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中有没有关于恩施大峡谷的记载?(徐霞客游记中的麻叶洞找到没有)

3273℃ CRYSTAL

徐霞客游记中有没有关于恩施大峡谷的记载?(徐霞客游记中的麻叶洞找到没有)

徐霞客游记中的麻叶洞找到没有

位于湖南茶陵平水乡水源村境内,麻叶洞也在云阳山下,与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按徐霞客“游麻叶洞”一文记载,麻叶洞幽深曲折,只是洞中狭窄之地较多,不太好进去,但其中的美丽胜景,则是他所游览过的洞中最吸引人的。

徐霞客游记关于芙蓉山的记载

西南十里古鼎山,有龙岩高悬,

铁旗新辟,且可从真仙后溯灵寿上流〕欲以下午探古鼎铁旗岩,

新开者。而拓者既去,参慧未归,姑守囊岩中,遂不得行。

初五日吴道与境禅之徒始至,为拓韩碑。其碑甚大,而石

斜列,余先列木横架,然犹分三层拓,以横架中碍,必拓一层

解架,而后可再拓也。然所拓甚草率,而字大镌浅,半为漫漶

模糊不清,余为之剜污补空,竟日润色之,而终有数字不全。

会拓者以余纸拓《元佑党籍》、此碑为崖而大 ,此携碑而整。

《老君洞图》与像。下午,僧道乃去,余润色韩碑抵暮。

初六日洞中事完,余欲一探铁旗岩,遂为行计。而是日雨

复沛然,余不顾,晨餐即行。一里,过来时横列之北洞,又半

里,抵横列之南洞,雨势弥大。余犹欲一登南洞,乃攀丛披茅,

冒雨而上,连抵二崖下,竟不得洞。雨倾盆下注,乃倚崖避之。

益不止,顶踵淋漓,崖不能久倚,遂去盖拄伞为杖,攀茅为絙,

复冒雨下。盖其洞尚东,余所跻者在西,下望则了然,而近觅

则茫不得见耳。又冒雨一里,南过安灵潭。又半里,西渡溪,

乃从岐西向山坳。半里,逾坳而西,路渐大,雨渐杀。透山峡

徐霞客游记 ·333·

而出,共一里,南逾小桥,〔即来时横涉小溪上源也,〕则仰望

桥南山半,有洞北向,有路可登,亟从之。洞入颇深,而无他

岐,土人制纸于中,纸质甚粗,而池灶烘具皆依岩而备。中虽

无人,知去古鼎不远。乃就其中绞衣去水,下山,循麓再西,

则村店鳞次,称山中聚落之盛焉。问所谓铁旗岩者,居人指在

西北峰半。又半里,抵其峰之东南,见峰腰岩罅层出,余以为

是矣。左右觅路不得,为往返者数四。既乃又西,始见山半洞

悬于上,阁倚于前,而左右终不得路。复往返久之,得垂钓童

子为之前导。盖其径即在山下,入处为水淹草覆,故茫无可辨。

稍上即得层级,有大木横偃级旁,上丛木耳,下结灵芝,时急

于入岩,不及细简。及抵岩,则岩门双掩,以绳绾扣,知僧人

不在,而雨犹沛,为之推扉以入。其岩南向,正与百步塘南之

陆垅山相对。盖岩前古鼎之推扉以入。其岩南向,正与百步塘

南之陆垅山相对。盖岩前古鼎村之山峙于左,沸水岩之山峙于

右,岩悬山半,洞口圆通,而阁衙于内。其内不甚宽广,丛列

神像,右转宏扩而暗然,数丈之内,亦回环无他岐入矣。洞内

之观虽乏奇瑰,而洞之胜,颇饶罨映。铁旗之名,其以峰著,

非以洞著耶!环视僧之爂具,在右转洞中,而卧帐设于前阁。

因登其上,脱衣绞水而悬之窗间,取僧所留衣掩体以俟之。过

午,望见山下一僧,戴笠拨茅而登,既久不至,则采耳盈筐,

故迟迟耳。初至,以余擅启其闭,辞色甚倨傲慢。余告以远来

遇雨,不得不入以待哺。初辞以无米且无薪,余先窥其盎有夙

储指存余的柴米等,不直折之而穿,强其必炊。既炊,余就与

语,语遂合,不特炊米供饭,且瀹耳为蔬,更觅薪炙衣焉。其

僧好作禅语。楚人。既饭,酬以钱,复不纳。时雨渐止,余因

问龙岩所在。僧初住山,误以沸水岩为龙岩,指余西南入。余

初不知,从之。半里至其下,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

徐霞客游记 ·334·

而内声崆峒,其东复然,盖其下皆中空,而水满潴之。然余所

闻龙岩在山半,因望高而跻。其山上岐两峰,中削千仞,西有

浅穴在削崖之下,东有夹罅在侧峰之侧,践棘披搜,终无危岩

贮水。乃下,然犹不知其岩之为沸水不为龙岩也。东半里,趋

古鼎村。望村后山南向洞开,一高峡上穹,一圆窍并峙。私念

此奇不可失,即从岐东上。上穹者,如楼梯内升,而前有一垂

石当门,东透为台,下从台前南入并峙之窍;圆窍者,如圜室

内剜,而内有一突石中踞。此时亦犹以沸水为龙岩,不复知此

地可别觅龙岩也。既下,仍由村北旧路过小桥,则溪水暴涨,

桥没水底者二尺余,以伞拄测以渡。念此小溪如此,若灵寿石

堰,涨高势涌,必难东渡。适有土人取笋归古鼎,问之,日:

