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说的痹症是什么病,有吃的药吗? 中医痹症分型

5191℃ VIOLA

中医上说的痹症是什么病,有吃的药吗?中医痹症分型

中医说痹症是什么意思

痹则不通的意思,例如,因受寒造成的疼痛,就属于痹症的一种。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

风湿腰椎间盘突出吃什么药有效?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顽疾!一般都会伴有腿脚麻木疼痛的症状,这是椎体受压髓核外溢压迫椎管神经所致,。西医治疗这样的病症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吃药打针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无非就是动手术了,但是腰部的手术一般是不提倡做的,腰部神经线密集,一旦找个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反而会加重病情,骨科医院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我建议您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穴位治疗,百年神贴的膏药,是纯中药熬制而成,直接贴敷于皮肤的表面,通过毛孔把体内的炎症拔出来,由于膏药贴敷于皮肤表层,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如有需要,随时咨询!QQ:1429294271

痹症吃什么药 痹症 浑身关节痛。腰痛,腹部痛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痹症怎么处理啊

  痹,即痹阻不通。痹证(Bi syndrome)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编辑本段病因综述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痹证发病原因: 正虚  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   1.禀赋不足   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   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事儿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弊。从临床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3]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器具调摄不慎   导致邪侵依法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编辑本段表现  表现在: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往往始于滑膜病变、软骨受损或是变性;服用某些抗炎类、激素类药物所造成的软骨损伤也是许多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关节滑膜、软骨的损伤以及关节滑液的缺失,导致关节骨骼缺少必要的保护,以至于人体一活动,关节处的骨骼因缺乏必要的“软骨保护”直接发生剧烈硬性摩擦,而引发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变形、骨刺增生等多种症状。更为重要的,人体关节器官如果免疫失调,关节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终导致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 编辑本段辨证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 (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编辑本段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4)中国古代药酒治疗方法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因为人体对酒吸收较快,药物之性(药力)通过酒的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周流全身,能较快地发挥治疗作用,有效缓解病情。 中药处方治疗痹症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方1——热邪迫络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遇暖加重,得冷则舒,痛不可触,筋脉拘急,不能屈伸,日轻夜重,口渴烦闷,舌质红,苔黄燥,脉数小滑。【治法】清热通络   【方药】石膏30克,知母10克,巴山金银花15克,太白半支莲20克,太白毛羌30克,野生丹参15克,太白茶15克,盘龙七20克,太白木通20克,甘草8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忌食辛辣之品   【按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人体气血相搏,导致气血郁滞,脉筋拘急,不能通痹。石膏偏清解,知母偏清润,二药清凉苦寒,以刹其火焰之势;银花清热,配知母养阴液;半支莲抗病毒,毛羌芳香,太白茶甘温、盘龙七甘苦,四药合用能通络清热舒筋,利关节;太白木通苦寒,清热解毒;丹参苦、微寒,除烦凉血,补血活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清热毒通经络,热去络通,气血调畅,通则不痛。   【出处】肖学忠、李兆洪经验方(陕西民间名老中医)   2.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方2——风热湿浸   【症状】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局部有灼热感,伴有发热、恶风、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透表清热,化湿通络   【方药】麻黄5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防风10克,桂枝5克,赤芍10克,见雪灰30克,生姜3克,生甘草3克,太白毛羌15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慎起居   【按语】风热湿邪侵入,湿热交阻,留注关节而发病。麻黄祛风,赤小豆利湿,连翘清热,三药相配伍,解表清热利湿;防风、太白毛羌祛风发表,胜湿通痹,再配桂枝舒筋通阳和络,见雪灰清热解毒,清除经络间之风热从而止痛。全方祛风清热以解表,利湿和络以通痹。   【出处】肖学忠、李兆洪经验方(陕西民间名老中医)   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方3——脾肾阳虚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肌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驼背,腰膝酸软,尿多便痛,舌淡,脉沉弱。   【治法】温阳益气   【方药】红毛七10克,公丁香3克,桂枝6克,干姜6克,生姜3片,太白毛羌6克,独活6克,陈皮6克,秤杆七15克,长胜七15克,红枣5枚,潞党参15克,怀牛膝9克,苏叶6克,苏梗6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按语】痹证日久不愈,导致脾肾阳虚,表卫不固,易感外邪。红毛七、生姜温经散寒;潞党参、秤杆七、长胜七、干姜益气温中健脾;公丁香入脾胃温中焦,入肾经温下焦助肾阳;陈皮理气健脾;桂枝温经通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苏叶、苏梗、太白毛羌、独活祛风湿,疏通开痹,全方标本兼顾,扶正法邪。   【出处】肖学忠、李兆洪经验方(陕西民间名老中医)   4.类风湿治疗方法4:助肿疗法用药求肿,见肿则效,肿极则消,消彻则愈.临床上,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用药后可出现3种治疗反应;一是药后症减。二是药后平平,三是药后症剧。对于第一种情况,守方较易;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守方较难,往往求效心切而改弦易辙;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守方更难,往往遇此迷茫不解,杂药乱投。   中医称其为“顽痹”又称“白虎历节风”。其临床症状:双手指,双脚趾,腕,踝等小关节首先发病,晨间出现关节僵硬,并有浑身不适。化验:类风湿因子(RF)呈阳性。到中晚期,关节肿痛增剧,肿处较硬晨僵时间延长;关节逐渐累及肘、肩、膝、髋等大关节,病人活动受限,生活多难以自理。并逐渐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或严重者出现关节半脱位和畸形。