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庙大门能取三门吗? 庙门为什么叫山门

7498℃ VERNON

老君庙大门能取三门吗?庙门为什么叫山门

前三门是指哪三个门?

自东向西依次是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崇文、宣武各取是尚文尚武的意思,三门因为位居于皇城之前,故称为前三门。贯穿于这三个门之间的大街,称为前三门大街。

佛教山门有三门.无作.空门,无相.请问这三门的含义解释与来历.还有韦驮天含义.谢谢

佛寺主要入口的楼门,又称三门,其意义为佛法的「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有的仅有一门亦称作三门,它代表了寺院与尘俗相隔绝的界线。空门:谓观无我、我所,一切诸行不真实、不常、恒空,无相门:又作无想,谓观因空故,不起着于相。无愿门:又做无作或无欲。谓观无相故,于未来死生相续,无所爱染愿求。

韦驮天,佛教护法天神,二十四诸天之一。直译意为“阴天”。  韦驮尊天菩萨

韦驮天梵名韦驮尊天菩萨,又称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   韦驮天本为婆罗门教之神,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

佛教寺庙的大门为什么叫山门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为何寺院的大门叫“山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面的楼门,为禅刹七堂伽蓝之一。后引申发展出以下几种意思:第一、寺院正面、最外层的楼门,称山门;第二、寺院的一般称呼。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中,故凡寺院必有山林,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名“山门”;第三、泛指寺院为山门。后世即使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高僧传》曰:“支遁于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院。”第四、寺院全体有时亦称山门。

关于“山门”一词,《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有关于荆州河东寺的记事:“寺开三门两重七间。”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西国僧佛陀波利空手来到山门。文殊现老人之身,不许入山。”而于大华严寺条载:“院内大众相送到三门外,扪泪执手别。”金阁寺条载,“出金阁寺三门,寻岭向南”等。

禅宗盛行以后,寺院都设有山门,山门亦是寺院的大门,或正门。《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圣节〉曰:“启建之先一日,堂司备榜,张于三门之右,及上殿经单俱用黄纸书之。”卷六〈日用轨范〉曰:“食罢出寮,不得出三门。”一般出家人修行,以寺院内为界限,僧侣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离开寺院。《百丈清规》将寺院的开山祖称为开山,其他寺院称为诸山,或采用山门作为一寺一山的称呼。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中印国情不同,佛教也发生变化,山门随之变革。印度出家僧众按律制是托钵化缘,行乞头陀,没有固定的场所。在中国,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多以寺院为主。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及支柱,寺院道场称为丛林。中国佛教为了不违背佛陀制戒精神,一般禅宗僧侣在没有悟道之前,以行脚参学为主。若悟道后,僧侣被请去担任住持,但也是有年限的。因此中国佛教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万年常住流水僧。”寺院是基本固定的,但僧侣还是以流动为主。其山门是寺院的代称,亦是佛教的代称。亦应符合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表达空、无相、无愿的思想,故称“三解脱门”,指得解脱至无余涅??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法门。

三门的内涵丰富,表法意义深远。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表法意义。修行佛法的次第:信、解、行三者为象征,非必有三扇门。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十所载:“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佛地经论》卷一阐述:菩萨进趣菩提所修之三种法门。即:(一)智慧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著。(二)慈悲门,拔苦为悲,与乐为慈;依悲故拔一切众生之苦,依慈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方便门,正直为方,外己为便;依正直故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智慧门属自利,慈悲门属利他,方便门则自利利他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智悲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方便门。

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不要踩门槛.

佛教寺庙的门槛之所以修得高,是因为其中蕴含深刻的意义。只要你跨入了这道门槛,便将尘世的凡俗抛在了身后,你就会以一颗纯净向善的心来感受这佛祖脚下的庄严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