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文化作品(尤其是动漫,游戏)在国内总被打压? 文化的定义

3103℃ CASEY

为什么我国文化作品(尤其是动漫,游戏)在国内总被打压?文化的定义

为什么广电,文化要封那么多游戏,影视

首先,先说一下前面几个回答的一个问题:要按“一个事物先出现,之后再全网封杀,不许播不许看”为标准,那是真没几个。

1、分级制度的缺失,意味着我们正版发行的所有游戏,在规则上是允许任何年龄段玩家游玩的。不管游戏行业的制作者和玩家怎么抗议,血腥暴力色情邪典这种因素,对低年龄的玩家的价值观建立来说,都是严重的问题。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我国相当于要求所有游戏都达成全年龄标准。这就意味着为了通过审核,厂商需要将血液颜色改为红色以外的其它颜色(或者另一个角度来说,除了国旗以外其它地方尽量不要用红色),需要为美术资源里的大胸小姐姐都穿上更高衣领的衣服等等等等。

2、这个缺失带来的利益其实很明显了。分级制度是……一个很成套标准的东西。拿了枪见了血就别想13,带点色情挑逗因素别想16。但是审核制度是很主观的一个因素。一个例子是你一个DNF狂战士双刀特效,说身上冒的是怒气,可以啊,说得通,但是说是血行不行?当然也行……所以国服狂战刚开觉醒的那会儿,身上冒的黄雾,觉醒一刀劈下来,地上往天上喷翔色的石块。主观因素怎么解决?充元宝提高成功率嘛。而且排队等审核的游戏多的不行。刚开始严格审核手游的那会儿,你送审慢了基本上要排几个月的队。游戏晚上线一天,就等于额外的开发成本以及更慢的抢占市场,都是巨大的损失。手机里要带着你的游戏,还能正常运行。审核完这手机是不还给你的。只会还给你一份文档,告诉你要改什么:下一次发手机过去的时候,你的游戏里必须做出什么样的修改。

3、应该是前年(2016),游戏中不再允许出现英文字符。当时的传言是文化部非常重视外来文化的侵略。比如说英文词汇之类的(简单的比如说酷来自于英文的cool)。我印象里,电视台之类的可能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有类似的规定了。比如说NBA,虽然我不看电视,但是偶尔看到我爸看电视的时候,那些解说一般都不会说NBA,而会说美职篮,或者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然后大约是在2016年的时候,游戏业也受到了类似政策的影响。所以你看后来的游戏,没有BOSS了,都是叫首领,没有HP MP了,叫生命值法力值。

4、说起这个就想到一点,就是关于血腥暴力的问题的一个具体措施:游戏文本里不许带有“杀”“死”“血”“偷”“盗”“奸商”一类的字样。所有文本里都不许带。

5、游戏不允许带有赌博因素,后来又演变为开箱子需要标注产出物品概率。这个很好理解了,就是降低一些非理性消费。但是就算一款非常正经正常正规的,不像国产手游页游的那种游戏,开箱子收入都能占到收入的40%以上呢……这种事肯定禁不掉。

版权,政策,观念.哪个是阻碍中国动漫发展的主因?

  个人认为还是观念的问题。

  首先,版权是法律问题,不能拿来当作借口,相信广大的漫迷都会倾向于支持原创作品;政策的话确实也有影响的,以前我国都不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使得搞漫画的人起步很艰难,但也并没有打压,而现在也在大力的扶持动漫产业了。

  最重要的还是观念要转变过来,80后的都应该知道,在那些长辈眼中动漫=卡通片=小孩片,在他们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动漫是给小学生和更小的人看的长大了还看或画是不务正业的行为。而那些动画编剧们也很迎合这种观念,结果是国产动画一直是走的低幼路线,对引进的一些外国动漫作品也删改得与原作相差甚远(如传说中的《天鹰战士》、《百变小樱魔术卡》最后那句“我觉得你很好”都够雷人的),其结果是我们看着日漫长大的一代对国漫的不屑(后来才想通了,人家编剧压根就只需要低幼龄的观众,并不是给我们看的)。结果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国漫只有在小时后才看得下去,大一些的时候就把它抛弃,没有能让人会想到去回味一下的作品(顶多算一个大闹天宫,好老啊),也就是说,我国动漫产业一直主要是在骗骗小孩子,而放弃了跟大的市场,一直在提高图片技术,却没有在动漫的真正核心的剧情和运营这些领域进行改进发展。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动画片是动物片,大部分主角都是动物,造型感觉是走美式卡通(二维动画美国完全不能与日本抗衡的),但是与看猫和老鼠等时的感觉又差很多,也没有看出这么多年有什么进步。之前红透中国的《虹猫蓝兔》貌似很成功,如果每个角色拿来当作插图还可以,但在动画里,随便看几个片段就会发现,那些动物总是没有目的的在晃动挥手臂,它们无论在什么心情下都是嘻嘻哈哈的。

  我只能说,自断后路的发展路线只会让国漫产业难以有真正大的发展。

为什么国产动漫总是不行?

