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思维方式 新的认知是怎么获得的?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1741℃ SHERI

新的思维方式 新的认知是怎么获得的?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对各种创新思维形式的认识

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延伸式思维.所谓延伸式思维,就是借助己有的知识,沿袭他人、前人的思维逻辑去探求未知的知识,将认识向前推移,从而丰富和完善原有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式.

第二,扩展式思维.所谓扩展式思维,就是将研究的对象范围加以拓广,从而获取新知识,使认识扩展的思维方式.

第三,联想式思维.所谓联想式思维,就是将所观察到的某种现象与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加以联想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思维形式.

第四,运用式思维.所谓运用式思维,就是运用普遍性原理研究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的认识的思维形式.

第五,逆向式思维.所谓逆向式思维,就是将原有结论或思维方式予以否定,而运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的思维方式.

第六,幻想式思维.所谓幻想式思维,是指人们对在现有理论和物质条件下,不可能成立的某些事实或结论进行幻想,从而推动人们获取新的认识的思维方式.

内容创新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一、 横向思维法

横向思维是将思维对象从横的方向,依照其各相应的部分的特点进行思考,从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部位,确定如何改进的思维方式。(列举、模块、并存)

二、 纵向思维法

将思维对象从纵的发展方向,依照其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从而推断出下一步发展趋向,确定研究内容的思维方式。(顺序、流程、延伸)

三、 逆向思维法

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思维方法,常常能出奇制胜。(都说好,就思考其坏;说不)

四、 侧向思维

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稍加扭转,另辟蹊径,换个角度,采用被人忽视的方法解决问题。它与逆向思维法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问题的反面,而是从侧面的某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正面进攻、歪打正着,淘金受河阻)

五、 分合思维法

将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将它们分离或合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产物的思维方法。分合思维包括分离思维和合并思维。(分离——合并)

六、 颠倒思维法

将思考对象的整体、部分或有关性能颠倒过来,以求得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法。

颠倒思维法包括: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前后颠倒、大小颠倒、动静颠倒、快慢颠倒、有无颠倒、是非颠倒、正负颠倒、内外颠倒、长短颠倒、好坏颠倒、主次颠倒等等。

七、 质疑思维法

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也不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的思路转,敢干大胆质疑,并在质疑的基础上推翻旧理论,创立新学说或做出新发明的思维方式。

八、 克弱思维法

就是在创造研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够潜心寻找有关事物的弱点,并作为新研究的着眼点。攻克了弱点,就能够解决问题。克弱思维法是古今中外创造发明活动的中心,是人们打通思维障碍,会议营销,进行创新发明、技术革新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拓展资料:

创新性思维对客观事物认知:

1、分析和综合

思维的过程总是从对事物的分析开始的。所谓分析,就是通过思想上把客观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分析各个部分的特征和作用。所谓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不同特征、不同作用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和综合,可以显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并通过语言或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人类的语言、文字也正是在思维分析、综合中逐步形成的。

2、比较和概念

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外观、特性、特征等的比较,把诸多事物中的一般和特殊区分开来,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它们的异同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称之为概括。在创造过程中,经常采用科学概括,即通过对事物比较,总结出某一事物和某一系列事物的本质方面的特征。

3、抽象和具体

比较和概括是抽象的前提,通过概括,事物中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已被区分,舍弃非本质的特征,保留本质的特征,这就称之为抽象。与抽象的过程相反,具体是指从一般抽象的东西中找出特殊东西,它能使人们对一事物中的个别得到更加深刻的了解。抽象和具体是在创新中频繁使用的思维。

4、迁移

迁移是思想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是人的思维发生空间的转移。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经过迁移往往可以促使另一些问题的解决,如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了解众多普通科学技术规律;掌握了创新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了解人工制造物的演变规律;掌握了机械原理,有助于进行机构创新设计及机械运动中的力学分析。

5、判断和推理

人们对某个事物肯定或否定的概念,往往都是通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过程而形成的。判断分为直接判断和见解判断,直接判断属感知形成,无需深刻的思维活动,通过直觉或动作就可以表达出来,如两个人比较身高,可以直接判断出来。见解判断是针对一些复杂事物,由于因果、时间、空间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必须通过科学的推理才能实现的判断,其中因果关系推理特别重要。判断事物的过程首先把外在的影响分离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找出隐蔽的内在因素,从而对客观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参考链接:创新性思维_百度百科

如何激发创造性思维?

如何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意识,就是创造欲望,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强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如何强化自己的创造意识呢?