“大溪诚难涉,然亦不必涉。逾岭抵溪,即随溪北下,所涉者

止一小溪,即可绕出老君洞左 。”余闻之喜甚。盖不特可以避

涉,而且可以得安灵以北入洞源流,正余意中事,遂从之。逾

坳,抵来所涉安灵西堰,则水势汹涌,洵非揭厉所及。乃即随

溪左北行,里半,近隔溪横列之南洞,溪遂西转。又环西面一

独峰,从其西麓转北,东向以趋老君后洞焉。路至是俱覆深茅

间,莫测影响,惟望峰按向而趋。共二里,见灵寿大溪已东去,

不能为余阻;而西山夹中,又有一小溪西来注之,其上有堰可

涉。然挟涨势骄,以投鞭可渡之区,不免有望洋濡足之叹。踌

躇半晌,既济而日已西沉,遂循溪而东。盖此处有径,乃北经

刘公岩出下廓大道者,按方计里,迂曲甚多;时暮色已上,谓

已在洞后,从其左越坳而下,即可达洞前,即无路,攀茅践棘,

不过里许,乃竭蹶趋之,其坳皆悬石层嵌,藤刺交络,陷身没

顶,手足莫施,如倾荡洪涛中,汩汩终无出理。计欲反辄刘公

岩,已暝莫能及,此时无论虎狼蛇虺,凡飞走之簇,一能胜予。

幸棘刺中翳,反似鸿蒙泥沌未凿,或伏穿其跨下,或蹂踔其翳

徐霞客游记 ·335·

端,久之竟出坳脊。俯而攀棘滚崖,益觉昏暗中下坠无恐。既

乃出洞左蔬蛙中,始得达洞,则参慧已下楗支扉矣。呼而启扉,

再以入洞,反若更生焉。

初七日参慧早赴斋坛,余以衣濡未干,自炊自炙于岩中。

而是日雨淋漓不止,将午稍间,乃趋城南讯舟,更入城补衣焉。

是早有三舟已发,计须就其处俟等待之意之,盖舟从怀远来,

非可预拟,而本地之舟则不时发也。薄暮乃返洞取囊,以就城

南逆旅,而参慧犹未返岩,不及与别,为留钱畀其徒而去。是

日七夕,此方人即以当中元七月十五日,民间传统节日,当晚

追祀祖先,益不知乞巧,只知报先,亦一方之厚道也。其时雨

阵时作,江水暴涨,余为沽酒浸酌,迨夜拥刍草而卧,雨透茅

滴沥,卧具俱湿。

初八日雨势愈急,江涨弥甚。早得一舟,亟携囊下待;久

之,其主者至,舟甚隘,势难并处,余乃复负囊还旅肆。是午

水势垂垂,逾涯拍岸,市人见其略长刻增可能继续上涨,多移

栖高原以避之。余坐对江流滔滔,大木连株蔽江而下,分陈漩

涡,若战舰之争先。土人多以小舟截其零枝,顷刻满载;又以

长索系其巨干,随其势下至漩湾处,始掣入洄溜,泄之涯间。

涯人谓 :“庐且不保,何有于薪?”舟人谓 :“余因水为利,

不若汝之胥溺等待淹没。”交相笑也。

初九日夜雨复间作,达旦少止,而水弥涨。余仍得一小舟,

坐其间,泊城南吊桥下。其桥高二丈,桥下水西北自演武场来,

初涸不成流,至是倏而凌岸,倏而逾梁,人人有产蛙沉灶之虑。

