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会被中国电影淘汰吗? 好莱坞中国题材电影

6893℃ ELIAS

好莱坞会被中国电影淘汰吗?好莱坞中国题材电影

中国电影为何不能获好莱坞大奖

不是不能,李安不就凭借《卧虎藏龙》这部中国风的电影获得过数项奥斯卡大奖么?奥斯卡说到底主要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而中国电影人很少有能像李安那样兼具东西方文化内涵的,得奖本身就是件很难的事。但中国电影人不该东施效颦,效仿西方商业大片的拍摄模式,弄得华丽空洞而毫无内涵(《十面埋伏》,《无极》等),中国的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标签,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不要为了所谓的奥斯卡而拍片。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对电影有着一套成熟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电影在好莱坞,是一条欲望的生产和满足的文化流水线。在多年摸打滚爬的历练中,好莱坞掌握了一套“勾兑”大片、名片和“奥斯卡”影片的酿造秘方,就像可口可乐神秘的“7X”秘方一样,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与众不同、身价倍增,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可口”和“可乐”。虽然好莱坞的这个配方是个高度机密,但里面至少含有这样一些基本元素:欲望、爱情、自由、正义、神话和美国梦等等,这些我们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实上,这个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莱坞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它作为全球“梦工厂”和“印钞机”的最大源泉。

凭借着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好莱坞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传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沟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随之多元化。好莱坞追求欲望和利润的痴心脚步已经越来越追不上观众变心的翅膀了,他们渴望有更新颖、更奇异的视觉体验来刷新自己的艺术期待,满足自己高企的审美预期。他们急切地需要世界题材来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盈利能力的新边疆。现在,这只文化大鳄开始向世界张开了大口,在世界各国开设“灌装分厂”,开始梦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样的运作策略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

影视资源的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焦虑,是好莱坞“文化入侵”其他国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欲望工厂”的生产要得以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新奇。这不仅仅指电影拍摄技巧和电影明星的不断更新。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的状况,好莱坞曾尝试向太空、史前和未来等幻想空间进军,虽然也取得了类似于《星球大战》、《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动漫带来的冲击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于是,到异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寻找宝藏,寻找新的欲望原料,成了好莱坞的新战略。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盯住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面对好莱坞的文化入侵,这其实才是最令人心惊和担忧的。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区别?

差距如下:

1、美国文化多元。美国一般片子都有黑人,这就是非洲的观众可以喜欢看,而中国电影只有华人,也就在华语圈里面有人喜欢。

2、制度先进。审 核和分 级是一个绝对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3、西 方 主 流。看电影首先看脸,好莱坞基本都是白色人种,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换句话说,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外,基本全部的发达国家都是白人。也就是能看电影的自然是发达国家人最多,很多国家(类似阿富汗、索马里)饭都没得吃,不能看电影的。

4、盘子大。美国好莱坞背靠美国和加拿大。人口超过3亿,一般电影,也有足够人口支撑不赔本。为什么英法拍不出好电影,看得人少,自然票房不好。同样电影,0.5亿人看和3亿人看是完全两回事!(在这一点上,随着中国文化崛起,也不停赶上来)

5、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全球吸金、技术先行、大公司大制作等等。例如迪斯尼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500亿美元。中国万达800亿市值(折合美元120多亿)、中影600亿市值(不足百亿美元)。

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影响

就像不同的大学.

中国大学里的学生成绩好的,都想去好莱坞.

导演有名的,也想和好莱坞的比一下.

进了好莱坞的中国名星,可以走向全世界.

至于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影响?

不知道你是想知道对中国人的影响,还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呢?

对那一部分人呢?年少的,还是年老的,还是对政客呢?

我觉得电影对中国的经济怎么影响呢?如果里面没有经济成分是没法衡量的.

说起影响,是相互的,如果对方对中国有影响,那么中国对他们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