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汉蜀和东吴是中原吗?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

7924℃ FRANCIS

三国时期汉蜀和东吴是中原吗?三国时期东吴名将

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谁更强大

三国时期,东吴比蜀汉强大。

  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原因如下:

  一、人口少

  三国时期曹魏户66万余,人口240余万;孙吴的户数有5.23万户,男女人口230万人;蜀汉国全盛时期拥有30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100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28万户,人口94万.

  二、领土小

  东汉原有十三州:雍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另有一司隶校尉部,也称司州。以及西域长史府。蜀汉只有一个益州。三国之中领土面积最小。

  三国辖区:

  魏: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州 幽州 冀州 荆州北部 西域督护府

  吴:扬州 交州 荆州大部

  蜀:益州

  三、人才少

  纵观蜀汉政权的发展史。初期尽管刘备失势落魄,几度全军覆没,但总有一帮文臣武将舍命相随。到了全盛时期,蜀汉武有“五虎上将”与魏延等人,文有卧龙、凤雏、法正、马良、蒋琬、费祎等人,可谓盛极一时,蜀汉政权的实力此时也达到了顶峰。然而盛世一过,随着刘备和一批将领谋士的去世,却没能有新的人才出现,蜀汉也就人才凋零了。直弄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虽有一个姜维也无济于事。到了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成都城外的时候,城中空有兵马数万,竟无人能出面主持大局,只得开城迎降。

三国到底是魏蜀吴还是汉魏吴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中的蜀汉是史称,是史家为了方便区分之前的两汉而命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是“魏蜀吴”,还是“魏汉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东吴三个政权。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根据这种说法,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就是曹魏(220年曹丕建立),蜀汉(221年刘备建立),东吴(229年孙权建立)。

三国时期中原具体指的是哪里

秦代开始,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25] 例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

到了晋朝

中原

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晋书》中涉及“中原”如“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