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谭冠古镇有多长的历史51? 窑湾古镇历史名人

7498℃ WILLIE

丈谭冠古镇有多长的历史51?窑湾古镇历史名人

阆中古城的来历!

阆中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

阆中,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 

春秋时,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巴国分裂,充国脱离巴国而自立,辖有阆中之地。

战国时,巴国屡为楚国所逼,灭充国,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

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即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久灭巴。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巴郡。

扩展资料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 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国土面积1878平方公里。

阆中境内有两大山系:嘉陵江以东属巴山山脉,以西属剑门山脉,两大山脉分支余脉,在阆中市分别呈西北至中南,东北至西南走向,形成东西北部高,中部低的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处在川北低山区向川中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最高点为龙泉镇的马鞍山,海拔888.8米,最低点为最南端的朱镇乡猫儿井嘉陵江段,海拔328米。境内平坝、低丘陵、高丘陵、低山、台地、山原兼而有之,属低山地貌为主和少数丘陵带坝地形。 

境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从北向南流经石子乡、保宁镇等13个乡镇,过境全长59.45公里,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分别于江南镇、文成镇、河溪镇、南部县定水镇流入嘉陵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阆中古城

胜梅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胜梅桥 在杨市古镇,原名杨滩桥。是境内涟水正道唯一的石拱桥,也是境内现存最大的石拱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两圮于水,于乾隆、道光年间两次补修和重修。从此,桥墩坚固,砥柱中流,任凭河水冲击依然岿立,再无圮水之患。全桥有三拱四墩,高10米,长39米,宽阔6.7米。南端石阶25级,北端14级。桥面有青石浮雕金乌龟一个。据民间传说,修桥工匠号称百人,而实际用餐只有99人,还有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意是有神仙保佑,就能“千年古迹万年牢”。

郪江古镇的简介

郪江是三台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战国时代郪王城和传说的郪王墓,遍及全镇的汉代至两晋时期的崖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宋时代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民、街道、寺庙和石桥,它们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境内有锦江与郪江交汇,山清水秀,与古朴典雅的古镇互相呼应,是观光、度假、旅游休闲的绝佳境地。

进入老街要经过一株老榕树,过郪江河去乡里,也要经过一株老榕树,这是四川民居的一种特色。大凡选择造房或修建桥梁,均要植上几株榕树,民间称作黄桷树,既保持水土,又提供阴凉。郪江古镇有一大特色,就是遍地都可以看到百年的老榕树,最有特点的就是“波平浪静”庙子前的两棵,据说那两棵树是同时种下的,为了美观,种树的人在两棵数的周围用石头砌了一圈矮墙,经过近百年的生长,现在它们一棵是“树包石”一棵却是“石包树”,让游者看后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在古街的街尾有一处名为“合欢树”的景点,起初闻其名的时候不解其义,见后才知道原来是两棵古树长成了一棵树。当地的百姓认为树也是通人性的,说它们也有感情,还编出了好多浪漫的爱情故事。

从郪江老街的一条小巷去往河边,过桥往右是一条古官道,坑坑洼洼的石阶,参差的山石和茂盛的林木。我相信这条道曾是“古郪道”的一段,是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古郪道是成都官道上的三台、中江段,整个成都官道有1360公里,连接射洪、万县等地,为石板铺成,路宽1~1.5米,可过舆轿,驮马,在今天的三台县观桥镇方井乡至鲁班镇仍存有几十华里长的“古郪道”,这处地方是今天进出郪江的必经之路,有兴趣完全可以停车访古。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上,除了通达南北,还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最为老百姓熟知的是三国故事了。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奉蜀主刘备之命前往各地分定州界,从古郪道到了郪县,即今日的郪江古镇,郪人宰牛烹羊,举杯欢迎,在青山绿水间展开了一幅军民共欢、官民同乐的欢腾画卷,那场景虽已随风而逝,但却留在老百姓的传闻中,那段历史也造就了现今仍在使用的一处地名——会军堂山(在今中江县境内)。

五凤溪的历史谁知道?

展开全部

每座古镇都有许多讲不完的故事,当然五凤溪也不例外,五凤溪,今名五凤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龙泉山脉中段,距成都市区40公里。“境内山极屈曲,一路尖峰拔列,瘦削逼人,遥望之若冲霄之凤,破空而出,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前人名其溪曰五凤”。沱江与黄水河在此交汇,冬无寒,夏无暑,盛产河鲜、各种水果、粮食、蔬菜。很早便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所,汉唐时已相当发达,宋置柏茂镇,清初置永福乡,因后又逐步建成金凤、玉凤、白凤、青凤、小凤五条街道,清康熙年间官设为场镇。山如凤,街呈凤形,遂以五凤名镇。清末升置为第五区所在地,解放后建置为同名乡镇各一,撤区并乡后成现建制。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五凤溪边城的养成。 关于码头文化 五凤溪历来为沱江上游重要水码头,码头文化向很发达。又兼清康熙雍正年间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的大规模的移民,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大量移民到此占业定居,他们带来的宗教文化、会馆文化、家族文化、客家文化、民居文化与原有的蜀地文化在五凤溪这一方小镇相互交融,使这里的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哪种文化,无论在局部怎样呈现多样性差异性,都无不强烈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古代中和谐顺的哲学观念。也正因为这强烈的哲学氛围,才产生了中国一代哲学大师贺麟先生。 关于自然文化 五凤溪的五条主要街道都顺山势顺河道而建,弯弯曲曲,高低错落,宽处两排房,窄处一排房(俗呼“半边街”)。河边临河建房,墙在河边,房在水上(俗称“吊脚楼”)。就连三圣宫这样的较大规模的公用建筑亦依山而建,不拘一格,倒也别有一番风韵。五凤溪南岸建关圣宫,座南朝北,北岸建南华宫,座北朝南,隔河相望,遥相呼应,布局在空间上求得平衡,选址颇多讲究。在建筑材料上也都就地取材,以土筑墙,以石铺路,房屋、桥梁基本上都是土木、土石、木石结构,显得很是和谐。在古民居建筑内也随处可见这种观念的产物。刘氏宅建于高台之上,从侧顺势布梯,拾阶而上;陈氏宅因主人是民国时期五凤乡乡长,该房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中西合壁,各具功用。这些精巧的设计,与其说是古人挖空心思匠心独运,倒不如说是传统的哲学观念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