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原名叫什么? 周作人原名叫什么

1359℃ KAY

周树人原名叫什么?周作人原名叫什么

周树人的原名叫什么?

鲁迅原名周树人,周树人就已经是原名啦。

周树人的真名叫什么?

周树人是鲁迅的本名

鲁迅的原名是周树人,还是周樟寿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是不准确的。因为,“周树人”并非鲁迅原名,而是鲁迅十八岁以后的名字,十八岁以前他还有一个名字,那才是他的“原名”。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他祖父(名福清,字介孚)给取的。鲁迅出生在旧历八月初三日(1981年9月25日,他的祖父当时正在做“京官”。因为旧时有这样的风俗或说习惯,即给出生的小孩取名,多采用接报时有关的景物或人、事。据周作人回忆说,他祖父接到家报时,适值一位张姓翰林来访,翰林虽穷但地位尊贵,为图吉利,就以姓为名,给鲁迅取名“阿张”。随后又找同音字替代取了学名,就是“樟寿”,号曰“豫山”。后来鲁迅上学堂去,同学们喊他“雨伞”(吴语“雨伞”和“豫山”音同,旧时同学同辈间依礼只能互称字号,不可直呼其名。笔者注),他不高兴,又请祖父改名,于是去掉“山”,添上“才”,改为“豫才”。

关于周树人的资料有哪些?

不是墇寿吧,是樟寿.其实就是鲁迅.

从樟寿、周树人到鲁迅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1881--1936),是古往今来用笔名最多的作家之一,据统计他用过的笔名达146个之多。他不但笔名多,而且名字也多次变更,从名字变更中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家庭。那时,他祖父周介孚是一个翰林编修,正在北京做官。那天祖父接到鲁迅出生的家信时,正好内阁学士张之洞来访,祖父便用张之洞的姓为鲁迅取小名叫“阿张”,后又用与“张”同音异义的字取大名“樟寿”,号“豫山”。这三个名字都是祖父为他起的。在家里,大家都称鲁迅为阿樟或樟官。

  父亲周伯宜(1861--1896),是读书人,曾考中过秀才,母亲姓鲁,叫鲁瑞(1858--1943),娘家在绍兴乡下安桥头村,她没上过学,却通过自修能看书识字。因为鲁迅是周家的长子,父亲怕养不好他,便带小阿樟到长寿寺去拜一个和尚为师,由此鲁迅又得到一个法名,叫做“长庚”。鲁迅在晚年写的《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谈到了这件事,“长庚”这个法名,还常被鲁迅用作笔名。

鲁迅7岁时进私塾,学堂就在周家聚族而居的新台门内,开蒙老师是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鲁迅在私塾上学时以“豫山”为名。但“豫山”同绍兴话“雨伞”谐音,同学们常戏呼他“雨伞”。鲁迅不喜欢这名,央求祖父为他改名,于是周介孚把“豫山”的“山”字换掉,改为“豫才”。此后鲁迅的字一直是“豫才”。

  在鲁迅13岁那年,家中发生一件不幸的事,祖父因科场案件被关进清朝政府的牢狱,不久父亲又病倒了。从此,鲁迅从“小康的人家”堕入了“困顿之中”。为了营救祖父,为了给父亲治病,周家已濒于破产了。十四五岁的鲁迅在这几年中,几乎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父亲的去世,封建家庭的败落及世人的冷眼,......使少年鲁迅对社会和“世人的真面目”有了更深的认识。

  父亲死后,家境愈困,鲁迅再也没回三味书屋去读书了。他本想上杭州求是书院求学,可是学费贵,读不起,恰巧他的叔祖周淑生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做监督,这所学校是无须缴学费的。于是鲁迅于1898年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读书应试才是“正路”,进“洋学堂”是不光彩的。然而鲁迅却不顾这些,他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毅然进入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周淑生虽在该校人监督,可是他脑子还是旧观念,认为本族的后辈进学堂学水兵,有失周家“名门望族”之雅,便叫鲁迅改名为“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这年鲁迅正好18岁。

  鲁迅共有三兄弟。继他将樟寿改名为周树人之后,比他小4岁的二弟櫆寿、小9岁的三弟松寿,也相继改名为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后来也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周建人在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后来,周树人的名字被“鲁迅”所取代。那是1918年5月,周树人应友人邀请,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署“鲁迅”笔名,此后,他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常以“鲁迅”为名发表小说与杂文,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鲁迅作品的影响力扩大,“鲁迅”这一笔名逐渐替代了他原有的姓名。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当时在南昌读到了这篇作品,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他发现,这篇文章内容深刻笔法冷峻洗练,很像老友周树人写的,但一看名,却是从来未曾见到过的“鲁迅”。于是他便写信问周树人:你读到了《狂人日记》吗?认不认得文章的作者?鲁迅回信如实地告诉了许寿裳。

  1920年底,许寿裳回到北京后,就当面向鲁迅问及笔名“鲁迅”的详细情况:“你用这个笔名可有什么讲究?”鲁迅当时曾亲自对许寿裳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这三条,正是周树人取笔名“鲁迅”的理由:一是他母亲姓鲁,鲁迅历来孝敬母亲,取母亲的姓以作纪念;二是周鲁在春秋时是同姓之国,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两千年多年前周鲁曾是一家;三是表现鲁迅的自谦和战斗精神。“鲁”,愚鲁之谓也;迅,是迅速敏捷之意。鲁而迅,虽钝拙但却是看准了就干,体现了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这个笔名的含义,鲁迅本人后来也有解释。1926年12月,他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土,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迅行”这个笔名,第一次见于《文化偏至论》一文,是1907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写的,1908年8月以“迅行”的笔名,发表在当时的反清革命刊物《河南》月刊第七号上。“迅行”含有飞奔疾驰、迅速前进的意思。

  以后,鲁迅的不少笔名,又都承“鲁迅”而来。例如:“迅”,是“鲁迅”的略写;“L。S”,是“鲁迅”二字的英文拼写字头;“L”,是“鲁”字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等等。

  “鲁迅”,周树人38岁发表《狂人日记》,以文学为武器,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发起猛烈攻击时开始用的一个笔名。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之作,从此,鲁迅的名字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名字而载入史册。

  继《狂人日记》后,鲁迅的写作一发而不可收。鲁迅作品如匕首,向着敌人的要害投去;“鲁迅”的名字,如划破黑夜长空的闪电,照亮了大众的心。他披荆斩棘,在险恶崎岖的道路上冲锋陷阵,一步步走向了真理。

TAG: 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