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2千600万年都有一次生物大灭绝,原因是什么?人类会灭绝吗?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原因

7061℃ SAM

每过2千600万年都有一次生物大灭绝,原因是什么?人类会灭绝吗?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原因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的灭绝的原因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导致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70%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伽马射线暴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 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60%的物种灭绝。

奥陶纪初期,海洋生物进入鼎盛时期,笔石、珊瑚、海百合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但是,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约60%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经过10年的研究探索,专家研究首次证实,是气候突变导致了此次灭绝事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博士所在的研究小组在华南上百个地质剖面采集样本,对化石进行详细分析,首次把生物多样性变化锁定在10万年的时间尺度内。研究证实,灭绝事件经历了两幕:在距今4.46亿年,发生了第一幕生物大灭绝,原因是气候突然变冷,当时的南极冰盖迅速扩大,海平面下降150米之多,导致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骤然减少,笔石、三叶虫等海洋动物从此大伤元气;部分逃过一劫的生物接来又遭遇了第二幕的大灭绝——气候突然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使生物再次遭到灭顶之灾。由于证据充分,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可。“过去的历史是应对未来的一把金钥匙”,樊隽轩博士说,生物大灭绝事件并不是坏事,旧的物种消失,为新物种腾出了生存空间,形成新的生命大爆发。科学家要做的事,就是准确理解生命的过程,为人类应对突变的灾难提供支撑[1]。

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是在大冰期与大间冰期之间不断反复更迭的变换过程,极端的寒冷和极端的温暖都会导致生物的大规模灭绝,且后者是前者的次生结果(第二幕的大灭绝)。这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准确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才能确认目前地球所面临的各种灾难及其规模。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绝灭[2]。

奥陶纪至志留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4.39亿年前)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那时,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本充满生机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从而导致了物种大规模灭绝。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至法门期之交的生物大绝灭(3.67亿年前)虽说科学家可以确定在泥盆纪后期发生了大绝灭,但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却不清楚。经过这次绝灭,70%的物种消失了。对于这次绝灭的起因我们知之甚少,从暖水海洋中物种不成比例的消失来看,当时应该是发生了气候变化,全球变冷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有迹象显示当时比较浅的水域里的氧气含量也下降了。

二叠纪至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2.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绝灭事件发生了。据统计,物种数减少了97%以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和窄盐性生物。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海平面的波动、海洋中盐度的变化、火山活动,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似乎还是气候变化。

三叠纪至侏罗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2.08亿年前)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以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绝灭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的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恐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也许是因为这次大绝灭所引起的关注较少,我们对它的起因也很不清楚,不过气候变化似乎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降雨的增加。

白垩纪至第三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6500万年前)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灭绝率达52%,物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专家分别从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宇宙射线角度进行了分析,而目前国外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这次大绝灭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的直接结果。

气候变化几乎是5次生物大灭绝的共同原因,而气候变冷至少导致3次生物灭绝,它们与地史上3次大冰期密切相关。变暖导致的生物灭绝在5次大灭绝中没有明确的表现,根据第一次大灭绝的研究,变暖导致的生物灭绝可能只是次生结果。

现在地球上冰川的面积为149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0%,但在地球的历史上,冰川的面积曾经要大上很多倍,形成大冰期。有记载的大冰期一共发生过三次,周期为将近三亿年发生一次。第一次发生在大约六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在世界各大陆产生的时间略有不同,当时地球上的动植物还很贫乏。第二次发生在大约三亿年前的石炭纪至二叠纪,这次大冰期主要发生在冈瓦那古陆,其中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早,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晚,冰川退却之后,出现大面积的舌羊齿植物群。第三次大冰期就是最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对现在影响最大的冰期。

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又称亚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亚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亚间冰期。大冰期、亚冰期和亚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前两次大冰期至少是3次生物大灭绝的气候背景。令人惊奇的是,第四纪大冰期并没有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到来。在此期间,亚冰期和亚间冰期已经反复交替变化至少17次,最末一次冰期使海平面下降130米。按照第一次物种灭绝的方式,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应该首先从气候变冷开始,部分逃过一劫的生物接下来又遭遇了第二幕的大灭绝——气候突然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使生物再次遭到灭顶之灾。

历史并没有提供全球变暖导致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证据,已有的证据只能表明它是变冷导致生物大灭绝后的次生结果。

地球经历过几次生物大灭绝

第一次,奥陶纪末,原因尚有争议,一种可能是一颗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伽马射线风暴袭击了地球,吹散了大气层,导致宇宙射线杀死大量浅海生物。

第二次,泥盆纪后期,原因可能是中太平洋地函柱喷发出大量火山灰和温室气体,导致海平面下降,气候剧变。大量海洋生物灭亡,但两栖类获得发展。

第三次,二叠纪末,原因可能是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喷发,持续约100万年,导致大气含氧量下降,气候变干,气温剧烈变化。结果导致当时占优势的单弓类爬行动物(除了哺乳动物的祖先以外)全部灭亡,双弓类爬行动物(现代爬行类,鸟类和恐龙的祖先)开始占优势。

第四次,三叠纪末,原因可能是盘古大陆分裂,导致又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结果是消灭除恐龙以外的所有主龙类,恐龙由于适应新的环境而迅速崛起,并成为地球的主宰。真正的哺乳类在三叠纪末已经出现,虽然也熬过了这次灾难,但是由于对于新的环境的适应力不如恐龙,所以之后一直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之下,在新生代以前始终没能向大型化发展。

第五次,白垩纪末,原因是小行星撞击。消灭除现代爬行类和鸟类以外的所有双弓类动物,主宰地球1.5亿年的恐龙从此消失。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接管地球。

有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在历史上发生过二十几次,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似乎具有 。对

第一空,根据前文语境“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可知,此处强调生物大灭绝的“周期性”。第二空,“保守估计”搭配恰当,且处在由“即使……也……”引导的让步条件句中,与后文语境中的“至少”相对应。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远古地球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生物大灭绝原因是什么

科学家们对此次事件提出了多种解释:海平面波动、海洋中盐度变化、火山活动、气候变化等。科学家还发现地层沉积物中发现了碳元素的“布基球”结构,而这些“布基球”结构中残存的氦元素和氩元素的比例同一些碳质的陨星的组成又十分相似,据此他们认为这次大灭绝很有可能是由来自天外的星体碰撞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