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引发什么疾病? 慢性化脓性胸膜炎

8919℃ VINCENT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引发什么疾病?慢性化脓性胸膜炎

什么是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展开全部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是皮肤、粘膜、毛发和指甲持续性念珠菌感染的细菌免疫缺陷病。本病与其他细胞免疫缺陷病不同,仅对白色念珠菌和少数抗原相关性真菌缺乏反应,而对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免疫则正常。本病系一些疾病的综合征,可合并各种内分泌器官功能减退、肿瘤和其他慢性衰竭性疾病,也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发生。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女性,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婴儿常有持续性鹅口疮。病变轻乾仅累及指甲,重者全身皮肤、粘膜和毛发受累。皮肤有鳞屑、湿疹;粘膜有念珠菌粘着性白斑;指甲营养不良或角化过度。慢性食管念珠菌病可致食狭窄,并可伴发鼻窦及肺部感染。患儿生长发育障碍。老年发病者一般较轻。另一类型是少年家族性多内分泌综合征伴含珠菌病,除有轻至中度念珠菌病外,一般在念珠菌发病后数年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Addison病或糖尿病。通常,可查到受累内分泌器官的自身抗体。此外,尚可并发卵巢功能障碍、恶性贫血、脱发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辅助检查本病免疫缺陷表现不尽相同。最突出的异常是皮肤对念珠菌无反应性,体外抗念珠菌抗原增生反应缺如和淋巴激活素移动抑制因子合成反应减弱。而抗念珠菌和其他抗原的抗体反应则正常。免疫球蛋白含量正常或增高;T细胞与B细胞计数一般也正常,但单核细胞功能减退。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抗霉菌治疗。口腔可用龙胆紫、制霉素和克霉唑;全身则用酮康唑和二性霉素B治疗。指甲霉可手术清除。用转移因子进行免疫刺激,并联合应用二性霉素B,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毒性。此外,还可采用胸腺上皮、胸腺激素或免疫淋巴细胞进行治疗,亦可取得暂时疗效。

皮肤念珠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内脏感染。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寄生于健康人口腔、消化道、阴道及皮肤无症状,因此,属条件致病性真菌。常见发病诱因为体质衰弱、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糠尿病等)或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发病时在黏膜可引鹅口疮、阴道炎;在内脏可引起肠炎及肺炎;在皮肤则引起皮炎即皮肤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皱褶部,如肥胖者颈周、乳房下、腋下和腹股沟;家庭主妇或饮食服务人员则好发于手的第3-4指间。表现为擦烂红斑;皮肤潮红、浸渍,有膜状脱屑,可因摩擦糜烂渗液,边界清楚,周围可有卫星状分布的丘疹、斑丘疹。自觉瘙痒或灼痛。在躯干部则表现为散在较大丘疹,顶部有鳞屑、颜色鲜红或暗红,无融合倾向。少数引发甲沟、甲周炎症,表现为甲周暗红肿胀,有压痛,不时挤出稀薄脓液。病程缓慢,常伴甲病变。营养不良及卫生状况差的婴儿可同时具有鹅口疮、肛周擦烂红斑及肠炎,称念珠菌病,常互为因果,使病情迁延。

  治疗皮肤念珠菌病可外用制霉菌素洗剂或咪康唑、克霉唑霜;有糜烂时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鹅口疮用2%碳酸氢钠溶液含漱或外擦甲紫(龙胆紫)溶液,有肠道症状时,口服制霉菌素。

  疾病描述

  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内脏感染。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寄生于健康人口腔、消化道、阴道及皮肤无症状,因此,属条件致病性真菌。常见发病诱因为体质衰弱、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糠尿病等)或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发病时在黏膜可引鹅口疮、阴道炎;在内脏可引起肠炎及肺炎;在皮肤则引起皮炎即皮肤念珠菌病。

  症状体征

  颈前、指间、腋窝、乳房下、腹股沟、股内侧、臀部、肛周、会阴、外生殖器等皮肤皱折处有无潮红、发白、鳞屑、糜烂,指甲有无变厚、变色,甲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压之有无少量分泌物渗出,口角有无糜烂、浸渍或皲裂;对婴儿注意其皮肤有无成群的、附有细圈鳞屑的红色斑丘疹或脓疱,口腔粘膜、舌、齿龈等处有无乳白色薄膜。注意有无内脏病变。

  疾病病因

  注意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曾否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是否经常与水接触。

  诊断检查

  直接镜检:女性用较长的消毒棉拭子取阴道、宫颈分泌物或阴道壁上乳白色薄膜,男性刮取阴茎龟头、冠状沟或包皮处皮损表面鳞屑作为待检标本。将待检标本用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镜下可见成群的卵园形孢子和假菌丝,如找到较多的假菌丝时,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阶段,对诊断更有意义。

  染色检查:也可用革兰染色法,刚果红染色或PAS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其阳性率均比直接镜检法高。革兰染色,孢子和假菌丝染成兰色:刚果红和PAS染色,孢子和假菌丝则染成红色。

  分离培养:涂片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进行念珠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受检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多采用试管法培养)。接种时将试管培养基斜而割破少许,每管接种2-3处,每份标本接种2管。将培养基放入37℃温箱内孵育24-48小时后观察,可见大量乳白色菌落生长,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落涂片,直接镜检或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芽孢子,可初步诊断为念珠菌感染。

  用免疫双扩法或胶乳凝法可检出白色念珠菌抗体。

  治疗方案

  1.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2.去除致病诱因,如患有糖尿病要同时进行治疗。

  3.对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考虑停药或改药。

  4.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可选用:①2%甲紫溶液;②制霉菌素粉剂或软膏1万~5万U/g;③2%咪康唑霜、1%益康唑霜或3%两性霉素B软膏。

  5.系统性念珠菌病和严重的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患者可采用全身用药方法治疗。可选用氟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的日剂量相同,治疗时间取决于病损部位和患者的临床反应。对急性阴道念珠菌病一次口服150mg即可;口腔、食道念珠菌病为50~100mg,1/d,连续1~4周;其他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推荐剂量为第一天400mg,以后200mg,1/d,至少持续4周,症状消失后再维持治疗2周。伊曲康唑对念珠菌病也有良好治疗作用。

  用药安全

  正常人一般不易患念珠菌感染性皮肤病,只有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低的人(如糖尿病人、癌症病人、艾滋病人)及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皮质激素等病人,才易发生念珠菌性感染。如已发生这种皮肤病,病因又不甚明确者,应速去医院查找病因。

全身性念珠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预防和治疗呢?

由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其表现为真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和/或肝,脾,肾,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特别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内脏)白色念珠菌并发症的发生。

怎样会引起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正常情况下,念珠菌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致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与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当患者有糖尿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均易发生感染。也可由于长期放置导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疗、化疗而致病本病多数属于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

念珠菌属中约有8种菌能引起人体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 albicans)为常见的致病菌,毒力最强。其它几种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较少引起感染,只有当人体免疫力特别低下时,这些念珠菌才会单独或与白色念珠菌协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