嗯~~国产动画的配音效果太差,让人听起来不怎么舒服,画面效果也太假,都是讲道理的就是为了出给小孩子看的,没什么观赏性,而且幼稚,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虽说受到好评,可是我真觉得跟那些华丽的日本动画相差好多,而且中国人思维太古板,想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唉,什么时候能看见一部跟日本动画不分上下的国产动画片呢。。。。。

中国动画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中国动画发展困境原因初探

一、创作模式落入小、散、乱的窠臼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动画素材,却没有制作出具有世界水平的动画作品。相反,中国丰富的动画素材被欧美艺术家拍出了票房收入极好的动画片,如迪斯尼动画大片《花木兰》,还有日本、韩国多次以中国的三国演义为题材拍摄动画。

反过来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

当“美、日制造”的动画片在国内大行其道、赚足了国人的眼球和钞票的时候,我们才陆陆续续地在国内开设了动画专业的教学和培养课程。而这个时候,老一代的动画人已经老矣,新一代的动画人还不成熟。但是在一些地方(如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却有一些小规模的动画制作室或者公司瞅见了这块大蛋糕,草草筹备,便大张旗鼓地“开门迎宾”了。面对强大于自己很多倍的美、日动画公司的夹击,我们拿什么突围?

规模不能抗衡,联合起来吧,却也不可能,这或许是很多国人的陋习,小庙的大和尚难道真的比大庙的小和尚体面?于是,为了也能分得一杯羹,也能有一隅立足之地,有一部分商家就在这种散乱的环境中做着“来料加工”的工作,或者干脆拾掇拾掇一些下脚料,给一些影视单位做一做片头或广告之类的小玩意。如此这般,终究形成不了气候。

二、盲目跟风、没有民族原创性是新生代创作者的通病

看我们自己的动画产业,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总结,我们缺少的是自己的原创产品与品牌形象。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并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现如今,你要是在马路边随便问一个小朋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人物是谁?从小新、奥特曼、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到史努比、加菲猫、流川枫等等一大串,就是不喊我们的“名字”。再看看这些新生代的动画从业人员(包括即将从业的学生),他们笔下的动画形象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美、日人物的翻版: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飘逸修长直至遮住眼睛的秀发(多半再加一点有别于黑色的颜色),男生强健有力、女生娇小玲珑……

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出现了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传统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尺度。本土文化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这恰是现代动画艺术语言所要借鉴的资源和植根生存的土壤。

于是,有一部分人就大胆地宣称: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或经典名著,才是国产动画突围的捷径。我们看了《花木兰》在全球的气势之后,或许真的会赞成这一点。

三、创意老化是我们的致命伤

我国动画作品存在着明显的说教色彩,缺乏亲切感和童趣,其情节冲突、故事性贫乏,这样的动画,大人和小孩都不爱看,这或许是我们动画产业萎靡的最大原因。

因为无论是设计语言亦或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以人为本”才是最终验证的标尺。试问,我们的动画创意真正考虑到了人性了吗?或者说全面考虑到了欣赏者的真正心理和内心诉求吗?欣赏动画片或者是一些漫画作品,我们绝大多数时候是为了休息与消遣,你却还象在课堂上的老师一样板着脸孔说教,这势必会违背了欣赏者的初衷。

创意是撬动产业化的支点,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国内动画制作水平如今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他们创作大型的动画片,也会考虑请日本的有关编剧合作,因为国内擅长创作动画剧本的人太少,甚至可以说,非常有影响力的几乎数不出来。对此,有些有识之士表示,目前国内的动画片类型单一,体现的结构单一,我们的从业者应当在艺术修养和思想性上下工夫,动画发展的动力需要来自于外力。以数字技术为新特征的动画业,真正需要的是创意。

首先我们从叙事内容上分析一下我们的国产动画吧。 设计在线.中国

语言方面,年轻人的流行话用词,比如“哇靠”、“帅呆了”等等;以词组之口头禅为主的英语用语,如“OH GOD”、“HEY MEN”、“OH SHIT”等等;这些是绝对不会在我们的动画片中见到的。

活动空间方面,校园的角落空间是学生流氓的谈话场所,屋顶阳台为知心朋友谈话的空间,等等这些我们或许常常忽略或者回避了,清一色的平地上,了不起来一个灌木丛可以让角色躲一躲。

故事性方面,公车上学的路上男生遇见漂亮的女孩,不小心撞上……容易与对方产生感觉或接触,经验是细微的心理情绪(尤其是青少年男女)……搭公车的空间情境、学生文化、偶遇之空间场所,诸如这一类的故事性要素我们也不会考虑。

青少年注重外表、发型,还有摩托车之类的现代道具,我么也少有考虑。在屋顶阳台上讨论参加哪些社团,觉得学校社团无聊,为什么没有电玩社、泡妞社、KTV社呢?难道我们的教育从政人员,真的永远不知道学生的真正要求吗?

