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 心理学超限效应

5667℃ DALE

父母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心理学超限效应

心理学十大效应

十大心理效应指: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自验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仰巴脚效应、刻板效应

1、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2、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3、鲶鱼效应

挪威人把鲶鱼装入鱼槽,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4、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6、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7、自验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8、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9、仰巴脚效应

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

10、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扩展资料:

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心理学效应

搜狗百科-心理学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定律

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

申晓洁 (老师) 2010-03-16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1【蝴蝶效应】

2【木桶效应或短板理论】

3【羊群效应】

4【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6【第一印象效应】

7【近因效应】

8.【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或期待效应】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9.【马太效应】

10.【仰巴脚效应】或者说【出丑效应】

超限效应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什么启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很多,对我们影响很大,值得深思。

一、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

一是上课喜欢拖堂。下课了,老师仍不厌其烦地讲解;周末了,班主任仍就甲乙丙丁津津乐道……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学生认知任何一方面,学生已经达到了极限。据说学生只能在前20-30分钟时间集中注意力。40或45分钟坐一节课,若没有互动的话,是非常难受的。所以上课拖堂对大多数学生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让学生心烦。

二是作业布置过多。过多、过难的作业,只能让学生写得手腕发酸、头皮发紧;如果还没有写完,再加上不会写,那他就会生厌、心烦。于是胡乱敷衍、抄袭作业的恶习就产生了。反过来,不自觉地引起老师批改时发火、上课时发泄,严重地影响了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学效果。

三是课堂认知超载。当老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有3点要讲”时,学生一般会认真地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老师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10点要讲”时,学生便会顿失兴趣!同样,如果一节课老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学生可能还会认真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真是扫兴”!从心理学上讲,絮叨繁琐的教育是一种重复的刺激,只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老师越说,学生越听不进,甚至还会冲撞你。在学生看来,老师的“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会使他们产生与老师“对着干、拧着来”的逆反心理,因此“超限效应”也就自然产生了。

因此,当向学生讲述某一知识、道理或是布置作业时,千万要注意时间、任务数量上不能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结果。这是因为,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处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启示一:无论是上课,还是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如果内容比较多,教学时需要“限载”,可分块、分次予以教学,将每项内容尽量讲精讲透。

二、“真棒”“××家”等溢美之词可休矣

赏识教育的理念随关新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入人心。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老师们都拿起了表扬的“利器”。时下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课堂,纷纷改变以前的“满堂灌”为“满堂夸”:“真棒”、“最棒”、“棒极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以致涌现出越来越多廉价的表扬现象。一节课下来,光“家”就封了几十个:什么“小小作家”、“小小演讲家”、“小小科学家”等等。学生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迷失在鲜花怒放的温室中,时间长了耳朵就会起茧,引起了“超限效应”:再美妙的赞扬声也会腻味,表扬不但激不起学生上进的欲望,反而会让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标尺,看不到前进道路上的泥泞,更学不会走出泥泞的正确步履。长此下去,对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不利——要知道:凡事得有个度!

现代课堂上,老师的表扬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符合实际表扬。表扬要注意分寸,不无限夸大、不言过其实。对学生既不吝啬表扬,也不廉价(轻易)表扬。二是要捕捉最佳时机表扬。正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扬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别有洞天”的窗口。关键时刻的及时表扬,常常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催化剂,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学生身上确实有“闪光点”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及时抓住表扬的时机,鼓励学生的进步。三是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表扬的方式、方法很多,不限于口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轻轻地抚摸、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起上进的涟漪。

启示二:“真棒!”“最棒”=“棒杀”学生!表扬要把握“火候”、“分寸”、“尺度”,别让表扬缺乏认可度、缺乏诚意,失去了含金量。

三、批评教育应防止“超限效应”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批评学生时,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当学生挨批时,可能已接受老师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可怜教师是好心办了坏事!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出现,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化小为大”、“化短为长”、“化轻为重”,大肆渲染,无限上纲。批评时,老师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即布白),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适度原则即指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教育: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否则学生不服、逆反抵触),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教育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有关条文和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影响、危害及自身的认识、表现情况,“量刑”准确、处罚适度。二是选择场合适度。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时原则是指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的第一时间内给予处理,这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批评时切记“翻老账”、“揭老底”,不能“犯错一次,批评一次”,不要重复批评、不要老账新账一起算。公正原则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地对待。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教育时,只有一视同仁,秉公处事,不偏不袒(切忌私心袒护),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它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威信,更易被当事学生接受。所以说批评要把握好“度”。如果批评“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启示三:与表扬一样,批评也是一门学问,必须“恰到好处”:切中要害、点到即止,否则会产生“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批评之后还要鼓励。

四、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存在着“过度”现象。所谓“过度”教育是指不切实际、不科学的、不全面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缺乏对孩子主体地位的认识。它主要表现为“五过”:过度关心、过度压力、过度期望、过度批评、过度表扬。当前,不少父母教育子女出现“超限效应”。他们在“成龙成凤”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

启示四:教育孩子,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心理健康和谐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