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燎寐古镇有多长的历史? 历史古镇

1436℃ ELLIS

翘燎寐古镇有多长的历史?历史古镇

鸣鹤古镇的历史

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末,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宋 以降监千,鸣鹤以错番乡建制监千,北宋咸平年间,设鸣鹤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错番鸣鹤刮买盐场课涨衍司。民国时期仍以乡建制,1952年改乡为镇,2001年与观城、师桥合并为观海卫镇。鸣鹤不仅以历史悠久见著,而且以人杰地灵闻名。自东晋始,在这片土地上以虞叶望族为首的名人志士辈出。东晋杰出的天文学家虞喜于公元330年发现了“岁差”现象,在天文历法领域作出了贡献,他的“安天论”等学说,为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创制《大明历》奠定了基础。东晋思想家、史学家虞太撰《晋书》,著《父倡会黄尼稽典录》,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初唐名臣虞世南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而享有盛名,谥文懿,葬昭陵,像入凌烟阁。“杜洲先生”童居易,所治之域“夜不闭户,狱室笔适无屡参爷空”,政绩卓著,被传为佳话。明嘉靖年间,抗倭义士杜文明、杜槐舍生取义,壮烈殉国,名垂青史。至清康熙时,叶氏一族崛起,举人、进士、诗人、巨贾层出不穷,尤其是叶天霖兴办国药业,开创慈溪国药贸易之先河。之后,魏殊慈溪人经营的杭州追卖叶雾石种德堂、温州叶同仁堂、绍兴核沉震元堂等国监千药店纷纷开设,极大地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药业发展。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千多年来,鸣鹤名人荟萃,独领风骚,其中亦不乏关爱乡里、造福桑梓父娇之士。宓式菲彰孝的畜搁畔畲帜慷经义塾、叶鸿年辖滞的抓亡敬乐眷大小学以及叶启宇的慈航医院等,为发展故乡文化教育事业创造了契机,为乡人带来了众多福音。

关于黄龙溪有哪些传说?

据史料记载,黄龙溪镇曾是古蜀王国最后的军事据点,公元前316年,末代蜀王在此作最后的决战。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黄龙见武阳赤水(即鹿溪河)九日”,黄龙溪由此得名。诸葛亮等八百大臣以此征兆向刘备谏言,刘遂登皇位,蜀汉政权诞生。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马。此后,黄龙溪日见繁荣,水陆交通繁忙,至宋代已发展成为以大宗茶叶交易为主的镇市。      黄龙溪古称赤水,据《水经注》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梁虞《荔鼎录》记:“蜀章武二年,黄龙见武阳之水九日,铸一鼎,象龙形沉水中。”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黄龙溪”。千载古镇,经历住了历史的激荡,依旧伫立于江边,至今仍以一个守望者的姿态,守护着古镇的人们,呼唤着外出待归的渔船。

  千年水运古码头,桨声灯影夜不收。两江从此合流,潮平两岸赛龙舟。锦江由此低回婉转,风正一帆,直下乐山。无论是诸葛屯兵,三分天下,还是千人揖手,渔樵人家,历史烟云,王气尽收。古镇今夕何夕,古榕树下,弹三花,黄龙溪一放大,就是成都人最生活的水木年华。

黄龙溪古镇的来历?

四川双流县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双流县城35公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城镇,是成都市郊区新的旅游热点,是以旅游业为主,商贸服务业为辅的旅游型山水小城镇。始终坚持以旅游为龙头,农业为基础,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黄龙溪正在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 通 便捷,设施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是有浓郁特色的旅游型山水小城镇。

黄龙溪古镇坐落在黄龙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心,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境内。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附近毛家湾,四川足球训练基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无论春秋,一派静谧。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复兴街等六条老刚进行完一年的闭关维修改造,全部铺上了红石街面,两侧建筑也恢复了本色,古色古香。

景区与府河漂流游览连在一起。从成都市郊望江楼起程,沿府河经黄龙溪顺流而下,可达彭州县的江口镇。两岸风光如画,有8处景点可供游人观赏。

双流 龙舟 古镇

黄龙溪迄今保留着正月表演火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儿灯、四月初八放生会、端阳节赛龙舟,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古镇至今保留着打更的习俗,按时辰鸣锣报时从亥时(晚九点)起打更,每个时辰打一更,直到卯时(早上五点),共打五更,一更鸣锣一声,二更鸣锣两声,依次类推。夜深人静之时,清脆的打更声会让你睡得分外香甜。

靖港古镇的历史渊源

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曾有“小汉口”之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下游西岸,距离长沙城区约为30公里,属望城区所辖乡镇。靖港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一统志》说:“在长沙县西北五十里,自宁乡县流至东北入湘。”地理上为洞庭湖流域南缘的大众垸区;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别与本县新康乡、格塘乡与乔口镇相邻,东面隔湘江与铜官镇相望现靖港镇为1995年长沙地区撤区并乡时由原望城县靖港区靖港乡和靖港镇并入而来。

靖港是天然良港,地处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益阳、湘阴、宁乡及望城粮食及土特产都在这里集散转运。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在清朝末年至上世纪初期,靖港有粮栈米号20多家,还有一批工商作坊,远近商贾云集,生意买卖兴隆。当时有一个民谣说到:船到靖江口,顺风都不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客轮停靠,在此设“洋棚子”接送旅客。往来于沩水、湘江的宁乡“乌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只达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还有一批其他工商业。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1933年,建置长沙县直属镇。同年,设长沙县靖港民众教育馆。1935年,设长沙县卫生院靖港分院。1938年长沙大火后,投奔靖港经商者大增,工商业达500多户。

靖港古镇历史的厚重源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靖港已有上千年历史。靖港的得名相传是为纪念唐朝大将李靖。

李靖,字药师,唐朝军事家。他少时即研读兵书,受大人赏识。后随李世民征战、屡立战功,官至兵部尚书。他才兼文武,长于料敌,用兵果断。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部扰唐,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受阻。此时,年已六十有三,且告老在家休养的李靖闻讯,即主动向太宗请命,率部进入吐谷浑。他以远程奔袭战,彻底击败吐谷浑。此战以“李靖攻吐谷浑之战”之名,被中外军事辞典收录。唐代开国之初,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领军击败萧铣平定江南,并镇守长沙湘江一带。他的兵营驻扎在沩水港口。李靖治军有方,对部下又要求严格,因此李靖的军队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爱戴。他离开长沙去漠北之后,人们一直很怀念他,于是就把他驻扎过的“沩港”改名为“靖港”。

TAG: 古镇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