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小给使学生’,是什么? 唐朝国子监收女学生吗

9545℃ COLLEEN

唐朝的‘小给使学生’,是什么?唐朝国子监收女学生吗

为什么古人用“桃李”来代称学生?

这几句贺词中的“桃李”,指的就是学生。当然古籍中也有很多记载,如唐朝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诗:“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及唐朝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那么,为什么古人用“桃李”来代称学生呢?原来,“桃李”一词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记载了一段故事。战国时代,魏文侯在位时有个臣子子质,当官却因罪而向北逃亡。在北方,他遇到了简主,并向简主说∶“从今以后,我不再栽培人才了。”简主问他∶“这是为什么呢?”质子说∶“大堂上有半数的士人是我栽培的,朝廷上有半数的大夫是我栽培的,边境的士卒军官有半数也是我栽培的。现在大堂上的人在国君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上的大夫用法律来恐吓我,边境上的人也拿着兵器抢劫我,所以我再也不栽培人才了。” 简主说∶“唉!你的话错了。如果春天种的是桃树、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就可以采食它们的果实。但如果春天种的是蒺藜,夏天不但不能采它的叶子,到秋天还会长出刺来。从种树来看,问题出在你所栽培的人身上。现在你所栽培的人,都不是正直的人。所以,君子要先有选择,然后再栽培他们。

“杏林”、“桃李”、“高足”、“汗青”、各指什么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桃李,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

高足指有才能的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两句诗现在已是家喻户晓,不过“汗青”指什么,却未必人人知道。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来源《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两句诗现在已是家喻户晓,不过“汗青”指什么,却未必人人知道。其实,这与我们探究的图书起源大有关联。

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应该是竹简图书。在此之前,无论是记录在甲骨还是记录在金属、石头上的文字,大多都带有档案性质,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则篇幅有限,二则阅读、携带都很困难。因此我们的先人选择了竹子和木板,作为新的载体。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讲的是什么故事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见百度百科baike.baidu/view/1190021.htm

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见百度百科baike.baidu/view/95294.htm

世界上最早使用课程一词提出来的人是谁

唐朝孔颖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扩展资料: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作用: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6)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7)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

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