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协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 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8116℃ MITCHELL

社区协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协商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一、《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中明确了社区协商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1、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2、有利于汇聚力量,推动各项政策落实;

  3、有利于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意见》明确的协商主体既包括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居)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第三方机构、基层群团组织等组织,也包括当地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等个体。

  二、社区协商发挥的作用:

  《意见》从议题、程序、效果三个层面对社区协商提出要求:

  1、社区协商的议题需要广泛征集,社区协商的程序要严格规范,社区协商的效果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对渠道、程序和公开度的强调,是实现有效协商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社区中的各类主体联系和整合起来,构建基层民主的协商平台,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3、对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群众负面情绪积压的现实,创新设立“周周会”的社区议事协商平台,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表达意见、排解情绪的渠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周周会”运作制度,每次“周周会”结束后,逐条梳理本周收到的诉求,当场明确责任部门、答复期限,提出办理要求,确保每一条诉求都有明确的流转方向,针对群众诉求,跟踪流转,专题研讨,答复办理。

  4、居委会推进的“三会一代理”制度,是对社区协商方式的一种探索。“三会”指的是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决策听证会适用于涉及小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由居委会召集各方利益代表,广泛听取意见。

  矛盾协调会适用于涉及社区成员间的公益性、群众性事务和各类重大纠纷,由居委会召集相关当事人进行协商解决;政务评议会是由居委会定期召集小区各方代表,对听证会、协调会实施项目进行成效评估,对政府窗口单位、执法部门及服务行业、社会组织等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的会议。这项制度的推行,不仅解决了众多社区治理问题,也锻炼了社区各方民主参与的能力。

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居委会在社区服务当中的作用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组织作用。人员动员机制是保证社区服务高质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社区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由居民选举、带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居委会,天然具有组织动员的能力与优势,尽管政府和社区民间组织也具有这方面的作用,但是能低成本、高效率把全体社区成员包括民间组织和社区企事业单位有效动员起来的最佳选择,只有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当中,组织作用突出体现在:一是组织和动员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法律、安全等社区公共服务,尤其是要组织动员居民参与治安维护,协助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和社区安全保障工作。二是定期组织征求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意见并及时向政府反映,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三是通过组织召开居民会议等多种形式,对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共同讨论决定,共同协商、解决社区问题,需由政府解决的,提请政府研究解决。四是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实现居民间的自助与互助。五是组织、管理和引导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和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

2、协调作用。一是作为社区成员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在政府和社区成员(包括社区民间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起到协调作用,既要协助政府做好有关社区服务,又要把居民的要求、呼声向政府反映,成为居民的代言人。二是对不同社区民间组织之间活动的开展在场地、内容、组织和时间等方面进行协调,提供便利,使之有序开展。三是在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居民之间进行协调。四是协调、调解邻里纠纷,促进居民之间的团结与和睦相处。五是协调处理好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3、监督作用。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居委会本身要对社区服务进行监督,对政府各部门履行职责、解决社区问题的情况进行监督,也监督社区民间组织提供的各类公益服务,另一方面牵头组织社区居民监督评议社区民间组织工作和政府进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要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和民间组织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以及工作评估体系,便于监督管理,利于信息反馈。

二、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地位:

组织者、协调者、监督者,这就是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国务院14号文件当中对居委会提出的三个要求“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互助、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要做到这些,同样有赖于以上三个作用的发挥,在社区服务中,如果说政府是投入(政策、资金、公益设施等)的主体、民间组织是运作的主体、居民是参与的主体,那么居委会就是组织、协调的主体,通过组织协调,主导社区服务,这就是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地位。

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地位是什么样子的?希望答案越详细解释越好,谢谢各位咯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逐渐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基本依托的行政型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它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这种传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通过行政体系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权管理。各类全能型的“单位”组织,则是实施这种管理的基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被控制在这个体系中,个体依附于组织即单位,而单位又依附于政府。“街道”作为城市行政区划的最基层行政区,既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层区域,又是社会生活的区域性社会,也就是说它具有行政区和社区的双重属性。政府在街道设置办事处,通过办事处来管理各种事务。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最基层组织,既是行政管理主体,又是社会管理主体,成为一个全能型组织。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它是为加强城市的居民工作、密切和居民的联系而设立。其任务是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它既具有政府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它依托于计划经济体制,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不合理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街道”社区的“条块分割”问题,即街道办事处、五所一院(工商所、派出所、地段医院等)分别属于不同的条块,有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都是通过纵向渠道来实现,互相之间无直接关系。在这种体系中,政府运用行政指令来实施对社区的管理,基层组织缺少自主性。

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方式。新的住宅小区不断建立,形成各种新型社区关系,以往的街道社区模式已不适应这种新发展了。人们的流动性增大,对单位的依附性越来越小。政府对单位的控制无法起到象以前一样的作用,改革使政府和企业原来承担的相当一部分社会功能分离出来,转给了中介组织和社区。因此,人们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逐渐增强;人们渴望亲自管理社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旧有的街道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起作用,户口归属于街道的居民只能服从街道的管理,居委会作为居民代表也只能起“传声筒”的作用。这种单纯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内在的利益需求。

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常设机构,行使社区管理的宏观决策权。它是实行社区管理的主体,它应在上级政府指导下,通过召开社区各方代表参加的“社区代表大会”,由与会代表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由政府代表、各社区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内各企业、事业等单位代表组成,具体人数和代表构成视社区规模和社区性质而定。在委员会中,各方代表地位平等,集体进行管理决策。其中,政府代表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和其它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起沟通制衡作用。社区管理委员会有以下一些职能:①统筹规划,根据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指导,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作出统一规划,确定社区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与任务;②组织协调,根据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利用有效的机制和方法,寻找并落实管理任务的执行者,协调社区各部门关系,配合社区管理工作正常实施;③监督调控,以管理职责为依据,并以有关的法律、法规、协议、合同为准则,对社区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使之符合社区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社区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大会,社区居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实现对社区的管理。

如何认识社区依法治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加强社区管理的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区管理才能够真正得到加强。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由政府或所在单位包揽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事务逐步由社区承担,社区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保障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区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新迁居民涌入社区,汇成数量庞大、身份复杂、流动性强的“社区人”群体。“社区人”个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职业的差异,使得日常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多种矛盾纠纷,如普遍存在的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垃圾费的收缴、房屋拆迁、禁毒禁赌等问题,以及因空调噪音、滴水,车辆进出停放等原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街道社区由此成为了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地和各种矛盾、问题的汇聚地。靠过去那种由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上门做工作的简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只有加强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够顺应民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社区的稳定。

(三)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实现的途径就是实施依法治理,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党的要求和宪法、法律的规定,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展“自治”活动,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区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质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区为居民办实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实施依法治理,采取建章立制,整治违章违法,推动法律、医疗、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的多种形式,实现社区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保居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