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是? 过度的自我否定 自我怀疑

1985℃ MELODY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是?过度的自我否定 自我怀疑

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包含哪些阶段

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包含哪些阶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意向与自我认识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根据这两个方面矛盾运动的特点,提出划分发展阶段的三项依据: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相互消长;2.自我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深化;3.自我意向与自我认识发展的不平衡性。作者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少年期的阶段特点做了较具体的分析;认为弄清楚这些特点,对于深入探讨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对于改进少年期的教育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1、适应准备阶段:新生步入大学,从高考的喜悦或痛苦中解脱、冷静下来,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使他们整个身心处于动荡不安中,在克服各种不适应的同时,力图建立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开始真正的大学生活。

这个阶段如果许多问题解决得不好,会影响到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这个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与个人适应能力的高低有关,一般需要一个学期左右。

2、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持久的阶段,将一直延续到毕业前。这个阶段看似风平浪静,其实不然。大学生在这个时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做出抉择和回答,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充分得到展示,每个人都按照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

在可能会遇到的许多锻炼和机遇面前,会经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挫折的困苦,这正是大学生的必要的、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

3、走向成熟阶段:这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面对即将到来的又一次环境变迁,角色变化,大学生心理又将掀起波澜,他们必须在这个阶段做好心理准备。

因此,深入了解社会,把握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做好毕业设计,处理与恋人关系等现实问题,每个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冲突都不会少。这个阶段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考验的阶段,又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扩展资料

大学生发展的特点

(1) 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随着独立性、创造性、敏锐性、批判性、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分析不同的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一些规律,有创新的思想,敢于创新。

(2) 观察能力明显增强。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限于五官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他们希望探索事物之间内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事物。

(3) 想像力大大增强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大学生的想象力在重建想象力的基础上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 记忆达到顶峰。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形成的时间联系不断增多,记忆存储量不断增加,理解和记忆能力不断增强。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在我们考上大学以前,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将来能时入大学,对大学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憧憬,大学就是我们梦想中的天堂。每天埋头苦干,学习动力十足,家长和老师也不时的提醒我们,不要松懈,只要我们有一点怠慢,大学生活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我们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而在我们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就认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轻松一把了,不要再像中学那样每天只在书堆里转了,好像考上大学就是我们学习的终止点了。在学习上,目的不明确,自我意识不清,缺乏有效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还是对未来有着强烈的兴趣,对未知的事物有好奇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探知的欲望。但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想学,也有一些不得不学的意味,就是来混毕业的。主要精力不是花在学习上,只求考试能过就行的态度。他们自我意识不清,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自我评价,表为自我中心、自卑,要不就是自负。缺乏目标意识和学习的动力。不少学生的求学支机主要立足于人人的发展,对学校和专业不满的比例好高,而且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时代不同,而使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找到有效的学习技巧,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感到无所适从的,从而产生情绪的波动。这些都与我们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的特征:
  自我意识发展的积极特征
  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更具广泛性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积极主动,开始在社会的大坐标中认识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并自觉地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自我体验的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体验基本倾向于自信、热情、憧憬、舒畅、紧张、急躁等。
  自我控制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主动性、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独立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突出表现。
  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冲突
  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在高中生、大学生和成年人的自我意识中,尤以大学生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距离最大。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大学生已开始将自我分离为主我和客我,当在现实中看到许多人比自己还出色时,逐渐地出现了不接纳自我的现象。从而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产生较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
  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随着成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人感,渴望自立自治,同时又有反叛倾向。另一方面,他们渴望的人格独立与经济依赖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既想独立又无法真正独立,既想摆脱又摆脱不掉的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们,经常使一些学生感到苦恼和彷徨。
  自信与自卑感的冲突。自信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有资料报道,大学生的自卑体验占28%左右。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内心极为矛盾和痛苦。
  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冲突。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友需求,渴望友谊,寻求社会归属。但许多人在与群体共处时却又表现出狭溢意识,以自我封闭的方式进行消极防卫,小心呵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生怕露短。这种矛盾冲突,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和谐,倍受孤独的煎熬。
  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的冲突。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表现出强大的唯我惯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价值膨胀,喜欢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而缺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致使人际关系多不和谐,同时又具有从众心理,过强的从众心理将导致缺乏个性和较强的依赖性。表现在遇到具体问题情境时,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随波逐流,有碍于心理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特点我们要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
  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了解自我,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自我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在与他人比较中认识和评价自我。个人认识与评价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完成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不仅要与自己相当的人作比较,还要与优秀的人相比较,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恰当地与他人比较而又能正确评估自己,就能合乎实际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大学生普遍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别人的评价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应因过高的评价而飘飘然,也不为过低的评价而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