打大围开始的前几天,部族人员聚集在一起,大体约定了围猎的路线、范围,并推举打大围的总指挥“阿宾达”。担任这一职务的一般是这一带既善于打猎,又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人。

  打大围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门猎。主要是在山区,猎人把猎物从山口往一个山沟里围。另一种是“围猎”。是在平原地区。因没有山沟,地势平坦,打猎时就在几十里的方圆内,从四面八方往中间围。

  围猎开始,猎人们骑着最好的猎马,背着枪(或弓箭),腰间挎着猎刀,别着布鲁,带着成群的猎狗,农业区还赶着大车,从不同的地点进入围场。

  打大围到了中午,猎人们三五聚,点起篝火,就地野餐。餐后,继续围猎,下午黄昏十分,围猎进入高潮。而这时的猎物也是非常的丰厚了。黄羊、野兔、老虎、豹子都是猎人们一展身手的好对象。围猎中,最能表现出一些神勇无敌的英雄,有些艺人也从此取材,创作出一些传奇故事,流传于民众之中。也有些老人趁机给那些好猎手介绍对象,从中娱乐。这样一直到天黑,猎人们满载而归。

  端午节过后,盛夏到了,生产活动也随之多了起来,此时禽兽也到了繁殖期,所以狩猎活动也就基本停止了。勤劳的牧民们每天驰骋在无垠的草原上,用骏马和套杆看护着自己的畜群,也用心在等待着下一个更加丰收的端午猎日。

兴畜节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爱畜如子。正月里给人过春节的时候,也不忘给牲畜过新年。兴畜节也蒙古语称玛力音新敖如鲁呼,也可译作“迎春宴会”,是蒙古族牧民很早以来的传统习俗。这一节日没有固定日期,大体在正月和清明前后。以每个村落为单位,预期举行。到期男女老幼集合在野外,支帐幕设锅灶,将所有牲畜赶来,查看膘情,研究春天接羔接犊的问题,给肥壮的种公畜挂彩。然后有摔跤、说书、唱歌、好来宝等娱乐,然后举行一些简单的宴会,欢庆节日。

  苏尼特人的兴畜节是在除夕这天举行,其中抹画公羊是重头戏。除夕这天,苏尼特一带的牧民们要像打扫居室一样把羊圈牛栏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牲畜都赶回来,喂饱饮足,然后在羊圈的正中央,四四方方空出九块羊砖,起过羊砖的地方,露出个四方坑,这就是“羊席”。羊砖是牧民们用羊粪踏实的方块形的羊粪砖。将这些羊粪砖搬到浩特东南――太阳上升的方向垛起来。蒙古语叫做“堙德尔”。当东方启明星缓缓升起以后,全家男女老少换上崭新的衣服,来到堙德尔跟前,摆上食品,焚燃九柱香,向天向地泼洒新茶、黄油、饼子,对着新年灿烂的太阳磕三头。接着在羊席上拢一堆火,把香柏叶、黄油、饼子等等撒上去,插上几柱香,让圈里的羊儿们闻闻它们燃烧出的芳香味儿。

  对于群里的公山羊绵羊,还要特殊优待。就是要给它们进行抹画礼。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扳着羊犄角把它们拉到羊席跟前。大人们则端来一只盛着黄油、鲜奶的银碗。扳开羊儿的嘴,把碗里的东西喂进去一些,然后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一条哈达,脊背上撒些黄米,接着吟唱道: 形态如盘羊,威武似大象。大角头上盘,肥尾臀上长――用美味和佳肴,抹画这洁白的公绵羊……道繁殖的季节,产出千万只羔羊。到来年的春天,生出无数只羔羊……在风中吹不走,在雪里不迷向,天旱不炸裙,雨涝也无恙……愿我有福的牲畜,孽生得像黄米一样!而后把它们放回群中,泼点奶茶,这就是抹画公羊,寓意牲畜繁衍兴旺。抹画公羊以后就把圈门打开,牧羊人赶上羊群准备出牧。此时女主人赶快跑出来,端了满满一盘白油、黄油、酸油、奶豆腐,还有饼子和其他熟食,就是抹画公羊的食品,这些都通称米列德斯,女主人它送给牧羊人。牧羊人欣然接过米列德斯,优哉游哉跟在羊群后边出场了。

