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当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耳聋? 贝多芬耳朵失聪的原因

2292℃ NATASHA

贝多芬当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耳聋?贝多芬耳朵失聪的原因

贝多芬失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一生饱受煎熬,他的命运多舛,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钢琴大师却在晚年遭到了听力衰退,甚至耳聋失聪,不管是谁哪一位音乐家在面对失聪的危险下都会选择逃避,但是贝多芬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困难,毅然弹奏出了九部交响乐这种传世名篇,为人类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但是贝多芬的耳朵是怎么聋的吗?

关于贝多芬的耳朵是怎么聋的这个问题世界历史上一直猜测纷纷,很多人甚至想开棺验尸来确定贝多芬耳聋的原因,其实贝多芬耳聋有多方面的因素,他这一生与病痛相伴,从小到他老去,他的身体都受到了多种摧残,其中包括关节痛、心脏病还有痢疾等。

贝多芬的耳朵是怎么聋的最后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得到了证实,一个著名的医学家为了确定贝多芬的耳聋病因,求得病理学上的验证,曾经开棺验尸找到贝多芬的头骨,经过专业仪器的测验,终于确定了他胸腔感染、胃痛、背痛和关节痛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耳聋。

贝多芬的耳朵是怎么聋的这个问题一直是音乐史上的一大谜团,不过好在这个谜团终于解开了,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令后人肝肠寸断,原来著名的音乐大师曾遭受到如此多的病魔困扰,他的病痛如此剧烈,以至于常人无法想象,最后贝多芬也是被这种剧烈的风湿病痛折磨致死。

贝多芬的感人事迹

贝多芬是个不一般的天才,他虽然一生专注于音乐,但是他的许多事迹非常触动人心。贝多芬的悲惨身世让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的父亲从小逼他苦练钢琴,他并没有因此痛恨音乐。反而把他的所有精力都用于创作音乐,由于他的天赋和勤奋,他很快得以成名。

少年时期的贝多芬失去了母亲,他并没有陷在对于母亲那种温柔的感情里无法自拔。不久后父亲也去世,他得到了自由的空间。贝多芬的感人事迹在于他一个人承担起全家的生计,他的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全由他自己一人照顾。贝多芬不得不以喜爱的音乐当做养家的工具,以此供养家人的生活,为了生计,他只好努力赚钱。

当贝多芬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时。他的耳朵出现了问题,在此之后,他的听力一天天衰退,最终导致了耳聋。耳聋给他带来打击非常大,他无法再听到喜爱的音乐,也没有办法再创作音乐。但贝多芬对音乐非常执着,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声练习,在耳聋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贝多芬的感人事迹在于一次次战胜自己,战胜苦难。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悲惨的幼年,凄凉的少年,窘迫的中年,他都执着于音乐。贝多芬的感人事迹不止于此,他坚持的一生不是没有意义的,贝多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死亡真相是什么

在1827年的时候,德国出现了一件令人感到伤心的事情:贝多芬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虽然是一个知名的音乐家,但是他在生前的时候并没有好的生活条件,他一直生活在贫困和疾病当中,他还曾经抑郁到要自杀。但是贝多芬最后还是坚持下来,只是他在1827年突然离世。很多人都很关心贝多芬的离世,有很多人都很关心贝多芬死亡真相是什么。

在一开始的时候,人们传言称:贝多芬的死亡是因为他经常喝酒造成的。贝多芬在55岁的时候就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肝病,这种肝病严重地影响了贝多芬的健康。但是英国的医学家则表示,贝多芬所患上的并不是肝病,而是一种风湿病,这样的一种风湿病到严重的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夺去人的生命的,贝多芬的死亡或许就和这个风湿病有关。这难道就是贝多芬死亡真相吗?

其实,在现在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美国方面曾经对贝多芬的尸体进行过检测,他们在贝多芬的头发当中找到铅,他们得出结论称:贝多芬就是铅中毒而死的。这样的一种结论之前推翻了很多人的猜想,但是他们并不能拿出具体的证明来,因此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个结论存在质疑。

那么,贝多芬的死亡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其实现在已经举例贝多芬离世很多年了,现在的人想要知道这其中的真相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因此,大家有种种猜测,却不能说出哪一种猜测是真相。

