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地震带

3999℃
什么是大洋中脊?

人有脊梁,船有龙骨.这是因为有了它们,人才能立于天地之间,船才能行于大海之上.可你知道吗?海洋也有脊梁,大洋中脊就是它的脊梁.大洋中脊又称中洋脊、中隆.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地震带

大洋中脊的形态是怎样的?

西洋中脊的峰呈锯齿形,大洋中脊体系环球绵延数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其总面积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1/3,是陆地山脉的总和.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但高度各.

大洋中脊分布在哪里?

大洋中脊分布在大西洋中间,走向与大西洋东西两岸大体平行,呈S形纵贯南北.由于这条巨大山脉像大西洋的脊梁,因而取名为大西洋中脊.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开始,曲折蜿蜒直到南纬40°,长达1.7万公里,宽约1500~2000公里不等,约占大西洋的1/3.印度洋的洋脊大多也都居中,有三条分支,呈入字形展布,通称印度洋中脊.这三条分支分别称为:中央印度洋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太平洋的洋脊则分布于东部,且两坡比较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三大洋洋脊北端伸进大陆或岛屿,南端则彼此紧密相连.大西洋中脊向北延伸,穿过冰岛,与北冰洋中脊交汇在一起.

大洋中脊是如何形成的

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解释.此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活动频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热膨胀的结果.在地幔对流带动下,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冷凝,转化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增厚.冷却凝固伴随着密度增大、体积缩小,洋底岩石圈在扩张增厚的过程中逐渐下沉,于是形成轴部高两翼低的巨大海底山系.长时间后,再变成另外的样子.

大洋中脊是什么?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

海岭和大洋中脊有什么区别?

在大西洋中间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也叫做大洋中脊.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隔.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km.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 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大洋中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大洋中脊的形成原因,人们常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解释.这两种学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爆发频繁.中脊的隆起部分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经过热膨胀形成的.受地幔对流的影响,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凝固,转化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增厚.冷却凝固伴随着密度增大、体积缩小,洋底岩石圈在扩张增厚的过程中逐渐下沉,从而就形成特点为轴部高、两侧低的巨大海底山系.

三大洋的洋中脊的主要特征各是什么

大洋中脊又称为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中洋脊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中洋脊可分为三段,分别位于大西.

大西洋中脊的简介

大洋中脊,顾名思义,就是大洋中间的巨大7a64e4b893e5b19e31333361303132脊梁,它很形象地说明了大洋中脊的外观特征.这条大西洋中的巨脊,从大西洋靠近北极.

大洋中脊的分布规律

板块张裂地带 大洋中脊是现代地壳最活动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岩浆上升和地震,水平断裂(转换断层)广布.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洋中脊是洋底扩张.

TAG: 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