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这个四字的怎么解释:公车上书,来帮帮我? 公车上书的解释

3638℃ JANE

想了很久这个四字的怎么解释:公车上书,来帮帮我?公车上书的解释

什么叫“公车上书”?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

  拼音:gōng jǖ shàng shū

  解释: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典出

  《史记·滑稽列传》载:汉武帝时,齐地人东方朔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他广泛地阅读了诸子百家的书,因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到长安后,到公车府那里给皇帝上书,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勉强抬得起来。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东方朔的奏章,读完后龙心大悦,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

  典义

  汉制规定,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指普通人向当权者上书言事

公车上书古文翻译。

当时,我认为士气可用,便联合十八省举人,在松筠庵召开会议,来开会的足有一千二百多人。花了一个白天、两个晚上的时间,草就万言书,共有请朝廷拒和、迁都、变法三个方面,由梁启超、麦孟华缮写,遍传北京城。举人们(看了我写的万言书)士气大振,(上书的队伍)在都察院前排了足有一里左右,于5月2日到都察院投递。但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指光绪皇帝已经批准《马关条约》并在条约上盖了玉玺),再也无法挽回,因此拒绝收下。(康有为说译文)

康有为先生于是集合十八省举人一千三百人,在松筠庵集会,拟上一公呈,请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认为不迁都便不能拒和,不变法便无以立国。文章写定,初步决定5月4日递上都察院。朝廷执政主和的大臣恐怕人心汹汹,将会阻挠和局,于是秘密地派遣了一些特务进入松筠庵,迷惑消解众人的志气,又到处张贴匿名的帖子,阻止举人联衔上书。这样还不够,他们(指主和大臣)还害怕(举人上书)事情被皇上知道,对自己不利,遂于5月2日在和议条约上盖了玉玺。聚会的举人们认为,事情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再说也没有用了,于是纷纷散去……这件事情就这样罢了。(徐勤说译文)

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朝廷内的官员们,外省的疆吏们,对此咸有争论,而声势最盛、言论最激者,莫如公车上书一事。

最初,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一百多人……首诣都察院,呈请代奏。后来,福建、四川、江西、贵州诸省继之,再后来,江苏、湖北、陕甘、广西诸省继之,再后来,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云南诸省又继之。都察院双日堂期,因此,4月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都察院门外,车马阗溢,冠衽杂沓,言论滂积,只要都察院上班,那门口没一天不是塞满了人。

但多日上书,却没有回音,于是,十八省的举人联合起来,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有为,当时已经很有名,曾经因为著书遭到谤议,这一次,由他来牵头这件事情,草疏一万八千多字,集众一千三百多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文章脱稿后,便在宣武城南松筠庵谏草堂传阅、开会……。和款本定于5月8日在烟台签订,所以大家在会上初步拟定,在5月4日那天到都察院上书,而1、2、3日为会议之期。但当时的谈判使臣和朝廷主和大臣,恐人心汹涌,局势有变,提前在5月2日将和款盖用玉玺啦…

那天(2日),天气本来很是晴丽,风也柔和,太阳也亮,但至午后,忽然大雨震电,风雹交作,过了一会儿,又停止了。当时,在松筠庵坐着开会的,还有几十个人,或者100人,都还不知道皇上已经批准和议条约的事情,只是觉得气象愁惨,相对欷嘘,愤懑得说不出话来,这难道是天气感召的结果么?当天下午,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家都散了,回到住处就听说大局已定,不复可救,于是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有的说,还是要力争一下以图万一,也有的说,事情已经这样子啦,还去上书,那不是画蛇添足么?……第二天,5月3日,松筠庵便再也听不到那么多举人的脚步声了。这“公车上书”的事情就这样半途而废了,真是可惜呀,可惜呀!这件事情,如果提前数日就办,则必能让皇上知道,虽然不一定有用,也可以让皇上知道我中国人心之固,士气之昌……(正史译文)

公车上书的原因

公车上书:

原因:189郸憨策窖匕忌察媳畅颅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全民愤怒。

主要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

内容: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影响: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又因持续了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TAG: 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