过午,主舟者至,则都司促表差也。又有本邑差以独木舟四,

缀其两旁,以赴郡焉,乃郡徼取以载卤者拦截载盐的舟。其舟

虽小,得此四舟,若添两翼。下午发舟,东南行,已转西南,

二十里,有山突立江石,乃西自古东山逾鸡笼坳而东抵于此者,

徐霞客游记 ·336·

又二十里为高街,有百家之聚在江右。又五里,为芙蓉山亘其

东南,有百家之聚在江左。又西南五里为和睦墟。又西十里过

舞阳江口。晚泊于沙弓,水且及街衢,尽失来时之砂碛悬崖矣。

初十日昧爽放舟。一十五里,马头。五里,杨城,舟泊而

待承差官署中的一般官吏取供给于驿。其江之西北有崖濒江,

盖东与马头对者也。抵午始放舟。五里,草墟,十五里,罗岩。

村在江左,岩在江右。其岩层突沓斑驳,五色灿然。南崖稍低,

有石芝偃峰顶,有洞匏剜崖半,当亦有胜可寻,而来时以暑雨

掩篷,去复仅隔江遥睇,崖间猿鹤,能不笑人耶!又五里杨柳,

又五里大堡,又十五里旧县,又五里古城,又五里白沙湾。江

北有尖峰,两角分东西起,峭拔特甚,其南丛山即县治所倚也。

江至白沙又曲而南,又十里,下午抵柳城县西门。龙江西至庆

远来会。按《志》县治西有穿山,而治西平临江渚,地且无山,

安得有“穿”?又按,城北有笔架、文笔峰,而不得其据。遍

询土人,有识者指城西南隔江峭峰丛立者为笔架、文笔,又言

其巅有洞中透,穿山当亦即此。然方隅与《志》不合,而《志》

既各标,兹何以并萃耶?承差复往驿中,余坐待甚久,泊多行

少,不意顺流之疾,淹留乃尔!既暮,差至,促舟人夜行,遂

得补日之不足焉。南二里,江之左为峦拦山,削崖截江,为县

城南障;江之右即峭峰丛立,土人所指为笔架、穿山者,而透

明之穴终无从瞩。棹月顺流,瞬息十五里,转而东北行。又五

里,有山兀耸江东岸,排列而南,江亦随之南折,滩声轰轰,

如殷雷不绝,是为倒催滩。岂山反插而水逆流 ,故谓之“倒”,

而交并逼促,故谓之“催”耶?其时波光山影,月色滩声,为

之掩映,所云挟飞仙者非欤!又南十五里为古陵,又二十里为

皇泽墟,西与鹅山隔山相向矣。又东南三里抵柳州府,泊其南

门,城鼓犹初下也。

关于徐霞客的游记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游武彝山日记》——武彝山亦称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县城南15公里处,为海拔600米左右的一片低山,方圆60公里,有36峰布列在武彝溪两岸。溪水清碧,浪环九曲。乘竹筏游溪,可兼览山水之胜。

