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供奉瀚林院做的荒唐事有什么?(李白做供奉翰林,主要做()事情)

3314℃ REGINA

李白在供奉瀚林院做的荒唐事有什么?(李白做供奉翰林,主要做()事情)

李白做供奉翰林,主要做()事情

主要就是给皇帝写诗

李白曾任的供奉翰林,相对于现在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有编制的艺术家。翰林供奉,官名。唐玄宗开元(713—741)初改翰林待诏置,以文学之士充任,与集贤殿书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为翰林学士。

唐代的宫廷制度规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处,要有御用文人术士等候诏命。《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记叙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廪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

这些人当中有文词之士、经学之士,也有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僧人道士、求仙者、画家等等,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们在翰林院随时等候皇帝的召见,所以叫翰林待诏,也叫作翰林供奉。

朝廷中负责起草诏书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玄宗即位后,国家行政事务日益繁多,中书省的官员特别是中书舍人忙不过来,皇帝于是常抽调其他部门中一些精通文辞、学识渊博的精英们来帮忙,他们的临时办公地点也在翰林院,与那些御用文士术士的待诏们待在一起,宋人评价“翰林初置,人才与杂流并处”。

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进行了一项改革,在翰林院原有办公室的南边又建了一座学士院,中间用门相隔,将两群人划清开来。翰林学士从临时性的差遣逐渐变成固定的职务。翰林学士们在当时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直接受命于皇帝,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又称“天子私人”,这实际上是皇权与相权分权,标志着皇权的集中扩大。

到了唐代中期,翰林学士特别是其首长学士承旨,十之八九都是宰相的预备人选,所以被称为“内相”。而翰林待诏们继续待在原址,从事侍奉皇帝娱乐游赏的工作。遗憾的是,心高气傲的李白属于后者之列。

李白在诗文中从未称呼自己是翰林学士,以其性格而论,如果是的话不会如此低调。他的朋友如杜甫、贾至、任华、魏颢等人,诗文酬答往来中,也没有人这么称呼他。中晚唐时期,李肇、元稹、韦执谊、杨钜等官员都曾著书整理唐代翰林学士的史料,这些资料中,也未见李白的姓名。

另外,判断是否是翰林学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个头衔是官僚系统外的差遣,并不是一个有品级的官职,也就没有俸禄,担任翰林学士的人须有其他正式的官职,才能领取相应的俸禄。比如翰林学士白居易,就曾申请唐宪宗赐其京兆府户曹参军的职务。

翰林学士上朝时,以这一官职的高低排次序,不过如逢皇帝在宫内设宴,翰林学士的座次排在宰相之下,一品官员之上,以示优待。从这点常例来看,李白也非翰林学士,他在长安期间并未担任任何实际的官职。

扩展资料

溯源流变

翰林,即文翰之林,唐代武德时期,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

此前,起草诏制本是丞相府属官“中书舍人”之专职,而玄宗以其草诏难以保密且难应急需,从而挑选擅长文学之亲信官员充待诏,以备草拟急诏,兼有撰写诗文、以颂太平之责。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以原品入值。从此,“职清地禁,杂流不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员额,后依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

宪宗时,择其中资深者一人为承旨,以统领诸学士。“安史之乱”后,战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发重要,不但在草诏方面分割中书舍人之权,且在得参谋议论方面分割宰相之权。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随着时光推移,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确。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外制。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充皇帝顾问,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北宋前期,翰林学士亦无品秩。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例加知制诰衔。此外,宋因唐制,另设专掌方术伎艺供奉之事的翰林院。此做法也影响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之长,其他翰林官设置多因命制。而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师制度,文脉与人脉相互交织,使翰林影响延伸至各个领域。翰林在知识界享有崇高声望,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翰林院制度不始于清代而以清代为最完备,资料最为丰富,机构最为庞大,品秩最为突兀,规模最为壮观,是集历代大成的产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翰林院

李白在翰林时期的所作所为

到京城后,他首先拜见了著名诗人,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蜀道难》、《乌栖曲》等诗后,叹为“谪仙人”,因此声名大噪,在京城引起轰动。李白后来作诗怀念这一奇遇。《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诗前有小序,记此事甚详:“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玄宗也给了李白以极高的礼遇,常随侍皇帝左右,或备顾问,或作乐府新辞。如《清平调三首》、《宫中行乐辞》等,荣宠一时。从此李白多了一个“李翰林”的称谓。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记曰:“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 [1]在供奉翰林的日子里,李白行止与众不同,因此招来了众人的非议。他后来在《玉壶吟》回忆道:“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荣宠招来别人的嫉恨,谗毁之言随之兴起,玄宗态度发生了变化,说他“非廊庙器”,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

翰林 李白 怎样?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

李白图片

一年半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TAG: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