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会筛选并过滤掉对自己有害的信息为什么? 大脑最后一次命令段子

4967℃ LUZ

人的大脑会筛选并过滤掉对自己有害的信息为什么?大脑最后一次命令段子

人为什么会长大脑大脑是用来过滤頁假信息的什么东西都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心即眼见为实耳听.....

因为人必须得长大脑!!!

我的大脑过滤问题太严重了怎么办

呵呵,那就应该找个替代大脑的东西,笔记本啦,手机记事本啦,都可以代替的,遇到待办事情的时候就记下来,时不时的看一下自己接下来要办的事情,这样估计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你的大脑也善于敏感词过滤吗?

  

  经验说:我们脑中的观念都是经多年经验的积累,通过理性的思考所形成的。

  实验说:你没那么理性客观。你的大脑有强大的选择机制,会自动过滤那些你不赞同的观点,只留下你认为正确的。

  有没有一部电影让你情有独钟,但奇怪的是影院不上映,报纸也不报道,你的朋友更是连那个性感女主角的名字都没听过。终于有一次,你发现电影杂志上一笔带过的提及了这部电影,在另一部电视剧里发现你最爱的女主角在片中跑龙套,后来终于在豆瓣中找到了这部电影的小组,相见恨晚啊!

  所有这一切,你注意到,但是很少被别人注意到的信息,都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在作祟。考驾照的时候,发现街上所有的车都在违章;失恋的时候,听到的每首歌都那么心碎。证实偏见就是你脑中的过滤器,留下你认为正确的,剩下的统统扔进垃圾桶,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过滤器,电视上的砖家叫兽们夸夸其谈,如果谁的过滤器设置和你相同,你就觉得这专家是真有水平;如果讲的是你不认同的观点,那么这家伙就是狗屁不通。我们看专家学者的讲座不是为了得到新的信息或科学的结论,而仅仅是为了寻找认同感。观察一下你豆瓣上的好友,他们“想读的书”一栏,基本都是符合他们兴趣和观点的书,很少有人想看那些挑战他们既有观念的作品。而现在,你在问问找到了一群和你一样的Geek,所以留了下来。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网站上,Valdis Kerbs对亚马逊网图书销售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支持奥巴马当选总统的选民在亚马逊上购买了更多的正面描写奥巴马先生的书,而不喜欢奥巴马的人则是那些批评奥巴马的书的主要买家。就像对待砖家叫兽的态度一样,人们也更愿意买符合自己的观点的书。Kerbs通过对证实偏见多年的研究发现,人们都希望确信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是正确的,因此会主动的寻找那些和自己所见略同的观点,不符合自己认识的观点则被视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证实偏见是影响我们大脑做出正确判断的主要因素。记者们由于心中存在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报道新闻时总会出现一些偏向性;科学家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而会刻意的回避相反方向的研究。

  证实偏见让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出现偏差,也让阴谋论者有了市场。如果你认为人类根本没有上过月球,你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证实偏见也影响了人类顺利地沟通和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各异的证实偏见所造成的。

  1979年,明尼苏达州大学的Mark Snyder和Nancy Cantor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一帮人,给他们读一本书,内容是一个叫Jane的女人在一周内的生活。Jane是研究人员虚构出的一个人物,在书中的一周里,Jane时而外向,时而内向。几天后,参与者读完了关于Jane的书,研究人员将其分为两组,其中A组被问Jane是否可以做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而B组则需要对Jane是否适合当一名房地产经纪人给出判断。A组的参与者回忆,Jane是一名很安静的女孩,正好适合图书馆管理员这种工作;而B组的参与者则记得Jane的性格很外向,做房地产经纪人是再适合不过了。随后,研究人员又问两组参与者Jane是否还适合其他的工作?A、B两组的参与者均给出否定的答案。

  这个研究表明,即使是你的记忆,也会被大脑的证实偏见所左右。我们的大脑同样会选择性的留下符合我们既有观点的记忆,而忘掉那些与违背我们自有观点的事情。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那些契合他们既有观点的文章时,会花比其他文章多36%的时间来阅读。

  人们以往只能在茫茫书海中寻找那些满足自己兴趣的读物,现在有了google,人们可以更加乐此不疲地在网上寻找信息认同自己千奇百怪的恶趣味。如果搜索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马上会搜寻下一条信息,直至找到那些与自己臭味相投的人。

  慢慢的,我们从书籍、报纸、杂志、电视中不断地寻找自己认同的观点,然后不断对自己产生认同,我们对生活的自信就建立于证实偏见给我们带来的认同感。

  当然人们所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能找到再多支持观点,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当科学研究的方向离原有想法越远时,离真相就越近。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观念也是这样。
  (来源:网络)

康德的主观演绎中的三种综合,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综合!如果以眼前的苹果为

这个我不懂了,但是可以讨论讨论吧。

哲学方面对物体的认知是大同小异的,特别是康德说的这三点我觉得基本好像很全面了。

我认为目前我们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是建立在对比的角度去思维的,所以只要思考了,就一定会有参照物。

就那我们对物体的认知来说,拿那个苹果举例,我认为首先我们看到苹果这个东西,说的严谨点,就是我们大脑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到苹果传递给我们的它的信息,如果要往康德那个框架安,应该属于直观领会

其次,我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一定!大脑一定会在接受到的这些信号里寻找与之相似信号的已知物体进行对比,用以记录,并评价符合苹果这个物体的信号记录下来,而这个过程会因人而异了,严谨点说,理论上每一个人体对同一件的物体的记录评价都是不同的,这就应该是老康头的那个概念认知了吧。

最后我们把对苹果这个物体的信息记录在我们的大脑内,并对他做好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发音任意,因为只是为了做区别之分,而当以后再次遇到类似苹果信号的物体想我们人体感官发送信号,我们会做一个判断他是否符合我们对苹果这类物体的判断,如果它还对我们发射除了已经具备齐全的苹果信号外还发送其他未知感官信号,那么我们大脑又会进行筛选判断这些信号的来源,以及重新整合之前对苹果这类物体的识别标识,这应该是老康头的最后一点了吧。

上面都是我对物体概念的看法,老康头的书我也没看几页,因为觉得他说的都是我想的,很想和他讨论讨论,

所以基本是瞎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