  徐霞客游览黄山后,即入福建崇安,开始了他的武彝之游。

  武彝山为福建著名风景区,虽无特别的高峰,但山中奇景甚多,特别是武彝溪两岸,除了有自然天成的石峰涧水外,还有悬棺这一人文景观,记中所记之“架壑舟”即是船形悬棺。徐霞客先是乘船沿溪而游,记叙了武彝山中36峰中之大部分山峰。其记以溪水回曲为线索,几乎每曲都有不同景观,然后登陆从山中行,对山中寺庙以及飞瀑林木都一一历尽,游记语言徐缓自然,行笔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畅。但本记似乎并无浓墨重彩之处,大概因其景色难分高下,难以取舍所致。

《游嵩山日记》—— 嵩山又称嵩岳、玄岳、中岳,为五岳之首。分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大部分,以少林河为界,太室山如大屏风横亘在登封县北,少室山如一朵巨莲,耸峙在登封县西。古时称石洞为石室,该山有石洞,皆以石室相称,徐霞客的游记中也多用“石室”。嵩山被称为“文物之乡”,东汉三阙(太室、少室、启母)。北魏时建的嵩岳寺塔等皆很有名,另有历代碑刻,庙宇多处。

  该记从嵩山外围写起,尽显嵩山周围秀色,如香炉山之奇峰异水、天山院古松玉立等,并对山下水流溪径进行了描绘与分析,其文有此精彩铺垫,为进入嵩山之游而渲染了某种难得的气氛。

  到了卢岩寺,即状其瀑布胜状,对山石交映成趣描写颇为成功,对太室绝顶的描写将游记引入到对嵩山最中心的考察,把太室山之雄厉展现得非常充分,其后对各山峰、洞窟、庙宇之方位,峡谷、流水之优劣一一作了记叙,最终以登少室为高潮,对少室之少林寺、珠帘飞泉、炼丹台等作了详尽的描绘,对其山势云状、寨舍林木极尽周详衍化。全文曲折有致,布局严谨,其语言的活泼生动也极为难得。

《游太华山日记》——太华山即华山,远望如花擎空,故名。地处陵西省华阴县南,属秦岭东段,北临渭

河平原,高出众山,壁立千仞,以险绝著称。主峰有三:东峰(又称朝阳峰),南峰

(落雁峰),西峰(莲花峰)。有“自古华山一条道”的说法,形容其险状。

  该记从入潼关写起,对黄河在潼关的走向、东西大道的情况作了简略的记叙。然后

写远望华山之状况,为进一步描写进行铺垫。

  从游记中看,此游所经之地甚多,其记叙也颇杂,如三月初一日记,皆为地名罗列,

对具体景观描写较少。而初二所记“从西下,复上西峰……旁有玉井甚深”之句,中间

可能有遗漏的文字,因玉井不在西峰、按今之实情,华山之顶玉女、莲花、落雁峰间的

山谷中有镇岳宫,玉井当在其宫前,此处读者需留意辨别。从初三日起,游记便显得从

容而描绘亦更细致,对华山山形之奇,山道之险有所展示。总的看来,该篇游记稍逊于

其他篇目。

《游太和山日记》——太和山即武当山。相传真武曾修炼于此,为道教名山,亦以传授武当派拳术著称。山在湖北均县西南境,有72峰、36岩、24涧、11洞、10池、9井等自然风景。其山中殿宇规模宏大,现保留有太和、南岩、紫霄、遇真、玉虚、五龙等六宫,复真、无和二观。全山游程达60公里。

  下笔之初,该篇日记即对太和山(武当山)地区的行政区划予以记叙,并对其风物景色给予了令人爽心悦目的描绘,如:“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显然,徐霞客对武当山的印象颇佳。

  从“第一山”之米芾书法写起,寻紫霄宫,摩展旗峰,对山中异品榔梅亦有所记载。山峰接踵而至,霞客笔下生花,至天柱峰,则尽力描摹峰高险绝。继而,对金顶之幽绝亦赞不绝口,文中还有有趣的索取榔梅果实情节的描写,让人倍感亲切动人。描写滴水、仙侣二岩时,已是游踪将止,但其意兴之浓,不逊于前。

  武当乃道教名山,霞客笔下的仙观玉宇也处处透出道教风味,对各祠、殿的描绘也精练纯粹。更有结尾处对杏花美景、桃雨烟柳的再现,显示出一种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游庐山日记》——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圆形。它高踞长江南岸,