贝多芬的耳聋是什么时候,是有什么引起的

1800年1月29日贝多芬在写给明友Wegeler医生的信中最早提到了他的耳聋。贝多芬发现近2年来听力逐渐变坏,自认为是他1797患斑珍住寒所致。1802年贝多芬曾向人透露过在森林里他听不到牧羊人用笛子吹奏的欢快管乐声。他还告诉Wegeler,当人们说话声音很轻柔时,他能听见,但是听不清。如果有人大声喊他同样听不清,而且日夜听见耳朵里有响声。据说在维也纳轰炸期间他不得不用脱脂棉垫盖住耳朵。以上证据表明,此时贝多芬的听力损失以高频为主,并伴有重振和严重的耳鸣。这时的贝多芬己开始使用对话手册,并且在他的牙齿和钢琴之间安放一根小棍以便能听见琴声,表明耳聋性质含有传导性聋的成分。贝多芬的音语没有变坏,表明其耳蜗功能尚有部分保留。贝多芬52岁时因听不清独奏声而被取消了对歌剧《费德里奥》的指挥权。后来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晚期还患有进行性黄疸,呕吐,腹泻和持续4个月的水肿。他经历过4次腹腔穿刺,共抽出11升腹水。临终前2天,贝多芬写了遗书,他对在场的医生说:“鼓掌吧!朋友,演出结束了。”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维也纳去世,死因为现今的肝肾综合征。维也纳病理博物馆副主任Joseph Wager和助手一起对贝多芬做了尸检。贝多芬的耳廓很大,外形不规则,耳甲宽阔。外耳道盖满鳞片,鼓膜被鳞片覆盖。颞骨岩部,尤其是耳蜗周围血管丰富,乳突很大,内衬含血管的膜性组织。位听神经皱缩并有脱髓鞘改变。许多耳科专家赞同贝多芬的耳聋属于耳蜗型耳硬化症,这可以解释其进行性混合性高频听力减退伴有重振,音语辨别率减低和耳鸣,发病年龄亦与该病相符。然而在尸检中未发现镫骨底板固定。除耳硬化症外,还有人认为贝多芬的耳聋系梅毒或Paget病所致,真相如何,目前已难以澄清。

还有人说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何以会耳聋的呢?尽管人们曾两次对贝多芬的遗体作过病理解剖,以便发现他耳聋的秘密,可结论仍莫衷一是。根据病历,许多医学专家认为贝多芬是先天梅毒病人。由于梅毒的慢性进行性损害使他的听力丧失了。也有人认为贝多芬的放荡生活使他得了后天梅毒,而后天梅毒也会导致听力的丧失。有的医生则认为贝多芬的耳聋是某种结核病引起的。这位音乐家一生贫病交加,得过天花、伤寒、水痘、营养失调、肝损伤等疾病,这众多因素也能促使听力衰退。所以,问题就变得盐分复杂了。1987年3月,维也纳大学的两位教授在《贝多芬的病》一书中宣告:他们要检查贝多芬的头骨后发现,这位音乐家的耳聋是由于内耳硬化症引起的。但是,1990年10月14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则说:贝多芬是因为“胸腔感染、胃病、严重背痛和关节痛最后导致耳聋的。”

贝多芬因为什么耳聋?

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8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1792年,他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包括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在他26岁创作和精力都正处于巅峰的时期,开始耳聋,起初是听不到高音,到晚年时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多年来,人们无不为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巨匠的意外而惋叹,但是,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贝多芬的耳聋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种疾病——梅毒,并且这种可怕的疾病缠绕了他终生,令他痛苦不已。

在贝多芬生活的时代,许多人认为贝多芬得过梅毒。1912年,专研贝多芬的学者和医生西奥多·佛利莫(Theodorvon Frimmel)写道:“贝多芬的耳聋仅是症状,这疾病本身有另一个名字。”塞耶也说,贝多芬的疾病许多人都知道,病名则羞于启齿。一位耳科医生亚当·普利兹(Adam Politzer)还提到有两张有贝多芬名字的治疗梅毒的水银药膏的处方。但是,大家都选择回避这个问题,或者保持沉默。这可能由于当时贝多芬崇高的社会地位,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而不敢造次。诺伊迈尔写道:“他的不朽作品神圣不可侵犯,今天没有人敢表示轻蔑的批评。贝多芬的音乐让我们觉得好像进入圣殿,内心充满景仰。”

直到20世纪青霉素发明之前的数十年,当时世界对梅毒研究的兴趣正高,才有更多的医疗工作者投入了这项研究,贝多芬耳聋之谜才得以揭开。

贝多芬的好友也是他的医生安德烈亚斯·贝托里尼(Andreas Bertolini)提供的资料表明,年轻时的贝多芬除了有时肠胃痛之外,相当健康。当时他已经在向海顿学艺,同时他卓越的钢琴即兴演奏,在维也纳的王公贵族中也享有盛名,包括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鲁道夫大公都拜贝多芬为师。但是,他在维也纳的第一年,有一次发烧改变了他的一生。阿洛伊·魏森巴赫(Aloi Weissenbach)也是贝多芬的医生,他提到1797年另一次发高烧:“他曾经患有严重的斑疹伤寒,从此神经系统受伤,甚至可能损及听觉,对他真是一次大灾难。”