姿态和表情造型上,孩子们不会安静地坐于椅子上,倚靠或蹲,喜欢大动作的夸张表现。男同学跟班上可爱的女同学羞涩地对话;欲说又止地赞美对方;卷起袖管塑造自己正义、英雄的好形象;偷窥舞蹈班美女,对女性身材之形容:超写实、超立体,真实呈现于眼前活跃而动感,身材曲线完美显露……这些我们也是不会加以考虑的。

另外一些艺术符号的运用,如“袖口往上折起来”、“鸡冠头的发型”、“可爱的流行配饰”等等,我们也考虑的不多,总是使得人物造型显得平淡无奇,给观众留下不了深刻的印象。社会文化方面更是片面地讲求所谓的积极上进的正面文化,而对于大众流行文化、都市休闲娱乐文化等则慎之又慎。

艺术创新是根本,总的说来,目前我国动画片的叙述方法整体上比较保守,手段尚显单调,很少显示出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时代活力。一部吸引人的动画片,最重要的是好的创意故事——它是否扣人心弦、是否一波三折、是否有亲和力、是否打动人心、是否荡气回肠,关键还是在剧本的创意。国产动画片剧本总体感觉缺乏灵性,单线结构,前因后果交代繁琐,弹性跳动的调度太少,妙趣、意外、跳荡、紧张、愉悦都嫌不足。韩国动画名家申奈舜就认为中国搞原创有更深的基础,目前缺乏的就是一流的本子,缺少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这是与境外动画片之间的主要差距所在。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创意”,而不是“创新”,更不是要我们丢掉传统。如果说,将“创新”理解为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层面的创造和更新的话,那么,“创意”一词更能表达出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价值创造,它是一种比“创新”更深一层次的行为和思想活动。

四、在市场运作方式落后和政策扶持不够的基础上,我国动画在夹缝中左冲右突

纵观世界动画史,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美国依靠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手段,通过增大动画业的投入与产出,营造出全球大市场。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日本在1996年就把动画确定为国家第二位重要产业,推行工业化的大生产、构建动画产业链等,使动画成了号称“无烟重工业”的支柱产业。在韩国,金大中政府将发展本国动画列入施政纲领,将动画从服务业划转到制造业,加以保护、鼓励,使其动画产值一跃而居世界第三位。由于体制上的长期束缚,中国动画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市场。中国动画业惟有加速产业化进程,才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我认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动画产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去组织生产,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首先从产业链的前端,即前期策划来看,一部片子制作前根本没有专业公司对它进行前期的策划与组织,没有专业人士就目标人群的选择、制作成本的估算、资金如何回笼、宣传推广等问题做出一个完善的实施方案。缺乏市场分析让很多投资商踯躅不前。而在国外,一部片子推出前会请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进行调研,比如迪斯尼、华纳这样的公司在推出他们的动画片前,一般都要做三四年的策划工作。就拿2005年第二季度上映的《海底总动员》来说,其实早在影片上映之前,有关片中卡通形象的玩具、衣服、书本等衍生产品就已经制成,并且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也起到了一种宣传推广的作用。国产的《蓝猫淘气3000问》为什么比较受欢迎?姑且不论它的动画艺术水平,关键是它经过了周密的市场调研,满足了市场的诉求。

企业自身的创新也很重要。对企业来说,首先是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企业的良性发展。其次,积极借鉴、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手法,以及成熟的市场竞争的模式。其三,向集约化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大企业、大品牌、大发展,积极培育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动画王牌企业。当然,这也需要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产业,在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观念、审美和趣味,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全球竞争力的动画精品,是每一个动画从业人员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

结语:政策来了,动画的春天来不来?

当今世界的动画产业,已形成动画、漫画和游戏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有时漫画小说畅销后拍成动画片,有时成名的动画片改编成游戏软件,有时游戏的人物和故事又变成漫画书出版。相互渗透,形成的产业市场更大。科学家预言,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两个行业,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动画业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应当看到中国动画产业自己的优势在于市场优势、文化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和后发优势。2005年6月1日到5日,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召开,期间全国影视动画工作会议也顺利召开,出台了18条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希望藉此推动国产动画的发展。各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在动画产业的发展上,出谋划策,共商大计,制定出了一些积极、优惠的政策。我们也期待中国的动画产业在国人的合力打造下走向辉煌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