①增强自信心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这一条看来容易,其实很难做到。不少人一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创造力。有些人虽然不大怀疑,但一旦在创造中遇到某些困难或挫折,就会反过来问自己:“我能行吗?”这些都是创造过程中的障碍和阻力。所以,要真正相信自己有创造力,仅仅在口头上“承认”、“相信”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应该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确有一定的创造力。只有在这种强烈信念指导下,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实践证明,创造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创造力,即人人都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

②明确创造目标为了激发创造思维,头脑要经常处于思维的活跃阶段。例如,应该经常地、反复地问自己:“我能创造什么?”、“什么东西需要我去创造?、“我怎样进行创造?”等。只有大脑经常处于这种激发状态之下,一旦遇到机遇和可能,有些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会进入脑海而不会轻易地溜掉。换句话,要激发创造思维,人们的头脑中就要经常地思考与创造有关的事情。牛顿在谈到他成功秘诀的时候说:“我一直在想,想,想。。”有的人善于抓住偶然机会并大有成效、步步成功;而有的人却坐失良机、节节败退,究其原因,有无创造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即使知识很渊博的人,也只能起到一个知识库的作用,而很难会有什么创造成果。有人把强烈的创造意识看成是创造活动的必然催化剂和强大的驱动力,是很有道理的。

“忘却”有利于创造

如何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在有的情况下,已知的东西往往会形成前进的障碍,科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的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这句话对于创造也很适用。所以只有善于忘掉已知的东西才可能更多地得到未知的东西。美国加州门罗公园的“创造性思考”

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罗杰。冯。伊区曾强调说:“我们有能力忘掉已知的”,否则,“我们脑海里必定塞满了既定的答案,那就不会有机会问一些能引导新方向的问题。由于这些心智枷锁都是学习得到的,打开心智枷锁的一个关键就是暂时忘掉它们——把我们心智的杯子空出来。”

知识是创造的必要材料与基础,然而仅仅从知识本身来说并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需要灵活运用已知的知识,创造需要突破原有的知识,在“突破”时,就不能受原来框框的限制,这才是“善于忘却”一些已知的东西的真实的含意。因此,善于忘却是十分重要的。

“假说”是探索和创造的先导

为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为了发挥创造思维,经常提出一些“假说”

的课题来激发创造性思维,不但是有效的,而且也是有趣的,这里的“假如”

并不要求合乎逻辑与事实。例如,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人有7个手指将会怎样?假如没有太阳将会怎样?假如没有电将会怎样?假如人不会老将会怎样?这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很有帮助。

荷兰有一个城市过去曾发生“垃圾问题”,即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

卫生局为此大伤脑筋,他们曾提出许多方法与设想,如罚款,乱丢垃圾者罚款25~50元,但收效甚微;增加巡逻进行监督,仍不理想。后来有人提出,假如人们把垃圾投入桶内可以得到钱呢?比如说在垃圾桶上装一电子感应器,“一次将垃圾倒入桶内可拿到10元钱”。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荒唐之举,然而正是在这种可笑的“假如”的启示下,卫生局设计了一种装感应器的电子垃圾桶,每当垃圾投入桶内,就会自动播出一则事先录好的笑话或一段音乐,不同的垃圾桶中笑话或音乐不同,每二周更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人们都自觉地将垃圾投入桶内了。

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方法,是把自己经常扮演为思想上的 “傻子”,并由此提出一系列不合逻辑的事情与想法,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人认为打电话时应注意礼貌,开始应该谈些礼节性的客套话,然而,装扮成傻子的人却说:“这简直是开玩笑,讲究礼节势必徒然地占用电话线,耽误时间,增加公共关系部门的工作量。。”等,这就很自然地给人们一个启示:客套话不可不说,但也不可多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逐渐成为习惯的俘虏,从而忘记了使用“假如”

所能产生的各种效应和可能性。此外,由于只有占极少数比例的“假如”才能产生新创意,这就使得很多人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做这种思考,再加上学校里很少有人教学生使用发散性的 “假如思考”,致使很多人想象力日趋萎缩。因此,应主张青少年多做“假如思考”,这有利于我们摆脱习惯定势思维的束缚,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造发明活动的开展。例如福建省莆田县二中龚秋霞同学对龙眼的一种晚熟品种提出了“假如能把它的成熟期再推迟到12月份”的假如思考,终于培养出晚熟的“反季节龙眼”。

不可盲目服从于群体思维

人们一般都有服从于群体思维的习惯。应该肯定地说,在一般情况下,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对于完成普通的工作、执行常规的任务,都是很有利的。但是在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创造者来说,不由自主地赞同或屈从于某个群体的意志,就容易在无形中使自己的思路沿着他人的轨道运行,继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路,减少了新“主意”产生的机会。因此,要克服群体思维的消极作用,就要开阔思路,敢于怀疑别人不敢怀疑的东西,善于思考别人不善于思考的事情。学会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各个方位上去思考问题,独立自主地把握创造的契机,尽量减少“模仿他人”,减少与众人“雷同”的思想与活动,从而克服群体思维的束缚,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古今中外的伟大发明者、创造者,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屈从于群体思维或盲从于他人思维的。

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区别

认知活动

是实践的一种方法

思维方式

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