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它是全身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芥蒂组织疾病。而关节肿痛则是IgG、IgM,等免疫复合物的致炎物质在关节“作祟”所致。因此,在治疗中将肿胀、疼痛作为“靶的”来消除;又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无菌性炎症,一般抗炎药难以奏效,所以,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成为主要控制肿胀、疼痛、僵硬、高烧的主要药物。而该药用上后,很快能缓解肿胀和疼痛。用药量也不自主的由少到多,否则,肿痛会“此起彼伏”,而该治法的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停药,停药既“犯病”,也叫“反弹”。   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对胃肠、肝、肾有较大的损害作用,久治不愈,又不能停药逐渐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关节半脱位、关节畸形而致残。最后,现代医学的专家学者,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不可逆转的疾病。这就是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的基本状况。   新治法的发现过程,是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治疗,意外发现的,具有偶然性。   笔者从八七年开始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滑膜炎的病人治疗。其中有一位病人,在市医院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他双手、双脚小关节肿胀、疼痛、膝踝、腕等关节也时有肿痛,伸曲受限,化验: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经笔者切脉、舌诊后认为该病人属偏寒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治以补气助阳,通经活络。意在消除病人关节肿痛之苦。处方做了一料药面,大约能用一个疗程。   当病人服用一周时,家人告之,“服药后肿痛剧烈,病人卧床”。于是,笔者前往之,观察服药病人。经诊察后,诊断和用药无失当之处,笔者鼓励继续用药。三个月过去了,病人亲自来取药,并汇报了服药经过。病人发现肿胀增剧后继续用药,大约肿胀两个月后,各关节开始柔软,肿的地方象气吹的一样,关节内疼痛减轻,膝关节逐渐伸直,并能使上劲。病人连续服用十六个月后,经过大小三十余次肿消的过程,终于,不肿,不痛,不僵硬了,关节功能恢复了正常。笔者建议到市级医院复查。化验:类风湿因子已转阴。医生告诉他:他的身体已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与体征。他得到了彻底的治愈,该病人经追访得知至今离药已十七年之久未复发。   通过这个病例,引起笔者的深思,该病人用药竟然通过反复的肿消使顽症治愈,肿是否起到了消除无菌性炎症的作用?后来又治愈了一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在他们中间有患病1—7年不等,治疗反应则大同小异。几乎都要经过肿消的过程,治愈时间,最短的一年左右,最长的是四年。最明显的是长期服用激素的病人,肿、消缓慢而疗程最长。就这样笔者无意中发现的用药助肿的疗法,竟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法宝”。   为了弄清楚以肿除病之“迷”,笔者大约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其间翻阅了大量古代医籍,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及《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等工具书,想从中找出类似以肿治痹的先例,可惜书中没找到类似的记载。于是,笔者又在中医治病八种方法中去找答案。   中医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而直接攻病者,只有汗、吐、下三种方法。而汗法主要是用来治风寒表实证的病人,用发汗的方法,使邪从汗道排出体外,该法又叫“开鬼门”;吐法是邪居高位,用吐法将胸膈上的宿食,痰饮涌吐排出体外的方法;下法是病人出现里实证,腹部有痞满燥实之邪,用泻下的药物,将邪从肠道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只有将病邪排出体外,或在体内将其消灭,病才可得到彻底治愈。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位深在筋骨,以上三法均不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而其他五法也只适合辅助治疗之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只能在八法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治法,才能找到病邪排出体外的渠道。经过实践证明,助肿的治法,是最客观最科学的治法,因为,它通过中药的助肿,能起到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无菌性炎症”排出体外的作用。就这样“助肿疗法”一词诞生了,它的概念是:“病人通过口服助肿重要,促使病人的患病关节,肿痛增剧,以至极限后,自动肿消痛减,以达到由里及表,透邪外出的效果。经反复多次的肿、消后,达到病邪出尽而治愈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笔者称之为助肿疗法。   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了“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而助肿疗法则与其所相似,故称“肿因肿用”之法。它虽然晚出世三千年,但它与“通因通用”可称为“孪生兄弟”,同样都是反治之法,只不过所治疗的疾病不同罢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医生和患者印象中,是一种恐惧的疑难病症。由于,它给病人   带来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和使病人身形的扭曲,四肢的畸形以至废用,充分展示了该病的“凶残”,甚至病人痛不欲生。再加上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彻底治疗的方法。认为该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使该病的病人生活在暗淡的绝望之中,不但每天承受着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精神近乎崩溃。   在这种气氛下,名不见经传的笔者,经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发现了以肿治该并的新治法——“助肿疗法”。这对该病病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因助肿疗法以治本为终极目标,在除病的同时保护人体的正气,方药中以补肝肾、养气血为住,兼祛病邪,病人的脏腑不受损害。又因为该治法以肿为出邪“渠道”,治疗很彻底,愈后不复发。与“抑制肿痛”的治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治愈的病人感慨地说:“我们寻找的就是这种能根治的方法,尽管治疗时要忍受痛苦,但可以永远脱离病魔”。由于,助肿疗法具有彻底祛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的作用,使知道这种治法的病人,不远千里万里前来应诊,因为病人太需要这种治疗方法了。   .   助肿疗法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产物,是人类医学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治法,它开创了以肿治顽痹的先河,也改写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可治愈的历史;它的问世填补了我过攻关计划的空白,也将以前所未有的疗效震撼着现代医坛,标志着祖国医学为世界医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又一新里程碑 编辑本段按语  1.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   3.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4.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