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洋节日万圣节,你怎么看?我们应该抵制吗? 个人如何正确看待洋节

5016℃ LORENE

对于洋节日万圣节,你怎么看?我们应该抵制吗?个人如何正确看待洋节

如何正确看待洋节日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少有团圆气氛的节日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各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融合与碰撞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纳百川之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外来的东西。但是,洋节蜂拥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势,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为何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但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有人认为这是洋文化入侵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但却少有人想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做出过什么贡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在正式制度层面上承认过中秋、端午、重阳是国家法定假日,可以说除了农历春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中国人被来自我们自己政府的强大力量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隔离开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在这场中西方文化的正面交锋和对阵当中,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与继承中国特有传统的“度”?在这次碰撞中,我们如何站稳脚跟,坚守住自己的经典,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价值更加开放,更易被人接受。我们要考虑的是充分提升这种潜在的文化内驱力。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找到一个新方案打开出路,合理地构建良性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心态与内涵,从而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节日作为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古今内外多种社会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当然,这种变化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是社会生活一点点继续积累的结果。

我们应该抵制过“洋节”吗?

不必要。但是也不要忘记了本土节日。现在洋节的节日气息都远远超过了本土节日。什么圣诞节这样气氛远远超过了我们端午,清明这样节日。洋节可以过,但是不要太过于的依赖。因为这些的节日的氛围都是商量为了赚取利益,才会大肆宣传。本土的节日不比洋节差。要学会分辨和懂得轻重

西方的万圣节和圣旦节是西方国家的民间节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跟起哄,过那洋节你有意义吗?

我们中国人过洋节是没有意义的,要过就过中国的节日,这样才是有意义的,对于洋节应当自然抵制,增强这方面的建设

如何看待西方节日,洋节日该不该过?55字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西方节日

现在我们都很喜欢圣诞节,不仅这样,我们还很喜欢过母亲节、父亲节等西方节日,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原因在于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可以送礼物,可以让友情变得温馨,可以让我们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一种关心。在这些节日里,我们懂得孝敬父母,我们知道表达对朋友的关心,这是节日带给我们的一种收获。

这些的确非常有意义,而这些关于西方节日的知识,却大部分是通过商店、报纸、电视而知道的。这些商店只是介绍这些礼物、礼品,而其它的就不讲。很明显,商人们这样做广告其实就是为了大家买礼物,那样他们就可以赚钱了。看来,这样的商人不是君子,因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国就没有意义丰富的节日了吗?

其实,我们中国的许多节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都很有意义。春节里,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呆在一起,我非常得开心要向长辈拜年。

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下关于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祖国的每一个节日都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它们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比如关于春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这里一个那里一个地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乏储催肥诎堵挫瑟旦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做坏事的日期,老百姓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这个传说听起来很有趣,如果你去了解一下,你会发现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故事。

最后,把我对待西方节日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作为我发言的总结:对于西方节日,我会感受关于西方节日的传说和故事,让自己变得有爱心,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同时,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更喜欢过祖国的节日,我也很想很想能有人把我们祖国的节日让中国人喜欢,让外国人喜欢。总之,我祝愿大家在过西洋节和中国节日的过程中,学会尊敬老人,学会孝敬父母,让祖国的传统美德在我们欢度传统节日重在我们身上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