  初一出门拜年的人们,倘若看到出牧的牧羊人,便下马给牧羊人拜年。牧羊人把米列德斯赐给来人。尝过米列德斯的客人,一定要绕过羊群走路,不能从羊群中间横驰而过。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牧羊人放牧归来,主人要早早迎上去:“初一羊吃的稳吗?”牧羊人总是说:“羊吃得很稳。”说着把装米列德斯的口袋摘下来,倒进木盘,作为“牲畜的福祉,祖先的恩赐”,与左邻右舍分享,还要饮酒唱歌热闹一番。

  克什克腾旗的蒙古人,在二月初才给牲畜过新年,日期也不固定,需要事先约好。这一天,一个浩特的男女老少早早起来带上食物、帐篷,集中到一个水草丰美、环境幽雅的僻静之地,搭起帐篷,支起锅灶。待放牧的人则赶着各家的牲畜,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靠拢的时候,孩子们就迎上去,替他们照看牲畜去了。因为今天是兴畜节,这些羊倌、牛倌、马倌、驼倌都是有功之臣,无论年纪大小、辈份高低,暂时休假,被请进中央的大帐篷里,跟那些德高望重的乡间父老并肩坐在一起。大家推选一个“尼尔巴”,即管总务。他指导大家将带来的茶和肉放进一口大锅里熬煮。在此期间,人们把从各家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奶食、饼子、瓶酒,摆在牛羊倌们和父老面前。然后各取点样品向高天大地、四面八方泼散,而后大家可以动口分享。当肉快炖熟的时候,刚才那些照看牲畜的孩子,就把奶多的乳牛、驹多的母马、公羊公驼这些“牲畜的代表”牵来,让父老或牛羊倌们在每只的头上或额上抹画一点黄油,祝福一番:“愿你成为万只羊的头,千头牛的首!”把头羊脖子上的旧布条取下来,换上新的。这时,大家才可以大口吃肉,不停杯地喝酒,尽兴地热闹。这中间往往要穿插一些赛马、摔跤、射箭等小型比赛来活跃气氛。和苏尼特牧民一样,克什克腾旗人也会将这天的食物与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对这天吃剩的酒肉饭菜奶食饼子,尼尔巴要作为“牲畜过年的口福”,分发给大家享受。另外在巴林等地,牧民们对此节日也是相当的重视。

  我国古代,家家都讲究人丁兴旺,但对于草原上纯朴的牧民来说,畜群兴旺也是一样的重要,因为畜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如果没有它们,草原将失去应有的生机活力,草原上的牧人也将成为无米的媳妇,不知怎样为炊。所以让我们也用牧民们的一句颂词来祝福草原牧民吧:抹画这洁白的公绵羊……到繁殖的季节,产出千万只羔羊。

佛灯节佛灯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百零八岁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圆寂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僧侣众生都燃起佛灯为他举行葬礼。从那以后,为了纪念这位宗教界伟人,一些徒子徒孙就逐渐创立了佛灯节。也有一说是为了纪念宗喀巴的诞辰。随着黄教在蒙古族地区的日益兴起,这一节日便在民间流行起来。