可东瞰鄱阳湖。山上多巉岩峭壁,奇花异树,云雾变幻不定,气候凉爽宜人。多飞瀑、

溪涧,亦有深潭、平湖。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八月游此山。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特别的探险,但文章写得

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对各山峰各流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

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

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景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合得很恰当,是一篇不可

多得的游记佳品。

《游九鲤湖日记》——九鲤湖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约13公里处。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仙在此骑鲤升天,

故名。湖在万山之巅,有九级瀑布飞泄而下。闽方言中称瀑布为“漈”,记中描述瀑布

时,皆沿用“九漈”的说法。

  此篇游记主要记录的并不是九鲤湖本身的景致,而是记叙了其九处瀑布,也即“九

漈”。

  在游“九漈”之前,作者对江郎山之高耸之状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并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

  对“九漈”描绘十分细致:雷轰漈奔流下坠,瀑布漈之飞喷冲激,珠帘泉玉箸漈之

玉龙双舞等等各显其奇,自五漈至九漈虽无深入描绘,但也在总体上给予了适当的着墨。

此篇为徐霞客描写瀑布最为集中的一篇游记,对水势、水态、崖石深潭、颓波突浪之特

色掌握准确,既有逼肖的描写,又有想象的发挥,让人读文如临其境,如感其魄。

《游恒山日记》——恒山,在山西浑源县东南,原称玄岳、紫岳、阴岳,明代列为五岳之一,始称北岳恒山。该记短小精悍,文字优美,写景与抒情结合完美,可堪一读。

  记游恒山,先记游龙山,实出意外,谓之“桑榆之收”。接近恒山而未登进,已见山峰连绵,好不气派。至入倒马关和紫荆关,则描绘壁立双阙,评价此峡已超过武彝九曲。对悬空寺的描绘,则比之蜃楼阁宇,当可认为作者十分欣赏。既登恒山,则曲尽笔墨,写物产、写土石松影、写寝宫、写飞石窟直至会仙台。为登顶峰,不惜弃衣践棘,鼓勇而上,见莽莽苍苍一览众山之小,登临的乐趣由此可见。

  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与《游雁宕山日记(后)》之形象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多,不好意思手酸了,其余的在百度皆可找到《游雁宕山日记》 《游白岳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闽游日记前》 《游五台山日记》《浙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 《楚游日记》 《粤西游日记》 共17篇

徐霞客游览过哪些名川大山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附注:徐霞客的曾祖父——徐经——“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 与唐寅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 是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 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徐霞客 千古奇人徐霞客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yang扬)。”

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这副对联就是刻在桥椽上的。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霞客志在四方

一个雨后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们在连绵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后,看到了皎洁的明月,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顿觉爽朗异常。正当乘客们尽兴之后上床休息时,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刀光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这时,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

这个跳水的人,年约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的祖上曾经做过官。在明代,知识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规定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参加考试,即所谓“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规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规定的范围就不会被选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走上了死读经书,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紧紧地束缚住,学术风气死气沉沉。徐霞客也曾参加过八股考试,但失败了。此后,他便决定不再走考试做官的道路,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这一抉择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与当时流行的社会风习的决裂,是要有勇气和胆识的,而且还要承受一些守旧的人的讥笑和指责。徐霞客坚定地这样做了,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母亲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让儿子像篱笆中的鸡,车辕下马,被困着呢?”

徐霞客从小就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便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在攻读中,他发现前人著述的内容,很多是历代沿袭,转抄自较早的地理学著作,很少有人进行实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记述错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讹传讹。前代的人错了,后代的人也跟着错。他对前人著作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例如关于长江的源头问题,在被认为是经典地理著作的《禹贡》中,说是“岷山导江”,后来不少人都沿袭这一说法,徐霞客提出了为什么长江比黄河长,而长江之源那么短,黄河之源却那么长的疑问,认为《禹贡》上的说法是解释不通的。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游历生活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获得的成果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愈多,收获也就愈大。徐霞客艰苦卓绝的地理考察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一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TAG: 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