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其他学派没有得到《易经》这本书吗? 周易是不是被国家禁了

4084℃ CHAD

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其他学派没有得到《易经》这本书吗?周易是不是被国家禁了

这是一道智慧题,我实在是不知道答案,想大家求助……

首先不知道你问的人是真话村的还是假话村的,不过这个我们可以不用管。

我们只要问这个人:“你是本村人吗?”回答:“是”,那你就在真话村;回答:“不是”,那你就在假话村。分析如下:

1、如果你在真话村,真话村的人会回答:“ 是”,假话村的人也会回答:“ 是”;

2、如果你在假话村,假话村的人会回答:“不是”,真话村的人也会回答 “不是”。

<<周易>>是<<易经>>吗?五经中的<<易经>>指哪一本书?给我答案和理由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篇》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句话中,“大道之源”是说《易经》是道家思想的源头吗?

我是个道士 易经,不是道家的,也不是佛家的经典 易经早于,道家和佛家,所以才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我这样说,诸位贤人可认同? ..

易经谁写的?

易经,目前具体指的就是周易。

易经的始原应该是伏羲氏推演的八卦,最初是用来预测天气等现象的。

到了商末,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他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至此,经易才真正系统化了。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又为周易作了注释,也就是十翼,才使易学真正成为经典中最为经典的著作。

所以说,易经至少是有三个人的贡献,一是伏羲氏,二是周文王,三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