  各喇嘛庙都集会念经,夜间星星出全后,点千盏佛灯,参拜的人极多,每户每家也都在星星出全后在佛前点灯,用新鲜黄油供佛,预备甘美的“阿木斯”吃,并赠给邻里。传说这天是黄教始祖宗喀巴的诞辰,也是圆寂之日,所以这是起源于宗教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卫拉特蒙古部邻近居住的几户人家,就在浩特东南半里左右的地方,用泥巴或砖头垒一个六尺高的敖包。等到暮霭沉沉繁星满天的时候,各家各户就把自制的佛灯拿出来。在一个长者的导引下,把他们插满了这座敖包。卫拉特的这种佛灯是用白面捏的,在草棍上绑上干净棉花,嵌进中间作为芯儿,里面再注满酥油便成为一个灯盏。这种灯盏每人至少要做百盏,多者不限。因为宗喀巴活了一百零八岁,是个长寿老人,所以人们做许多的佛灯,虔诚之余,也是为了给自己讨个吉利。这样一来,敖包上的灯盏就上上下下插得满满的。当大家都把各自的灯盏点燃后,敖包就变成一座灿烂的灯山,美丽壮观。此时,大家在灯山下跪围一圈,祈祷宗喀巴佛爷慈悲恩典,赐给我们长命百岁,保佑众生健康平安。然后围绕登山顺转三圈,各回各家喝茶吃饺子。

察哈尔蒙古的佛灯节与卫拉特蒙古部的还有区别。在察哈尔地区,灯盏是把莜面用放了砂糖的奶水搅起来捏成的,把芨芨草棍上缠上新棉花,插进每盏灯里作为灯芯。再用黄油一盏一盏灌满。以家庭为单位,每家至少也捏几百盏,家富的捏几千盏,都一圈一圈摆在铜盘或木盘里。晚上星宿全了以后,把佛灯搬出来,从佛包开始,居室、凉房、羊圈、羔棚,都要摆上。每人手拈一柱燃着的黄香,在长者的带领下,用它把所有的佛灯一起点燃。顿时浩特灯火通明,倘若佛祖居住的灵界般金碧辉煌。接着大伙都集中到一个大户人家,围绕火撑子坐个圆圈念玛尼经。再炖上一锅鲜美的羊肉。一圈玛尼经念完了,锅里的羊肉也煮熟了。大家一起分享这佛祖赐予的神食。吃喝以毕,各自回家睡觉。

  巴林蒙古族在这天要做一种叫“蒙利森巴达”的点心,做法是将炒米碾成碎米,用黄油炒后加入红糖,在“琶纳” (做奶豆腐的模子)内压成硬块,然后按四方形和三角形切开,互相送礼。在大人们念玛尼时,孩子们在有灯的地方跑来跑去,追逐嬉戏,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仍然是最活跃的人物,当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已经争先恐后爬起来,三五成群,吵着闹着,到各家去抢吃佛灯。因为这时的佛灯芯已经燃完,油也耗干了,黄油在燃烧的时候已经渗进了灯盏,灼热的火光又把灯盏燎黄烤熟。佛灯本来就是糖、奶、面做的,自然是一种比较别致的风味小吃。而且大家祭拜的是长寿的佛,所以应该尝尝灯节的口福,因此大人们也都要尝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察哈尔的佛灯会,四九年以后就陆续中止了。卫拉特虽延续至今,但已经失去了原滋原味。没有到出奔跑着抢佛灯的孩子,也很少看见那种灯火通明的盛景了。也许这就是时代更迭和前进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吧,大家失去的比较森严和虔诚的崇拜,换来的是建立在现代社会上的另一种形式的快乐。

