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上很是懈怠,该怎么让他积极一些?

5930℃ CARLOS

孩子在学习上很是懈怠,该怎么让他积极一些?

孩子学习没有积极性,懒散该如何引导

首先规定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设置一些奖惩机制。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1、给孩子一个目标,让孩子忙起来

研究证明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了这种快乐。所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忙起来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比如想早起的孩子,孩子制定“6点钟起来晨读”的目标,家长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明确自己做事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第一周先克服赖床的习惯,第二周在平时起床的时间上早起5分钟,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础上再早起5分钟,依此类推。孩子虽然性格懒散,但是只要有一个理由,他们还是愿意忙起来的。

2、赋予责任

治疗懒散,积极而有效的方法是赋予责任。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只不过有时意识到了,有时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孩子可以担当的起的一定的任务,孩子一旦肩上有了责任,就会觉得肩头有了压力,自然产生一种动力。比如可以利用孩子好表现的心理,让孩子做个小老师,帮低年级的孩子辅导功课,在享受助人为乐的成功感,同时也激发孩子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还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让孩子照顾一盆花草,每天定时浇水,并记录植物的成长,仔细观察。或者照料家里的一只宠物狗/猫,遛狗散步给狗狗喂食物,让孩子体会通过自己的勤快换来结果的喜悦。

3、保持孩子情绪上和体力上的活力

有的孩子懒散和家长要求太高有关,孩子认为怎么做都不能让家长满意,就什么也不想做了。家长应尽量克制自己对孩子求全责备,让孩子按计划做事,不要时时督促,这样孩子客观上就能找到主动的感觉,可以消除孩子的精神疲惫。为保证孩子的保持做事活力,家长可以采取“分段学习”的方式,学习半小时休息十分钟,背英文课文也一样,背两段休息一下,学习的时候就采用问答的方式整理资料,避免孩子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打瞌睡,做完作业后就让孩子下楼和家长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孩子在尝到甜头后,情绪会很高,有助于克服懒散。

4、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根据孩子实际能力,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每一项,务必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言必行,行必果”,改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每个星期让孩子把自己做的事情统计一下,写出一个列表,然后每个星期把做得事情进行对比,慢慢的孩子能把有效的时间利用起来。如果没有按照计划做事,家长可以采用小小的惩戒,让孩子明白懒惰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目的是促使孩子在心理上认识到自己应为懒散承担责任,心态还应主动积极,孩子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否则,惩戒只会适得其反。

5、让孩子承担懒散的后果

孩子的懒散和家人的娇惯有一定关系,所以孩子事事求助于家长时候,家长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有心不帮孩子做事,这样就能强迫孩子自己做。懒惰会误事,当孩子因为惰性出现了如起床晚了,吃不上饭了、上学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等后果时,家长一定不要帮助孩子找借口,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懒惰的后果,记住教训之后,孩子自己会反省,再懒,他就要想一想了。

孩子学习越来越不行,太懒散不积极

“学习”从家长的嘴里出来,在孩子心里变成了巨大的包袱,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于

是,孩子开始厌学,认为学习就是给家长学的,敷衍了事。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放下思想

包袱,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为孩子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恢复、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常听孩子说,我喜欢哪科,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这科成绩好。学龄初期的孩子的学科兴趣

是不稳定的,孩子喜欢成绩好的学科,心情愉快,成绩不好就有痛苦情感。因此,小学阶段的

家长应注意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孩子在学习上懒惰怎么教育和引导

先了解孩子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家长给与具体的提示和帮助,并给与口头的鼓励,增强他完成作业、完成任务的信心;第二,借助老师的身份表扬他:“老师说你今天上课很认真!”“老师说你今天举手发言很棒!”等等;第三,及时奖励:孩子良好的行为一经发生,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奖励可以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家长先了解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吻、一个笑就是孩子想得到的一份最珍贵的奖品,奖励最好是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加孩子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怎么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呢?

情绪依赖于情境而存在,与孩子的情感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喜爱之情,弱化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学习。情绪具有传染性,会在家人之间、朋友之间传递。要想孩子热爱学习,家长先要热爱学习,孩子的朋友也要热爱学习,这样才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要批评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以免孩子因此抵触学习这件事,以消极的情绪对抗学习。我们不要将自己的孩子跟成绩好的孩子进行比较,那样的话孩子会有挫败感,情绪也不好,不利于孩子心平气和地学习。我们要以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即使孩子不是很努力,也要耐心引导,而不是打骂。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学会、掌握住。这样,“难”的感觉就不会长久困扰孩子,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我们要让孩子形成一种“努力学习就能学会”的认识,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学习的时候就不会缺乏信心了,更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焦虑。三四年级的孩子已能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作出一些评价,不过他们的评价可能流于表面,触及不到实质。比如,一次成绩差了就可能觉得自己不是优秀的学生或者比成绩好的学生差,这样就容易产生不自信、认输等消极的认识,继续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劲头儿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妨把孩子的关注点引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多少不足,以及同学有多少优点,从而促使其产生向同学学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