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镀光是哪个民族? 光上身哺乳的少数民族

844℃ OSCAR

陶镀光是哪个民族?光上身哺乳的少数民族

戚绌光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

那个叫戚继光,因为他抗婑。

这是什么民族乐器啊

【陶笛】

大舜文化有哪些

大舜史称舜帝、帝舜、虞舜等,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一,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奠基人,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和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家都对大舜给予很高的评价,《尚书》记载“德自舜明”,《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罕有的具有最完整的文化构成要素的从未间断的历史最久远的一门独特文化。所谓具备最完整的文化构成要素,是指一门文化同时具备了十方面的构成要素,即名称要素、地域要素、时间要素、代表人物要素、史实要素、演化要素、承传(即不间断)要素、所创物质和精神财富要素、发展程度要素、在历史及人类文明史中所处地位的要素。舜文化不但具备所有上述文化的构成要素,而且其内涵相当博大全面。过去人们谈及舜文化,多侧重人伦孝悌方面的影响,因为舜被列为古代的二十四孝之首。舜及舜文化可以归结为以下十大方面:

政治上“公天下”的真正倡导和执行者。儒家所乐道的天下为公,最推崇的典范莫过于唐虞盛世时尧禅舜、舜禅禹之例。尧禅舜虽是易姓而王,毕竟有翁婿传位之嫌。惟舜禅禹,才是昭之于世的公天下的大举动。他禅位的不是一般的易姓,而是被他杀掉的鲧的儿子禹,这体现出他真正不计个人事后安危,出于公心,贤不避仇的气度和胸襟。

施仁政,宽五刑,立至圣人极之念。舜在试政和施政的整个时期,治国理念以施仁为至要。他处处以“仁”为行动之指南,御世之圭臬。他极力提倡并推行五常之教,并将上古传统的五刑刺面、割鼻、剁脚、阉雄、处死等酷刑用流放代替。他主张“不虐无告”,即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不废困穷”,即对困苦贫穷的人不要抛弃不管。他对下边的人平易不讲排场,对黎民仁义宽厚不苛刻,实为后世“仁政”思想的发轫之源。

建国一统,以法治政,促成中华民族大一统凝聚力的形成。据典籍所载,舜在治国施政过程中,把统一律历和度量衡作为己任。舜在登封泰山时,便开始进行统一律历、度量衡的工作。他的终生理念,是要建立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族同宗、乐同律、时同历、宾同礼的大一统社会。这样的同文、同宗、同律、同伦等的作法,为炎黄子孙成为具有永久向心力的民族奠定了基础。

先人后己高尚品格的身体力行者。舜在执政后也处处亲历艰险,事必躬亲。他所到之处,总是劝农授耕,所以天下多犁山(历山)。他把亲自耕垦或教垦的土地,分给别人,自己却未留一寸地。故《史记?苏秦列传》载“舜无咫尺之地”,其先人后己的品行,举不胜举。

民族和睦的执政先哲。舜在年轻时便是调解劝和的有名人物,氏族方国间的纷争往往经他一调解便和好如初。在他执政后,更是以除乱安邦为能事。其中,“除四凶”之事,便是其中典型。所谓四凶,是当时与尧有利害冲突的几个大氏族。舜采取睦族方略,用氏族(民族)平等、互相融合的治国之策安定了天下。其中,据淮南子“原道”载:“舜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其“理、朝、徙、纳”四策,正是舜的民族和睦政策的创造,远古时代创立中华大家庭的圣明之举。全面审视和评价舜“除四凶”的真正用意,是重在使其“变”而融,而非逐而裂。因而史书称赞他“天下化之,蛮夷率服”,“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广纳贤、善任贤的圣明之君。舜在施政时,公开招贤,宾四门,立诽谤之木,设敢谏之鼓,所以能“明四目,达四聪”,广纳四海之贤。这个做法,后世确有效法者,但多变味。舜之广纳贤,不以当权者个人的好恶亲疏为标准,不仅敢于起用尧未起用的八凯、八元、十六族和其他贤人,而且力排众议起用禹,显示出用人为公的真正气度。他对自己的子女亲属并无重任。舜还善任贤,对所任之职,又五年一巡狩,三年一考绩,以防诸侯威福任己,自专一国。

勇于发明,善于革新,努力发展生产的远古时代的大行之人。据史载,舜是凿井、制犁的发明人,也是陶器的改进者。舜所到之处总是教人凿井,让人离水而居,避免水患;教人治陶,故使陶“不窳”;他还教人制犁耕田,所以天下到处有犁山(历山)。舜井、历山之多,正说明舜授人以技,改善民生的业绩遍布天下。

礼仪之邦的先创人。礼仪之邦乃我中华之誉称。舜为礼仪之教,设规立矩,做出了非常具体的努力并付诸了实施。他宾四门,设五教,立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甚至服饰亦有因人而异之定制。这样做,在当时起到了告别荒蛮,提倡文明,使族人行之有规、礼之有度的作用。后经历代特别是儒家的演绎,其礼仪之繁,几近到了难以记忆的程度。但不管怎样,舜对礼仪的创设,对我中华重礼仪、守信用的民族性的形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韶乐,立万舞,设二学,为创立中华原始文化作出了不世之功。据史所记,舜是箫的发明者,又是韶乐的发明人。韶乐发展到后世竟让孔子闻而“三月不知肉味”。舜立万舞,传之四极八表。他设大小二学,养国老于上庠,即大学;养庶老于下庠,即小学。这是所传五帝时设学“成均”的进一步细化。后世三代,设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之庠则源虞舜之学的称谓。舜可谓人类有记载的最早的设学的创始人。

孝悌治家,爱亲尊师的千古垂范。古人言舜,首必言孝。虽然舜家中父顽、母(后母)嚚、弟傲,他又经历涂廪、掩井诸难,但他仍不失孝道,终为人子之范,史列二十四孝之首。他入政之后,又徽征五典,即主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更是尊师好学的先哲,亦是修身治国的垂范者。他施政处事主张“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舜所率先垂范的这些主张,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

“昭君出塞”,指的是哪个要塞?

光绿塞

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与乌拉山分界的山峡之中,山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河谷内地势平坦,古固阳道由此北上,历史上又是我国北方民族迁涉和民族融合的通道。据考证,光禄塞就是昆都仑河通向大青山后峡口的,座落在乌拉特前旗明安乡的小召门梁古城。城分南北两部分,南为外城,北为内城。内城东西长80 米,南北长87米;外城东西长59米,南北长110米。内城有多处建筑基础,出土的遗物,多为汉代的陶片,不见砖瓦。古城何时废弃,已无从可考。但据记载,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南下投汉,请求留居光禄塞,就是住在这里。后来(公元前33年)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出的就是光禄塞,从此,边塞上出现了几十年民族友好相处,经济繁荣的局面。所以古城又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