麦德尔节麦德尔节过去是一种宗教活动。自古以来卫拉特人就把每年的正月十五作为麦德尔佛诞辰,视为吉祥之日举行庆典活动。在宗教里把麦德尔称之为传播佛教、解除人民疾苦的神,人们信仰这个神佛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宗教界认为,正月十五是神佛大师宗教学业结束的一天,正月十六是麦德尔佛主持教学的一天,为了连续不断的把宗教学发扬光大,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作为麦德尔佛诞辰的日子。由于过去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举行盛大集会的活动场地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般只能是在寺庙里举行。每当正月十五这一天,县、乡、村的男女老少都要早起,穿上盛装,到寺庙参加麦德尔节的庆祝活动。巴音郭楞的土尔扈特、和硕部举行的麦德尔节,首先是喇嘛们以宗教盛会的形式吹响号角,敲锣打鼓,念经祈祷。然后,前来参加的人给麦德尔佛磕头。 像麦德尔佛跪拜的仪式,是在一位年长的人的带领下,来到寺庙前排好队,双手放在额上,给麦德尔佛跪拜,完毕后,才能把自己带来的贡品放在麦德尔佛的供桌前。在麦德尔佛的挂像边从右向左转过去,绕寺庙从右绕几圈。这样跪拜完毕后,大家相互拜年,互道祝福。之后,还要举行麦德尔节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就像那达慕盛会一样,人头攒动、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大家都一颗虔诚的心在欢送吉祥如意的上年,迎来时来运转的本年。所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卫拉特人纷纷从各地赶来寺庙参加这一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对佛的尊崇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消除灾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宗教活动逐渐变为互相拜年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有哪些重要节日

名称

  时间

  蒙古族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成吉思汗纪念节农历三月十七日

  那达慕大会农历七~八月

  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

  祭祀习俗

  祭腾格里汗

  蒙古语音译,腾格里汗意为“天帝”。

  蒙古人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

  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

  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

  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节日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蒙古族的重要节日是什么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别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鲁班节”“那达慕”大会和“祭祖节”。

鲁班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据传,蒙古族的建筑手艺是鲁班传授的,四月初二是鲁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艺经”的日子。因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欢聚一堂,共叙尊师爱贤、发展建筑业的体会。

那达慕大会,意为娱乐、庆丰收。每年公历12月中旬举行。

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春节又称“白节”、“大年”,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人们要做新袍子,备制年货,各家互送牛羊肉。除夕,合家聚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晚辈向长者敬“辞岁酒”,吃饺子蒙古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别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鲁班节”“那达慕”大会和“祭祖节”。

鲁班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据传,蒙古族的建筑手艺是鲁班传授的,四月初二是鲁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艺经”的日子。因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欢聚一堂,共叙尊师爱贤、发展建筑业的体会。

那达慕大会,意为娱乐、庆丰收。每年公历12月中旬举行。

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春节又称“白节”、“大年”,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人们要做新袍子,备制年货,各家互送牛羊肉。除夕,合家聚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晚辈向长者敬“辞岁酒”,吃饺子,耍“嘎啦卡”(羊骨头),通宵达旦。初一早上,男女盛装,三五成群,互相拜年。现今晚辈见长辈已不叩头,先道一声“敏德”(即健康),双手捧送一包糖。长者取一块,然后从自己包内拿出一块糖放人对方包内,以示礼尚往来。“塔克勒根”节(敖包会) 有部落和区域性的区别,时间多在农历六七月间举行。以部落为单位,人们汇聚到一个“敖包”祈求风调雨顺,牧草丰茂。新中国成立后,有时以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代替“塔吉勒根”,在节日中多举行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那达慕大会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旧时是封建王公、牧主寻欢作乐、勒索盘剥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增加了许多健康有益的内容。80年代,“那达慕”大会增加集市贸易的商品展销活动。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耍“嘎啦卡”(羊骨头),通宵达旦。初一早上,男女盛装,三五成群,互相拜年。现今晚辈见长辈已不叩头,先道一声“敏德”(即健康),双手捧送一包糖。长者取一块,然后从自己包内拿出一块糖放人对方包内,以示礼尚往来。“塔克勒根”节(敖包会) 有部落和区域性的区别,时间多在农历六七月间举行。以部落为单位,人们汇聚到一个“敖包”祈求风调雨顺,牧草丰茂。新中国成立后,有时以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代替“塔吉勒根”,在节日中多举行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那达慕大会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旧时是封建王公、牧主寻欢作乐、勒索盘剥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增加了许多健康有益的内容。80年代,“那达慕”大会增加集市贸易的商品展销活动。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