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6532℃ SHIRLEY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的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即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明了祸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祸事,即福祸相依,也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又例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都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例如生物界中所进行的弱肉强食、互相吞噬等生存竞争,机械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运动中的分离和化合,都体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扩展资料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

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它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这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在人类进步的基石,若想要进步就要不断的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矛盾,解决它们的矛盾。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在对各事物的求知欲中产生,矛盾得到解决后,欲望才能得到释放。矛盾无时不有,欲望的根本动力就会使人去不断解决矛盾,达到顺应宇宙之理的和谐。

扩展资料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矛盾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准则是什么

换位思考,善解人意

  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要则。

  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观察问题,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一厢情愿,从上述角度观察事物,常常很难了解他人。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切双边的、多边的人际关系冲突几乎都是这样。

  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就会发现,冲突的双方常常完全不理解对方。

  那么,想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双边关系,最大的飞跃就是改变从我出发的单向观察与思维。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观察事物。在此基础上,善解他人之意。

  如此处理双边关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会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就没有别开生面的新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原则是对由彼观彼、善解人意的首要注释,是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

  这是真正的平等待人,是古往今来都适用的民主精神。不懂得这一点,才会有那么多的一厢情愿,才会有那么多的无理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对同事,对部下,对朋友,对合作伙伴,对恋人,都该遵循。

  不懂得这一点,往一般了说,很难成就自己,往高了说,很难成为伟大人物。每个人都可能伟大。谁能融会贯通地实施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就可能造就自己的成功与伟大。

  不求取免费的午餐

  这个世界原本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懂得这一点,与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条相关。

  人们并不愿意给不相干的人提供免费午餐,然而,事情反过来针对自己时,往往就不明白道理了。别人有成就了,我应该分享。别人有钱了,我应该沾点光。别人有名声有地位,似乎都该瓜分。孰不知无功受禄、不劳而获古往今来都令人厌恶。

  心中生出求取免费午餐的念头,常令人生萎缩、心灵低劣,没有出息。

  有的人即使没有索取免费午餐的行为,但同样的心理活动连绵不断。各种各样的嫉羡和天上掉馅饼的白日梦充斥大脑。与之相关的诸多不平衡与恶毒的攻击性更使他备受折磨。

  放下索取免费午餐之心,就多了清静和坦然,也多了自信与奋进之心。

  己所欲而推及于人

  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就该懂得己所欲而推及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强加给他人。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做到了这一条,人生状态就相当高级了。

  当你渴望安全感时,就要理解他人对安全感的需要,甚至帮助他人实现安全感。你渴望被理解、被关切和爱,就要知道如何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人理解、关切和爱。

  给予他人理解与关切,会在高水平上调整融洽彼此的关系,也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好状态既来自于对方的回报,也是自己“给予”的结果。

  善待别人,同时就善待了自己。

  朋友们不妨将最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态度一条条写下来,扪心自问,而后便会想到别人同样有这些希望。

  在这些条款上对他人慷慨大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正确态度。

  永远不忘欣赏他人

  这条原则是对己所欲而推及于人的首要注释。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理解与欣赏,得到欣赏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与奋斗的很大动力。小时候,父母的欣赏会使孩子积极兴奋地上进发展,老师的欣赏会使学生废寝忘食地努力学习。成年了,社会的欣赏是一个人工作的最大动力之一。

  善于欣赏他人,就是给予他人的最大善意,也是最成熟的人格。

  每个人都既坚强又软弱。在渴望欣赏这一点上,很天才的人其实都很软弱。如果得到的欣赏太稀缺,天才也会枯萎。

  诚信待人

  诚信被人们谈了又谈,这里绝非人云亦云。因为我们理解,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因此,诚信待人不仅为了在别人那里造成一种印象,也不仅为了塑造自己的美德与品牌。这种质朴自然由真心流露的诚信,本身就是生活的需求。

  在诚信待人的状态中,我们找到安详和思维的流淌通畅。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可以使我们理直气壮,正气凛然,心胸开阔,心无挂碍。

  诚信不仅是一种待人的态度,本身就是生活的质量。

  诚信不是生活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目的。

  一个人能够诚信地生活,是因为他有智慧,有状态,有条件。即使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诚信也常常造就最杰出的成功。

  和气宽仁

  古人讲和气生财。不仅在商业活动中,在方方面面,和气的性格都是成功的要素。

  两个货摊卖同样的东西,一个摊主拉长着脸,一个摊主一脸和气,后者的生意肯定要好做得多。仅从经济学角度讲,买一份货,外搭一份和气,要远比买一份货,还得搭一张长脸合算得多。这么一看,和气也是含金的。和气也是商品。

  和气待人与和气待己是一回事。和气待人,必然宽容。当我们和气宽仁地对待所有人时,就相当完整地和气宽仁地对待整个世界了。这个道理对朋友们自然勿庸多言。重要的不是停留在道理上,而要在实践中体验。

  如果你原本待人不和气、不宽仁,不要紧,不需要强扭硬拽。只要一点点做起来,就好像做一种精神操,你会在每一次对别人的和气宽仁中体会心态的放松和开阔。于是,你会进一步和气宽仁。

  一个良性循环就渐渐改变了你。

  不靠言语取悦于人,而靠行动取信于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些人喜欢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恨不能讨好一切人,应酬好一切关系。这是拙劣低下的表现。说其拙劣低下,因为它是一种虚假。

  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聪明不差多少,短期效应的手法有可能奏效一时,但难以维持长久。按照正确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是我们自然的流露,是我们长期的准则。

  相信别人总会理解和信任自己。即使有不理解不信任,也无所谓。这就是永远不怕半夜鬼敲门的境界

  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要尽力帮助。当别人顺风扬帆时,不必随大流凑热闹。 这是由彼观彼、善解人意的自然行为逻辑,是诚信待人的自然表现。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在生活中,有人有恩德于你,有人因伤害过你而有冤仇于你,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德和怨?

  以德报德,该是没有疑义的。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自然要回报人家。

  对于怨呢?一种方式是“以怨报怨”。别人伤害了我,我要同等报复他。还有一种态度是“以德报怨”。别人伤害了我,我反过来还要给他笑脸和各种利益关照。这两种态度摆在面前,你取哪一种?

  你可能会先在理性上删去以怨报怨。那么,“以德报怨”是否很好的态度呢?

  当你抉择不下时,我们就可以说出古代圣人孔子的回答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是孔子的回答。有人问: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所以,孔子的结论是,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当别人有恩德于我们时,自然要回报恩德。当别人伤害侵犯了我们,既不以怨报怨,因为那样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平,与别人的错误做法对等混战;我们也不以德报怨,因为那会使得这个世界没有是非,甚至可能助长罪恶。

  以直报怨,就是用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怨恨。以直报怨,这里包含着道义的谴责,包含着不降低自己水准与对方混战的尊严,包含着既正义凛然又克制的沉默,还包含着一如既往诚信待人的基本信条。