对于这次“意外的伤寒”的本质,早在1907年,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医生之一、优秀的梅毒研究专家奥斯勒爵士便提出质疑,他认为贝多芬感染伤寒其实是因为梅毒。在梅毒的教科书中,我们能够发现,耳聋通常是在初次发烧第一年之后出现的症状。这是第八对脑神经受损所造成的。耳鸣发作时,老是听到铃声、嗡嗡声或嘶嘶声;先是听不到高音,然后是所有的音域,包括说话的声音。失去听觉是渐进的,有时候会减轻,经常是在压力之下失去听觉。以梅毒造成耳聋的迹象为起点,我们从贝多芬传记中找出以下蛛丝马迹,贝多芬开始耳疾的时间恰好是在26~27岁,而贝多芬的第一位耳科医生诺伊迈尔写道:“贝多芬耳聋最可能的原因,是内耳或迷路的听觉神经失调。”“一开始几乎没有发觉,随着内耳或是听觉神经结构的病理变化,不知不觉中失去听觉。”拉金(Edward Larkin)说:“贝多芬的耳聋是渐进的,有一阵子还是停顿的。”贝多芬自己也说“一开始是听不见高音。”他在耳内放棉花以抑制低音,造成很大的痛苦。 1801年7月1日,贝多芬写信给卡尔·阿门达(Karl Amenda)说:“告诉你,我最有价值的财产,也就是我的听觉,已经严重损毁了。你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我已经发觉有这个症状;但是我什么都没说,现在已经变得更糟。我们必须等待,看看是否听力可以恢复……我所说的请你保密,不要告诉任何人。”这些与梅毒引发的耳聋症状完全吻合。

在1907年,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医生之一、优秀的梅毒研究专家奥斯勒爵士便提出质疑,他认为贝多芬感染伤寒其实是因为梅毒。这是导致他失聪的真实原因

不论感染的原因是先天还是后天,梅毒确实给这位大师带来了一生的痛苦。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虽然在1797年便发现梅毒引发的耳聋迹象,但一直被当成单纯的病毒感染,直到1806才开始由贝托里尼医生进行医治。此时,这疾病已经有十年了。尽管他到处访求名医,试过许多奇怪的疗法却发现梅毒难以根除。而在众多疾病中,失去听觉最令他沮丧。他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格哈德·威林医生(Dr. Gerhard von Vering)以某种树皮为他治疗,原本还以为这样可以减轻他的耳鸣,但没有效果,只是在他的两臂造成痛苦的水泡。格拉夫医生(Dr. H. Graff)建议磨碎新鲜的辣根,以棉布包起来插入耳朵内也无效。约翰·施密特医生(Dr.Johann Schmidt)则建议电疗,直接以电流治疗他的听力。甚至在贝多芬死前七个月,他还满怀希望提到有个治疗耳聋的新方法——把绿色核果仁的外皮泡在微温的牛奶中,然后滴几滴入耳内。由于使用水银作为医治药物,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其他的汞中毒症状。被顽疾缠绕的贝多芬痛苦异常,他的信件充满悲戚之情,因为身体上受到折磨,每封信都在描述他的失望。1821年11月12日,在写给弗朗茨·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的信中,他哀叹说:“高贵的朋友!不要考虑我这个不体面或自私的天才──过去一年到现在,我都在生病;夏天得了黄疸病,持续到八月底。 ”他对智梅斯卡吐露秘密说,明年他不会在伦敦,而是在坟墓里。他还说,感谢上帝,他的角色即将演完了。

1827年3月26日,这位饱受折磨的音乐奇才谱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个音符,却留给世人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今天,当我们倾听《欢乐颂》时能否想象这是一位梅毒晚期病患的作品。揭开贝多芬耳聋背后的实情,并非仅仅为了回顾历史,是为了生命的顽强而歌颂。

贝多芬是什么时候失聪的

二十七岁时其听力开始减退,三十岁两耳渐聋,到四十五岁双耳全聋

乐圣—贝多芬 (Beethoven,Lundwig Van 1770-1827 )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国波昂,母亲是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的女仆,而父亲却是贪婪无餍、喜欢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贫困。父亲管教严苛使他的童年过得相当悲惨,仅能从母亲及祖父那儿得到一丁点儿的慈爱。

贝多芬从小就显露音乐方面的才华及天分,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八岁首次公开演奏、十一岁时以钢琴演奏即兴曲的才能,初露头角,加入家乡剧院的乐队。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失业,他负起照顾家庭,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二十二岁父亲去世,背多芬到维也纳球发展,展开了刚琴演奏与作曲的生涯。二十五岁成为钢琴名家。不久,作曲的声誉也渐渐提高,但是二十七岁时其听力开始减退,三十岁两耳渐聋,到四十五岁双耳全聋,在此期间,发表了其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一生虽然恋爱多次,却始终没有结婚,晚年被侄子连累,性情变得乖张异常,又受到胃肠病和黄疸病的折磨,终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风雨中病逝於维也纳,死后有二万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遗容。维也纳各级学校,在他丧礼那天全部停课,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意。

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派,中间的一座桥梁,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致於成长茁壮。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顿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终成一代巨匠。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博斗,永不低头,对人生的感触极深,了悟人生的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处处充满了自信。这些作品正如灿烂绚丽的万丈光芒,照耀著整个生命的园地,展现出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十分令人感佩,我们应学习贝多芬这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